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是士人隐逸山水的产物。山水之美和士人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融合,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美。从先秦的比德山水,探寻山水中的哲思;到秦汉时期对山水的客观摹写,再到魏晋南北朝,融主观情感于山水之中,山水文化才真正独立存在,展现它独特的存在个性。  相似文献   

2.
王昌凤 《天中学刊》2013,28(2):76-78
山水诗的物质性特征主要是指以客观对象山水的物质属性为依据进行写作,起于山水又终于山水的写作特点。白渔山水诗的物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山水之形写山水之心、从"以我观物"到"以物观我"、从经验性认同到知识性认同和从追求善美到追求真美四个方面。正是这种物质性描写使白渔的诗歌表现出浓郁的科学意识,而这种科学意识提升了读者对山水和人生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山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文学包括山水诗和山水散文两大系统,而山水游记则是山水散文的一大主干。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文体,有它从孕育到成熟的发展历程,而成熟后的山水游记,在不同的时代又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郁迭夫曾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这里说出了山水名胜与艺术人生关系的真谛。走山访水,游览名胜古迹,如同欣赏艺术一样,乃人生一大快事,陶冶性情,增长识见,在轻松与超脱中也许会产生某些反思与启悟;我们会赞叹大自然伟大的造化,会惊异于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光辉灿烂。从塞北到江南,从鱼米之乡到丝绸之路,从皑皑雪山到茫茫草原,我们在足游身历中会触摸到民族文化的精灵与神髓。从另一个角度讲,  相似文献   

5.
山水诗作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诗歌类别,在盛唐时代达到艺术顶峰,而《楚辞》中所透露出的山水意识正是山水诗歌由萌芽到成熟的漫长过程中的基石。文章主要从《楚辞》中的山水观、山水意象、对山水的初步审美意识三个方面来论述《楚辞》中的山水意识,从中可以看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断亲近的过程,也可以探讨出山水诗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由于谢灵运和谢朓各自心态的差异,促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山水诗创作范式。从山水的原态化到山水的生活化喻示创作情感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大小谢"山水诗创作题材和审美视角的变化。从意象的陌生化到意象的日常化,是创作题材的开拓,从动态纪游到静态写生的审美观照方式,则意味着诗歌意象向情景交融意境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大国,诗词歌赋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李白到杜甫,从山水田园到边塞诗歌,诗人们或吟咏今古,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可谓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精彩纷呈。随着人们对语文的深入理解和对语文素养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0,(90):11-12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之一,它寄寓着诗人的情感操守与人生理想。总体来说,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境界,从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四重:第一重境界是合情,美丽的自然山水与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契合了诗人主体的情感需求;第二重境界是寄情,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操守寄托于自然山水与田园生活;第三重境界是同情,诗人的情感理想与自然山水同化;第四重境界是无情,诗人在山水田园中悟到自然之道与生活之道,无所谓情、无所谓景,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台湾学者南怀瑾说,道家是药店,平时人们是不会理会它的,但到了生病的时候却非找它不可.对山水自然,似乎也是这样.一般人附庸风雅,游山玩水,可能都只能自娱于"××到此一游"的境界,而未必真正从山水中解读出特别的含义.柳宗元却是一个能真正读懂山水的行家,从他的山水游记中,我发现,他之所以能够读懂山水,在于他在山水中读到了自己,借山水之灵眼烛照出心灵之路,让他走出了人生认识的某种困境,这就好比是吃了一帖药,医治了心灵的创伤,走出了心理阴影,踏上了前行的征程.  相似文献   

10.
“序”的含义发生过多次变迁,后来又成为一种文体名称。到东晋时期,山水在“序”中有了较大的比重。东晋山水序从文章结构到语言上都具有开启山水小品文的意义,并且这一文体在叙述内容上也有自己的拓展。同时,由于山水序还没有完全成为一种独立文体,恰恰使它成为最能体现东晋时代美学追求的文本样式。  相似文献   

11.
羁旅诗长期遵循着言志抒情的咏怀思路,自然物象无法凸显独立出来,随着魏晋时代山水审美意识的勃兴以及山水游览风气的盛行,行旅诗也逐渐增加山水描写的比重,并将山水游赏与羁旅情思结合起来,二者融合才有谢灵运羁旅山水诗的出现。其间玄言山水诗以山水阐说玄理,注重祛情去累、以理遣情,将羁旅的困境体验导向证悟哲理玄境的解脱,山水显得外在而与诗人的精神世界难以相契,至南朝尤其是谢朓的宦游山水诗篇,山水形象与世俗生活情感相交融,才有羁旅山水诗歌传统的正式定型。从羁旅咏怀到羁旅山水,情事相生转变为情景相照,正是山水诗诞生的内在理路之一。  相似文献   

12.
郑良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91-93,107
“林泉之心”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具有二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抱着平等亲爱的心态,与林泉为朋。二是人情人性与山水的共鸣,移情作用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发现山水之美的“林泉之心”,大可以不必隐逸到山水之中,在现实社会中同样可以获得山水之乐。郭熙的“林泉之心”就是美学中的审美心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3.
本认为造成魏晋六朝士人的山水情结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时代动荡,政治险恶,人命危浅,山水成了“向死而生”的最佳托身之所;回归自然,拒绝异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山水成为士人重要的思辩资源,游赏栖居山水成为品评士人风雅的尺度,魏晋六朝士人认为美的人有从外形到内质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隆中文化走廊与襄樊城市环境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襄阳古城到隆中风景区所形成的隆中文化走廊是最能展示襄樊三国文化与人文山水城市精神的景观环境地带。在这一景观环境区域内,拥有许多珍贵的历史人文与自然山水景观,是彰显传统山水人文精神与现代城市意境的重要环境载体。襄樊城市环境建设与发展急需正视隆中文化走廊的景观环境缺陷,并加以科学规划、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哲学美学及中西绘画角度切入剖析了赵家富山水油画艺术实践。从东方整体精神包容西方局部分析精神的山水油画观立论,援引中国山水心路历程,论述了画家对山水的自我心路、画家山水油画的自我成长以至自我范式的形成,解读了赵家富油画山水的发生历程与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绘画理论史上最早的和最重要的山水画论之一的《画山水序》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已经从对人物画的依附中解脱了出来。《画山水序》涉及到了山水画美学的本体、创作、鉴赏、技法、传达等一系列问题,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我国山水画的创作和美学特征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作品从内容到风格,都与湘西那个美丽的地方血肉相连。他用一枝多情细腻的笔,写出了活生生的湘西山水,写出了湘西人淳朴善良的人情世态。湘西山水的空灵、秀美和清丽,湘西人的淳朴、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构成了沈从文的乡土小说特色。  相似文献   

18.
正李沛沛1992年出生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安隐?山水间》李沛沛是在经过了她自己也数不清次数的建构、推翻和重构之后,才最终完成了她的毕业设计——《安隐?山水间》。"从材质、做法到图案……什么都变了,但不变的是我最初的设计理念,我所想要的那种山水间空灵、自然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旅游是一项美的体验活动,在欣赏和感悟风景如画的自然风景过程中,旅游者作为主体,通过隐喻来欣赏作为客体的山水风景.以始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为理据,始源域画的特征映射到目的域山水风景中,形成山水风景是一幅画这一隐喻.通过山水风景是一幅画隐喻来欣赏和感悟山水风景,使人更能体验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意和悦志悦神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山水是古代诗人的生命绿色;山水以母亲般的怀抱,为古代诗人的本性复归提供了最安适的栖居之地。李白是一个把山水的魅力与生命的张力融合到极致的诗人。他将盛唐精神贯注于山水,创造性、个性化地刻画山水,扩大与丰富了山水意象,为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