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性能,包括强度、刚度、强度退化、刚度退化、延性、能量耗散、构件破坏等的变化规律。本文从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损伤评价出发,采用九个墩柱的破坏性试验数据,通过基于位移延性系数的损伤评价模型和经典损伤评价模型对试验墩柱的损伤程度进行了评价,并比较了两种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俞晗  刘国华 《科技通报》2020,36(6):45-52
针对岩石材料应变软化问题和有限元求解过程中面临的切线刚度矩阵负定问题,本文基于Drucker-Prager(DP)强度准则建立了考虑围压的岩石弹塑性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并提出相应的加卸载准则。模型引入了各向同性软化假定,将岩石应变软化过程简化为一系列脆塑性-塑性流动过程,强度参数随软化参数的变化采用指数关系式进行非线性拟合,本构积分算法采用精确的具有无条件稳定特点的隐式积分算法(径向返回映射算法)。文章详述了应变软化过程模拟方法及程序实现过程,编制了Fortran计算程序(UMAT)并将其成功地嵌入到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中。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应变软化模型计算方便、参数简单、物理意义明确,能够较好地模拟岩石材料的峰后软化特性。  相似文献   

3.
从射影几何学的视角,对莫尔圆极点法的数学理论进行了追根溯源,在引入极点概念的同时,亦引入了与之对应的极线概念;对莫尔圆上极点的唯一性和极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简洁的证明;对莫尔圆极点法的内在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对其工程应用的优越性进行了探讨和例证;从SO(2)变换群的角度看,莫尔圆极点法对于二维情况下的二阶对称张量在坐标轴转动时的分量计算具有普适性,故本文所探讨的原理可类比推广到应变张量、惯性张量和联合概论密度张量中去。  相似文献   

4.
基于VWK模型对金融危机时期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泰国、韩国和印度1990~2007年以及墨西哥1993~2007年)日汇率数据进行非线性特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四国汇率的非线性信息准则明显小于线性信息准则,表明各国汇率所反映的经济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与危机推动转型的其他三国相比,印度实施的是自愿平稳转型,宏观经济各因素运行平稳,货币汇率波动起伏比较小,呈现出印度汇率的非线性程度较弱的特点;同时,基于VWK非线性模型对上述汇率进行预测,短期预报功率比较低,说明汇率的非线性模型较好地反映相应的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5.
Drucker-Prager准则由于考虑了中间主应力的影响,广泛应用于数值计算分析软件中。目前所广泛应用的ANSYS分析软件则针对岩土工程分析设置了单独的D-P子菜单,应用于岩土工程力学分析,Drucker-Prager准则明显趋于保守,修正后的Drucker-Prager准则能较好的反映实际;修正的德鲁克—普拉格(Drucker-Prager)强度理论表明岩石强度随围压增加而增大,但增大的幅度越来越小,能较好的反映岩石强度莫尔包络线的曲线特点。  相似文献   

6.
边坡土体的剪切破坏实质是土的结构损伤导致其力学性质变化的最终形式。针对两种损伤的定义,本文给出了损伤变量和损伤演化方程,同时用损伤力学定义了边坡的安全系数为极限损伤与最大损伤变量之比,并给出了应用算例。  相似文献   

7.
唐芳 《金秋科苑》2008,(18):94-94
边坡土体的剪切破坏实质是土的结构损伤导致其力学性质变化的最终形式。针对两种损伤的定义,本文给出了损伤变量和损伤演化方程,同时用损伤力学定义了边坡的安全系数为极限损伤与最大损伤变量之比,并给出了应用算例。  相似文献   

8.
摩尔库仑模型与CYsoil模型的计算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婷 《科教文汇》2014,(10):68-68,74
摩尔库仑模型是数据模拟当中的基本模型之一,而cysoil模型作为摩尔库仑模型的衍生模型,有着它独特的优点。为了能够更加明确两模型的部分区别,本文采用FLAC3D软件,针对其他参数均相同的同一基坑采用摩尔库仑模型及cysoil模型分别进行计算。计算不同模型下的基坑周边土体的沉降,进而进行对比,得出结论:M-C 模型计算出的水平变形范围要比C-Y模型的要大,C-Y模型的变形范围更为集中一些。  相似文献   

9.
摩尔库仑模型是数据模拟当中的基本模型之一,而cysoil模型作为摩尔库仑模型的衍生模型,有着它独特的优点。为了能够更加明确两模型的部分区别,本文采用FLAC3D软件,针对其他参数均相同的同一基坑采用摩尔库仑模型及cysoil模型分别进行计算。计算不同模型下的基坑周边土体的沉降,进而进行对比,得出结论:M-C模型计算出的水平变形范围要比C-Y模型的要大,C-Y模型的变形范围更为集中一些。  相似文献   

10.
目前,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受到人们广泛关注,非线性阻尼器是一种有效的减轻振动装置。为此,通过利用非线性阻尼器,调节和控制阻尼比,对河南砖瓦式建筑结构进行结构减振与振动控制。首先,引入非线性阻尼器,设计非线性阻尼器的力学模型,分析阻尼系统的动力性质,确定等效阻尼系数;其次,初步设计系统并完成等效单自由度体系曲线的建立,然后在减振结构中计算出等效周期及等效阻尼比,通过上述步骤获取的参数和初步设计系统的综合运用可以实现砖瓦式建筑结构减振与振动控制设计。仿真实验证明,建筑结构减振可以通过应用非线性阻尼器件的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覃虎 《大众科技》2012,(1):198-201
广西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有色金属采选为主的矿业企业,位于广西南丹县大厂镇,随着矿山采矿的深入,高峰公司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矿岩体内部的应力越来越大,岩体弹性势能释放和开裂破坏比较普遍,地压活动破坏、地震扰动破坏和生产破坏越来越严重,给生产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在高峰深部矿岩体进行广泛的工程地质调查,对井下矿岩体的整体结构性、稳定性和岩体质量进行了评价,总结了高峰公司井下顶板破坏形式,提出了高峰公司深部矿岩体顶板稳定性【1】分级管理的方法和顶板划分指标,针对不同级别不同破坏方式的顶板提出了相应的支护手段、控制措施和监测方法。为作业区域采场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矿岩体工程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是在陕西省岩层控制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在岩石力学性质MTS试验、矿井开采围岩控制基础、矿区采动损害与环境灾变、矿井火及瓦斯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工程理论及数字化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大批理论技术成果,已经成为我国西部资源开发与安全生产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探索开放实验教学新模式及应对措施,研究现代化重点实验室高效运行机制,对于全面提高我校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水平,构筑高效网络化的实验教学信息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彭凡 《科教文汇》2020,(14):62-63
在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融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知识内容,提出延拓性教学的三个层次:一是由力学问题认识基本数学问题的来源与背景;二是掌握基本数学模型的数值求解方法与理论;三是通过编程实验环节将具体力学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求数值解。近几年的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明,采用延拓性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The Laplace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modeling of tracer transport in oil and geothermal reservoirs, and in groundwater aquifers. However, mathematical models of many flow and transport problems could only be obtained as Laplace space solutions, and hence, their computations had to involve a numerical inversion technique.In this work, we employ the iterated Laplace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 to develop novel closed form solutions to the tracer transport models in heterogeneous media. Two types of configurations have been considered: tracer transport in single fracture located in low-permeability matrix and tracer transport in a double porosity medium consisting of flowing and dead-end pore systems. In addition, both linear and radial flow geometries have been considered for both configurations. Applications of iterated Laplace transform technique to these four types of models are presented as fundamental examples and their numerical results were used as benchmarking for the numerical inversion results from Stehfest and Dubner and Abate algorithms.As the technique is quite versatile, we expect that the method should gain widespread acceptance to develop solutions to a wide range of problems in flow and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and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nonlinear regression technique to these solutions.This work has achieved four important objectives: first, two novel Laplace transform relations that are useful in tracer studies are presented. Second, the present work serves to verify/invalidate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inversion algorithms. In addition, it provides better insight into tracer transport mechanisms. Finally, it serves as a powerful tool of desig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racer tests. All four objectives are illustrated in this work.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与网络化信息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的易逝性及动态性等特征给网络信息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探讨网络信息价值的流失规律是信息生命周期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已往相关研究未曾系统地解决网络信息的失效判据及失效模型的构建问题。本文在运用主客体价值关系分析模式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首次以网络信息为研究对象,将Pareto/NBD模型引入网络信息失效研究,并选取人民网强国论坛的数据进行分析,对Pareto/NBD模型在网络信息失效判别分析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胡斌  唐辉明  刘强 《科教文汇》2012,(30):111-112
岩体由于具有弹性、脆性、塑性和流变性,以及非线弹性、非均质和各向异性等特征,目前主要通过岩石实验的方式获得相关的参数来表征上述的岩体性质。文章针对岩石实验课程教学.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岩石力学实验课的实验教学现状.提出了新的培养思路.对从事岩石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人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隧道锚碇围岩稳定分析及破坏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锚碇围岩稳定性及破坏模式研究是确定系统极限承载力的基础。基于现场地质资料的数值仿真计算与现场缩尺模型试验对比分析,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研究思路。通过FLAC3D计算发现,在设计荷载下,围岩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在锚体空腔和结构拐角处常出现应力集中和大变形区,系统整体未形成连贯的破坏区,出现的局部破损区主要集中在锚体后部右上角等5个部位。超载数值试验发现,破坏并不是简单的沿锚体和岩体的边界发生滑移,而是带动周边岩体发生倒塞型的整体拉剪复合破坏。现场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较好。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应对易破坏区进行重点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无侧限单轴受压条件下纳米硅粉水泥土的荷载-变形全过程曲线及试样破坏特性。基于循环加卸载试验,探讨了纳米硅粉水泥土损伤变量的演化规律,分析了纳米硅粉掺入比对水泥土损伤特性的影响,为研究纳米硅粉对水泥土的微观改性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Mohr-Coulomb破坏准则下材料的非线性特征,结合粘塑性应力空间内破坏准则被有限超越期间的稳定时间步长,对随机数学覆盖下粘塑性数值算法的逻辑实现过程进行推导,在直接偏微分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三维及平面应变条件下粘塑性非线性随机有限元的本构关系式,进而提出了基于全量理论的粘塑性非线性随机有限元列式,并以堤防填筑工程为例,分析研究了土质堤坝分阶段逐步填筑过程中的随机演化机理及堤坝结构的可靠度安全性,实现了堤防填筑工程的全程随机模拟。  相似文献   

20.
智能岩石力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智能岩石力学是为突破“数据有限”和“变形破坏机理理解不清”的“瓶颈”而提出的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分支 ,在岩石力学专家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参数反演、本构模型识别、开挖过程全局优化、集成智能分析等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指出多场耦合智能模型、多尺度模型、精细仿真、Internet模型、遥控试验系统、综合集成系统等研究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变革思维方式 ,加强原始创新和破坏性创新 ,建立智能岩石力学分析平台是本学科发展的关键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