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加大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农村教育与农村居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极少数学生在校混日子,学无所成,出校一事无成,有人就说读书无用,但绝大多数学生,绝大多数农村的孩子,学有所成,所以人们通常认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文章在对农村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1994—2010年云南省数据,分析了农村教育水平与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总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的关系。结果表明: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教育水平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对农民不同群体影响的差异,文章运用2002—2012年财政支农数据,建立财政支农对五等份分农村居民收入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发现,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效应要强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平均每户整、半劳动力和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为负效应,财政支农对五等份分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由中等收入群体向两极收入群体递减,但五等份分农户个体效应限制了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长能力。因此,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不仅可以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而且可以缩小农村内部差距,同时应注意政策对不同群体影响的差异,要建立专门针对农村20%低收入群体的脱贫攻坚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金融在作为农业大国的情况下不仅发展相对落后,其支农的力度、结构都存在不足,导致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实证分析1978-2011年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与冲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源于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外生于中国经济内生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农村金融却没有很好地促进农民增收。财政支农在力度和结构上都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导致无法发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同时,农村储蓄和农业信贷由于"金融抑制"、"金融门槛"等不合理农村金融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无法从根本上发挥其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加之国家发展战略的配合,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贫困。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投资决定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决定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文章采用安徽省1993—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以农村劳动力教育年限、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农民工资性收入为变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教育年限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有显著正效应。文章提出提高提升安徽省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主要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焦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手段,而职业性培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文章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现状出发,通过对培训市场各方的经济博弈进行分析,提出了培训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教育的相关关系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而教育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很大,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的相关关系,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民增收是“三农”的核心问题。内蒙古经济落后,农民增收存在多方面制约因素,主要有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深化“涉农”制度改革,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搞好扶贫开发,同时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技术培训,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湖北恩施自治州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转移中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摆脱贫困的必经途径,受教育程度影响农民的就业收入和社会流动。建议民族地区要优先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10.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很多,由于湖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湖北省农民增收的意义更加重大。文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湖北省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及转移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各种收入来源增长率不同,导致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河北省城镇化进程对农民不同收入来源的影响程度,能够更好地了解河北省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城镇化率对农民各项收入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受城镇化率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其次是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影响最小的是转移性收入。  相似文献   

12.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趋缓,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必须从战略层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拓宽转移渠道,形成一个协调有效的转移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3.
农民教育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提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并能有力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政府应积极加大农民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增强政府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各种管理机制,提供全方位的农民教育培训、就业服务体系,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地区人民收入普遍提高,但农民收入水平仍相对较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对河南农民受教育程度及增入现状的分析表明,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除了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众多学者已经论及的举措之外,还必须通过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来实现。而要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世界级难题。其成败在农民素质。希望在农村孩子,关键在农村教育。本文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教育现状和农村教育改革必要性的论述,提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保障机制,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6.
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健康状况、乡城流动、产业结构、尤其是教育水平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有显著影响,但这些影响在我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不相同,其中教育对东部和中部的影响非常大而对西部的影响却不显著。本文分析了形成这些不同影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安徽省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和各市农民收入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安徽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与沿海发达省份还存在较大差距。安徽省各市的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梯。通过对安徽省农民收入的回归分析发现: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建议减少城乡差距,改变"伪城镇化"现状,提高教育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城市带和区域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问题是今后农村工作中的难点,影响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收入因素、支出因素、资源因素,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的非农化;②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好一个带头人;③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④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⑥提高农民化素质,增强农民市场意识;⑦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做好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19.
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小康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因此,如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重点思考研究的问题。目前,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科研滞后,农技推广应用率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增收,为增加农民收入应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波动性大,绝对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偏大,主要制约因素是农业自身的弱质性、国家财政支持和社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结构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应通过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等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