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赋中宫怨题材并不多见,但对后世宫怨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抒情小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诗经》中的宫怨作品,汉代宫怨赋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更深的挖掘和拓展。汉代最重要的宫怨赋出于大赋作家之手,产生于汉大赋全盛期,但其叙述的视角和取像的特点却对抒情小赋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多事之秋的晋代,既没有汉代那样长期的统一繁荣,也未曾出现过如建安时代以曹氏为中心的文学乐园,而是民族矛盾激烈,王室斗争残酷、阶级冲突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生活在这政治风云多变的斗争旋涡中的赋家,饱经风雨,历尽沧桑,因而这时期的抒情赋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许多新变化,讥刺取代了讽谏,悼亡兼包古今。隐逸赋作蔚然勃兴。忧生嗟时成为多数作家的创作主题,这些都是有别于两汉、曹魏时代抒情赋的特点。总体而论,颂美和哀怨是晋代抒情赋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3.
汉代的杂赋包括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赋,也包括箴言类的杂记作品以及描写日常动植物而无关讽谏的小赋。杂赋是后世讲唱文学的源头之一。汉代的一些杂赋,本以韵诵的方式流行于下层,后被采入乐府,进行歌辞协律的工作,成为乐府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小赋替代汉代骋辞大赋而成为赋创作的主流。魏晋赋家主要是以抒情性句型表现创作主体与自然之间所具有的特定情感关系。在赋的开头使用抒情性句型,与在赋中大量使用动词性句型、名词性句型,是魏晋赋家描述、发掘、揭示创作主体与自然之间所具有的特定情感关系,加强赋的抒情效果最重要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心雕龙》中以作品的内容题材、体制结构为标尺把辞赋分为“鸿裁雅”的“大赋”和“小制奇巧”的“小赋”两类。“大赋”与“小赋”的并提,折射出魏晋以来学的抒情特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发展日益回归其本来面目的历史印记;同时也反映了刘勰的折衷倾向。  相似文献   

6.
汉代散体大赋的题材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汉代开国后的盛世景象造就了整个社会的昂扬意气和外向心态,畋猎和祭祀作为大汉气象的最佳代言首先成为了西汉中期至后期大赋的主要题材.而随着西汉末年的国势衰落.时代精神由高扬趋向低抑,社会心态由外向型转为内向型,文人的视线也从天子的征服活动移入都市的繁华和宫殿的奢美之中,京都和宫殿题材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散体大赋愈来愈小而化之,出现了向抒情小赋靠拢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这种特殊的文体,兴起在先秦,发展到了汉代,特别是汉武帝到汉安帝的二百五十年间,达到了极盛的程度:“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繁,画绘之著立黄”,势如江河汹涌,奔腾而下.经过魏晋至南北朝.则欢然化为一股涓涓的清流,变成鲜美清新、爽人心神的抒情小赋.在这股清流之中,鲍照(412—466)是一位有特色、有成就的抒情小赋作家.鲍照全集中现存赋共有十篇:《游思赋》、《观漏赋》、《伤逝赋》、《芜城赋》、《芙蓉赋》、  相似文献   

8.
汉赋的类别     
《同学少年》2013,(5):52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一般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三类。骚体赋产生于汉初,以抒情为主,句式较整齐,带有楚辞的痕迹。代表作品有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大赋,即新体赋,也称散体大赋,内容以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为主,篇末有一些  相似文献   

9.
《文选》以儒家“雅正”思想和深思、辞采为选录标准对赋体进行的分类,反映了萧统文质并举的文学观念。其选赋详远略近的作法比较真实地记录了赋体文学由汉代体物大赋逐渐向魏晋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演变的面貌,也反映了萧统的文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散体大赋具有抒情性,它以铺张扬厉的笔法抒写了对汉帝国的赞美之情;同时,它又继承了《诗经》讽谏思想,对汉帝国的奢靡予以讽刺;它抒情写志,反映了汉代文人士大夫独特的思想感情;它是由骚体赋到抒情小赋过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抒情赋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文学自觉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自觉时代究竟起于何时,学术界至今尚无一个一致的意见。文章认为,由于经学的强制的规范,汉赋不是自觉的文学,以汉赋为"一代文学"的汉代也不是文学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对包含《七发》在内的汉代七体赋,我们从不断模拟翻写的文学事实出发,讨论其创作动机和由此彰显出来的汉人欲望世界和游戏心态。他们把本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和现实追求推衍到极致,对美食、美色和宫室娱乐作了帝王般的穷奢极欲描绘。而七事内容的随意安排和被劝主人的被动处理,又可见汉人的游戏为文心理,以及对世俗享受的沉溺、向往和与不同时期的现政权所发生的离合态势。  相似文献   

13.
三国对峙之世,各家之间互争正统地位,政权源自曹魏的西晋统治者一方面需要肯定曹魏政权的正统性.以此来证明自身的正统地位;但另一方面,在西晋完成全国统一后,蜀、吴势力的影响消磨殆尽。而曹魏在当时的社会上仍残存有巨大影响力,司马氏统治者需要在舆论上为魏晋禅代进行合理的解释。陈寿《三国志》一书的编纂受此影响,其书虽侧重于赞扬曹魏的功业但贬低曹魏帝王的品德以及家族出身,以此来显示司马氏代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东汉王朝曾一度中兴,但随后的政治形势更趋黑暗,士人生于其间,往往无能为力,有志不得施展,因此,在其作品中感慨命运的悲惨屡见不鲜。具有悲情色彩的抒情赋在东汉兴起,更可见士人遭际与时代的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5.
汉赋和汉代奏议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作者双栖、同时关涉政治和经学、文体互渗的现象,但汉人重奏议而轻赋,这说明汉赋独立的文学审美价值在汉代尚未得到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王朝鼎革之际,士人的出处选择向来是研究的重点。元末,江南士人刘仁本虽托身方氏集团,却设法为元中央主持漕粮北运,缓解元朝财政困境;整顿浙东水利和田赋,舒缓民瘼;在元朝复兴无望的情况下,仍坚持抗击明朝,死难王事。表明虽经夷族百年统治,儒家经世致用的进取精神和君臣大义的固有观念仍对江南士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早在靖难之前,北宋长期以来的各种问题已使得士人们的仕途变得非常艰难,靖难之后,南宋偏安一隅的现状更让他们失望。面对山河的摇摇欲坠,文人们的赋作中体现着"仕"与"隐"两种不同的心态,然而,在这两种不同心态的矛盾下,文人们更多的关注着自身的内心世界,对国运大计的考虑相对显得无力,使得这一时期的赋作呈现出消极避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锦辞格渊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发展,演进到初唐时在结构形式上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至盛唐时代,则又踵继有了新发展。与两汉魏晋以及南北朝、初唐时代相比,有三个不同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关于汉赋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均未切中要害。通过考察比较发现,汉代散体大赋和纵横家散在创作动机、叙述角度、结构布局及其思想倾向、体特点等诸多方面均存在极大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因此笔认为先秦纵横家散才是汉赋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20.
从《兰亭集序》看魏晋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解读《兰亭集序》和《兰亭诗》,我们看到兰亭雅会诸人在诗文中表现的生命意识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从汉末一直到魏晋人性觉醒、个性张扬、小我对大我、小我对小我认真审视的结果,是弥漫在这一时段的空气中的苏醒意识。魏晋名士个性最为张扬,处处强调个体的存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很潇洒,但是在他们放浪形骸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压抑与苦闷。拟在忧生之叹、放诞之狂、山水之寄、服石之误等四个方面对魏晋生命意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