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胡适论《镜花缘》题材内容特点实有三个方面:一女权,二俗弊,三才艺。鲁迅虽有承胡适之论,但总体归《镜花缘》为"才学小说",而致偏颇。《镜花缘》是中国第一部女权主义小说,在世界女权主义文学和女权史上都应该"占一个很光荣的位置"。其以"才学"为小说,既是时风使然,又是小说穷则思变的结果,而集中写知识女性的才艺生活,实亦别开生面,又新颖之致。  相似文献   

2.
《镜花缘》作为清代才学类小说,在学界得到广泛认同,但也有许多不同见解,值得研讨。文章认为,在乾嘉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对音韵学和诸艺颇有造诣的李汝珍所创作的《镜花缘》,确实存在着"以小说见才学"的特点和局限,但不应该视之为才学小说。以明清章回小说世情类作品的历史发展的视角作考察,就《镜花缘》描写的内容来审视,《镜花缘》乃是一部别具一格的世情小说。  相似文献   

3.
约在《红楼梦》问世后半个世纪,十九世纪初叶,中国文学史上又出现一部长篇小说,就是李汝珍的《镜花缘》。清人王之春评论《镜花缘》时说:“小说之《镜花缘》,是欲于《石头记》外,别树一帜者”(《红楼梦卷》第286页,以下注引此书不注书名)。胡适也在《镜花缘考证》里,评价《镜花缘》为“第二流佳作”。小说以独有的创作形式和新奇的艺术构思,在我国文学  相似文献   

4.
《镜花缘》的精髓,不仅在于这是第一部把妇女作为社会主角的小说。而且还是一部五光十色的神话小说、创造许多鲜明人物形象的小说、富有开放意识的小说、愤世嫉俗的讽刺小说和普及科学文化的小说。作者李汝珍创作《镜花缘》的来龙去脉虽有争论,但从孙佳讯辨疑之论来看,已经确凿无疑。《镜花缘》孕育于板浦,主要依赖于这一带淮盐经济的繁荣和乾嘉学派人才的荟萃,风气所染,方使《镜花缘》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5.
从唐人小说、戏曲及笑话集中考出《镜花缘》许多素材来源,有助于理解、把握《镜花缘》的创作过程和艺术风貌。这些素材来源包括故事题材、人物形象刻画和人名来源、风神与花神的矛盾及强盗惧内等笑话,可见《镜花缘》取材的广泛和风格多样化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李汝珍及其《镜花缘》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成果颇丰,但亦有不尽人意之处。本文选择近十年李汝珍及其《镜花缘》研究中的作者、小说"女权"观念、《镜花缘》与《格列佛游记》比较、论文观点雷同等四个方面,略抒浅见,强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小说作者、文本诸方面深入探讨,以期推动李汝珍及其《镜花缘》研究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7.
《镜花缘》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部集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体的文学巨著。作品以女皇帝武则天开设女科为背景,通过落第秀才唐敖游历海外各国的奇遇,把读者引入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奇妙世界。《镜花缘》的内容新颖,格调独特,情节离奇,文字优美,寓庄于谐,意味深长,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8.
王世立 《华章》2007,6(9):184-184
作为明清小说名作的代表,《镜花缘》除了具有生动离奇的故事情节,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之外,其艺术价值还表现在小说的讽刺艺术上.和古典讽刺小说巨著《儒林外史》相比,《镜花缘》的讽刺技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戚而多谐;婉而多讽;寄寓讽刺和现实性讽刺相结合.其中,寄寓性讽刺和现实性讽刺相结合是《镜花缘》的独创.  相似文献   

9.
李汝珍自称其《镜花缘》"花样全翻旧稗官"。《镜花缘》的新创,在于以笔记改造章回,融摄章回之形式与笔记之体性,形成了章回体的"著书者之笔"。《儒林外史》是思想家的小说,《红楼梦》是诗人的小说,我们不妨讲,《镜花缘》是学者的小说。衡量《镜花缘》新创之合理与否,其标准不是现代人的现代小说观念,应该是以古代小说文化的视域,将其放置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评判。  相似文献   

10.
李汝珍撰著的《镜花缘》是一部化用群书、推陈出新的学者型杂体小说。文章从文学发展的继承、创新角度,以确凿翔实的对照比较,论证了《镜花缘》与明代的“四大奇书”、清代两大顶峰小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镜花缘》中多次提到《西游记》,而且有意翻新,可以看出李汝珍不仅熟读此书,更富有独创性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1.
《镜花缘》和《笔生花》的作者均充分肯定女子的才能,才女们在外都高中科举,并参与平定叛乱。两部作品对女子的家庭生活都有描写,如才女们的家庭教育、婚姻状态、日常生活等方面,并显示出各自的描写特点。  相似文献   

12.
《镜花缘》与《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作品,都写到了“女儿国”,但它们对《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女儿国”的承继关系、女权意识及女儿国在两书中的权重和描写手法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镜花缘》较《西游记》中“女儿国”的描写、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抨击更具讽刺和批判性,这与李汝珍所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社会人文思潮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宋元"讲史"中融入诗词韵语对于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影响较大。它开创了后世长篇白话小说卷首卷尾设诗的形式;"说话"艺人用诗词韵语进行细节描写来增强小说艺术表现力,这对于白话小说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贡献;其通过诗词韵语说理议论,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以丰富小说故事的内涵,对于后世历史演义小说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神化"的实质是"误读"--对《镜花缘》中妇女观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胡适开始,众多学者都认为,《镜花缘》是一部反对传统观念,肯定妇女价值,弘扬妇女解放精神的力作。然而,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镜花缘》中的妇女观念并未表现出超前的意识,倒是其中反而夹杂着许多的传统意识和封建残余思想,从而导致其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都是杰出的游记体小说。两部小说的作者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虚构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幻想讽刺的手法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们描绘的幻想世界是以现实为基础,在幻想世界中更为集中地突出现实的矛盾。两位作者相似的生活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促成他们采用类似写作手法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6.
姚木兰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中的人物,林语堂通过对姚木兰的刻画阐释了他对中国人文品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焦循被阮元誉为"扬州通儒",在经、史、子、集等研究方面均有建树,其《剧说》、《花部农谭》等曲学论述,是清代戏曲评论的力作。对焦循戏曲理论主张和价值的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古典戏曲,尤其是花部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本文通过对余华、格非创作的分析,力求阐释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内容: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临界叙述;空缺与重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