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本解读是实现文本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体味内中情味或情感,感悟文本背后的特殊意味、意蕴,最终获得对于文本的多元理解,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它应基于教学,具有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实现"两个走向"——从"解读"三维走向"教学"三维,从"平面"解读走向"立体"解读。  相似文献   

2.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浮浅,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浅。只有教师首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会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游刃有余、张弛有度,课堂教学才有内涵与深度,文本的价值、教学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体现。但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究竟为何而"解"?"解"出什么?"深"向何处?又如何去"解"……这些问题本身就需要深度思考与解读。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倡导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规避对文本的一元解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角,从不同的维度理解文本,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一、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历史视角解读文本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历史视角揣摩文本内涵,应当避免理解的单  相似文献   

4.
正放眼当今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坚持"深度阅读",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总是深了再深;要么打着"广度阅读"的旗号,旁征博引,甚至撇开文本,八面开花;要么振振有词要"文本细读",从头到尾、从文字到标点,乃至一切细枝末节……所有这些,都是超越了"度"的教学。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度",必然在另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教师教学大多注意对文本的解读,忽视了音韵的赏析,这种"长短脚"的诗歌解读现象不利于整体把握诗歌。所以,本文从音韵、吟诵、写作三个方面整体阐述诗歌的教学,以期提高诗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文本解读,是语文学科立身之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思路的形成,都必须从文本解读起步。语文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感情的丰厚,也都必须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文本解读来完成。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除"读懂"外,还要"读"出语文味,用教师的专业眼光,站在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角度,尽力满足教学需要。一、直指:语言形式的秘妙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  相似文献   

7.
陆红兵 《江苏教育》2014,(13):27-29
儿童诗《大小》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从"看上去"到"好好看"是儿童深度阅读的一条重要的教学路径。教材解读时,要与文本形成"客观化距离",通过全面、比较、整体地看,更好地发掘文本的价值;教学设计在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目标、方式,促进儿童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当下阅读教学呼吁"关注文体",只有真正把握文体特点,从文本的结构设置、表达方法运用等维度展开对文本的细致研读与深入探究,才能真正解读文本,促进学生阅读感知能力的高效发展。借助《夜晚的实验》一文的教学,提出在对比辨析中感知文本基本结构,在揣摩探究中习得表达策略精髓,在资源转化中历练表达能力等教学策略,从而促进"科学实验类"文本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探究·讨论”第一题“诵读提示”中认为《湘夫人》是“男(湘君)女(湘夫人)对唱的乐歌”,而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感知”中则将《湘夫人》定为湘君独唱的诗歌。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同一个文本存在两种判断,本身就值得探究,以明辨是非;更重要的是,“男女对唱”可以作为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关乎文本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更值得深人推究,以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0.
<正>"板块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就教学流程而言,块状阅读,从"块"入手,框架推进,减少头绪,便于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亲近文本,与文本及其蕴含其间的情理接触,从整体上把握整篇课文。这样,更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领学生自主探索,通过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语文素养。本文仅从"板块式"阅读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方面做一些实践层面的探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步要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初读课文,对课文产生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并将这种初步感知的印象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关系到其确立教学目标的合适与否,教学方法的选用合理与否,教学设计实用简洁与否,以及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否。怎样解读文本,要关注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笔者觉得要做到"三多三少"。一、多关注言语表达,少纠缠文本内容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中往往专注于文本讲了什么,要么在人文上深挖洞,要么满足于紧张的故事情节,忽视了对文本表达方式,诸如文本语言的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评价文本,进而创造性地运用文本的过程.当前,广大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解读文本对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教者没能准确解读文本,忽视了教师自身和各具个性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当前的文本解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过度解读文本语言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梅兰芳勤学苦练眼神的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梅兰芳练眼神儿时非常勤奋和刻苦?" 学生读完课文后纷纷举手发言.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文本解读的策略有:抓住文本标题,实现整体感知,抓住文本重难点。当然,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正文本解读分三个层面,分别是文学语言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本意蕴层面。高中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达到对这三个层面的深度感悟,读出文本之美。一、反复诵读,触摸语言之"美"解读文本不仅要分析,更要去"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文章,在反复诵读中感触文章的语言之美,并  相似文献   

15.
读了张正耀老师的《<秋声赋>教学设计》,欣喜之余,颇有几分担忧.欣喜的是,张老师在设计教学《秋声赋》时,能够抓住“秋声”这一行文的主线索(请读者注意,我说是“主线索”而非关键词语),层层剥笋,步步推进,从整体感知到具体解读,直至最后的提炼引申,“文本研习”的环节清晰,朴实而又真实地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张老师将人物的叹息声也归纳到“秋声”中加以分析评鉴,体现了他对于文本解读的独特性、深刻性;二是在提炼引申环节,联系了《祝福》的教学,教授给学生一种抓住“主线索”来解读文本、赏析文本的方法,令人惊喜.  相似文献   

16.
“多维解读、立体构建”是分析教材的关键。“多维解读”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从作者、文本、编者、儿童、生活五个维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而感知不同视角下文本的不同侧重点。“立体构建”指基于多维解读,对不同维度下文本的侧重点进行整体建构。教材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还应从书本知识走向生活实践,既要看到文本的人文内涵,还要看到文本的语用价值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个性解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凭借个人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对文本独特的理解、认识与感悟。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鉴赏水平、兴趣爱好等原因,他们在个性解读文本过程中,会出现对文本个性的"误读和错读"。所以个性解读文本,更需要在深度方面下功夫,使之成为"个性深读"文本。如何将文本深读与个性解读有效结合在一起呢?笔者以《合欢树》教学为例,在三次教学实践之后,从课堂探究的"放"与"收"和重难点突破的"入"与"出"两方面提出四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对于文本,"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深读、深品、深习,深刻思考文本背后蕴藏着的丰富内涵。只有对文本作出深入的解读,才能够实现学生视界、文本视界及教师视界在深度对话中的有效融合。现以名师的课堂为例,谈谈在深度解读文本、深度对话的教学中该重视些什么,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章丽 《学子》2014,(17)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方法"是为了解读文本而采用的一种技巧性的行为方式,而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路径"是为了解读文本寻求的一个方向性的角度。对这两者的辨析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建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根据,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客观、更理性地选择解读文本,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