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作品在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方面采用了复调性叙述策略,是一部明显具有复调性叙事特征的小说,具有后现代小说的特色.本文结合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分析这部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后现代复调性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
试论巴塞尔姆《气球》的后现代特征及其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后现代小说新一代作家之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中篇杰作《白雪公主》被称为后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之一.就体现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而言,其短篇小说也毫不逊色.他的《气球》就是一篇突出后现代特征--"不确定性"、"碎片性"、"平面性"的短篇范例.  相似文献   

3.
王小波小说叙事艺术的新颖独创未能得到理论界的足够重视。在对其早期文本与成熟之作的比照中,作者认为,其中的元小说模式,不确定性的写作原则以及由此衍生的互文,改写,情节增殖等特征已凸显出鲜明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特征。但作家追求理性、智慧、有趣的一贯写作主张与后现代性的无主题、反本质特征不符。使其小说的后现代性最终未能完成。  相似文献   

4.
自我解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本特征。小说在塑造主人公霍尔顿统一主体性的同时又暴露出人物主体的破碎与多重性,这种自我解构的人物塑造模式同时体现了小说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特征。小说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于一身的现象既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关系,也说明出版于1951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已具备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唐纳德在其后现代主义代表作《白雪公主》中,运用后现代的语言特征淋漓尽致地反映后现代的生活特点。小说用漂浮的能指表达后现代社会中一切事物的不确定性及终极意义之不可及性,用片断的组合揭露后现代的零散性,表现出在语言的世界、文本的世界中,丧失能动性的人从原有的中心地位滑落,进入一种空前的虚无和空洞状态。  相似文献   

6.
解构是后现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卡夫卡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表现主义作家,但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已经体现出了一种后现代解构的倾向。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的解构性特征为:对人主体性的解构,对传统确定性思维的解构,对传统语言观的解构。卡夫卡的创作具有后现代倾向。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是后现代性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后现代主义作家余华的小说通过符号化叙事、平面化的叙事和赤裸裸的欲望的表达,解构了精英文化,颠覆了文明的秩序、消解了意义和主体的中心性,具有了后现代性大众化叙事的表征。  相似文献   

8.
安妮塔·布鲁克纳的《陌生人》是她的最新小说,她本人也表达过这可能是她的封笔之作.在资本主义进入中晚期的现代社会,这部小说明显带着对后现代性的凸显和对存在主义的缅怀情绪.本文试图借助后现代性和存在主义的特征,来解读作者对孤独和死亡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安妮塔·布鲁克纳的《陌生人》是她的最新小说,她本人也表达过这可能是她的封笔之作。在资本主义进入中晚期的现代社会,这部小说明显带着对后现代性的凸显和对存在主义的缅怀情绪。本文试图借助后现代性和存在主义的特征,来解读作者对孤独和死亡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纳博科夫创造的独特的小说写作模式及其实验主义精神诠释着小说艺术的后现代写作特征,其作品中的元小说写作模式和道路小说范式折射出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后现代转向。纳博科夫试图在"文学枯竭论"的后现代论争中超越与建构,阐释着后现代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观照纳博科夫的小说艺术,读者不难发现其小说试图建构的是审美愉悦背后的道德力量和深刻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纳博科夫《微暗的火》是典型的后现代实验文本,它以文体混杂、情节零散和意义含混等反传统的文本表现形式,将后现代小说中的“反小说”现象、故事情节结构的断裂以及终极意义的不确定性推向极端,使后现代小说成为自我解构的文本.以《微暗的火》为代表的后现代小说将传统文学的“可读性”转向“可写性”,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本的封闭性.它大胆尝试,广泛创新,鼓励读者积极参与,使得后现代文本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解读乌拉狄夫·纳博科夫的小说《防守》、《绝望》,可以探究他是怎样打造后现代派小说文本的虚构性的,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后现代派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真实是文学尤其是后现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而随着后现代文学对不确定性特征的追求,读者对真实的把握也越显困难。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小说《赎罪》中独具匠心将真实与虚构巧妙结合,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手法,惟妙惟肖地展现给读者一幅完整的后现代全景图;而读者也主动参与到小说中,努力寻找麦克尤恩笔下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对福克纳研究大都倾向于关注其小说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直到21世纪,国内外学者对福克纳的后现代性关注增加。事实上,对福克纳的研究应结合二者的异同、联系和发展进行。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与经典解构--以《上帝知道》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上帝知道》为个案,旨在探讨海勒小说的后现代性。文章梳理了《圣经》文本树立的以上帝为中心的绝对权威和等级秩序的传统观念,通过对小说取材于《圣经.旧约.撒母耳记》以及主人公对《圣经》建构的等级秩序的质疑和反思的分析,揭示了小说嘲笑《圣经》神圣性和经典性的寓意。文章运用解构理论的方法,从“去经典”、“反权威”两方面出发,论述了该小说解构经典的意义和反抗一切权威、反对一切中心、本质、真理的后现代特征,进而指出小说对经典的批驳,实际上是对传统经典阐释的否定,是对确立经典背后的规范、标准、秩序、权力的嘲笑和批判,同时也传达出后现代人们反叛传统、颠覆秩序后的精神焦虑。  相似文献   

16.
美国后现代小说是在打破传统的后现代文艺思潮影响下诞生的,具有反体裁、反情节、内容晦涩等特点.通过探讨其创作形式、表现手法、叙事顺序的“荒谬”性,来揭示后现代作家的真实写作目的.其旨是激发读者深刻地思考,以便更清楚地认识现实.这对正确理解美国后现代小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按照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小世界》与《桃李》两部小说均体现出鲜明的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国内相关研究视野多集中在从“后现代”特征、喜剧性以及快乐叙述等方面进行评述不同的是,本文拟从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叙事技巧的独特性上,来探讨这两部小说在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演绎寻找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罗伯特·库弗的《保姆》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采用一系列碎片式的段落结构、打破常规的时空观等手法,把小说艺术创作的痕迹有意暴露在读者面前,自我点穿叙事世界的虚构性和伪造性,展示其在叙事艺术上的元小说特征。  相似文献   

19.
琳达·哈琴后现代诗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琳达·哈琴的后现代"悖谬"诗学的主要特征和理论缘由进行简要的梳理.哈琴对后现代小说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其一,她提出了编史元小说的概念,对纯粹"自恋式"的元小说和以一种悖谬的方式关注历史和社会的后现代小说进行了区分;其二,她对戏仿和互文的"双重赋码的政治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尽管人们对哈琴诗学本身尚有不少争议,但此两者纠正了不少论者对后现代小说纯属"文字游戏"、"没有意义"和"价值中立"等片面看法,对于全面认识后现代艺术,特别是后现代小说,仍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些研究将《红楼梦》与后现代主义联系在一起,用伊哈布·哈桑的不确定性来分析《红楼梦》,具体表现为小说的主题、情节、语言、人物形象等的不确定性,由此得出《红楼梦》具有后现代特征。但笔者认为《红楼梦》的不确定性不同于后现代的不确定性,而且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