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晓华 《记者摇篮》2004,(10):55-55
社会新闻.概略地说是指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风气的一种新闻类别。因为社会新闻大多发生在市民身边.如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等,它们往往很具体、很典型.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能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把它报道好了。往往能产生很好的舆论教育作用。近几年来.社会新闻的报道比重日渐呈上升趋势。如何才能把社会新闻报好,让政府和群众都满意呢?  相似文献   

2.
张静  李海 《新闻前哨》2004,(4):56-57
电视新闻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创新。那么电视新闻应该怎样创新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加新闻的信息量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注重用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电视新闻也要顺应这个要求,实现新闻的信息化。电视新闻应该怎样来增加信息量呢?首先是通过增加新闻的条数。每条新闻都应突出事件本身,而剔除许多无用的套话,用更精炼、准确的语言报道每条新闻。新闻精炼  相似文献   

3.
社会新闻被誉为晚报的“四大元老”之一,多年来,一直是其吸引受众、抢占读者市场的拳头产品。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社会新闻已由原先晚报的专宠,一跃成为大、小各色报纸争夺的“香饽饽”。首先是都市报崛起,这种在报纸风格、报道内容、读者对象、发行区域上与省级晚报非常类似的新型报纸一面世,即把以社会新闻为主,作为主打报纸风格的基本定位。许多社会新闻上了头版,有的甚至被制作成头条新闻。其次是一向强调“主功能”的大报——党报也开始纷纷扩版、改版,大添社会风情。不少省、市级党报创办了社会新闻专版。社会新闻是涉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界,新闻策划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如何做好新闻策划,尤其是战役性报道的策划,一直是新闻界谈论最多并积极探索的问题。同样的新闻事件,如果精心策划,既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又能辅之以一些背景资料或者相关性链接.则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达到有效报道的目的。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同一新闻源,众多媒体会集中优势兵力在第一时间“抢”新闻。“抢”来的新闻怎样才能以最优的形式与读者见面呢?这就需要在策划上下功夫。有了好的策划。好的新闻资源才不会被“浪费”。  相似文献   

5.
金声 《新闻传播》2004,(6):64-64,69
传统的新闻以事件新闻为主,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这样的新闻写作形式能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新闻事实。但是,随着新闻事业飞速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速,这种单一的、仅仅是“公而告之”的新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对新闻的要求。以包括“五个W”为主的事实新闻早  相似文献   

6.
环顾四野,报业大战烽烟四起,新闻竞争如火如荼。一份报纸要想在夹缝中求生存,就要适应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快餐式”的新闻消费习惯,就得文字与图片“比翼齐飞,图文并茂”,图片领着新闻走,为读者奉献出色、香、味俱全的“新闻套餐”,这样才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抢占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读者对经济新闻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目的也越来越明确。因此新闻工作者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课题越发显得迫切和重要。怎样使经济新闻符合、满足读者的需求呢?让经济新闻生活化不失为一条好办法。  相似文献   

8.
冯楠  李勇 《新闻窗》2006,(6):76-77
穆青同志早在1986年就提出,新闻摄影这一翼同文字报道那一翼相比,翅膀还不够硬,不够丰满,显得弱了一点。他说,文字报道再多,时效再快,也不能代替摄影。图片在宣传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新闻图片读者既能了解到新闻内容,又能享受图片在视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它是最真实、最直接、最形象、最具体的事实凭证。文字报道,他可以不相信,说你夸大了,或者歪曲了;图片新闻,真凭实据,摆在你面前,容不得半点怀疑。所以说,图片报道征服读者的力量是相当大的,它比文字报道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传统报纸特别是各级党报来说,由于自身承载着极其多的会议报道任务,通过改进会议报道,让读者喜欢会议新闻,让会议上不是新闻的东西从报纸版面上消失,把真正的新闻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报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要争夺市场,吸引读者,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用个性化的新闻以及由此形成的强烈的报纸风格来留住读者。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一种新闻题裁,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因而博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因为社会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种优势,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各新闻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面对报业大市场的竞争,作为党报如何去争取更多的读者,从而更加体现出自己的权威性,发挥好自己的指导性。党报惟一的出路就是改革新闻宣传,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实践证明,让社会新闻成为党报宣传的一个亮点,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是党报…  相似文献   

12.
突发事件通常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预料的对社会生活影响巨大的事件。可以说,突发事件最具新闻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正因为如此,突发事件也就自然成为各新闻媒体追逐的热点。哪里有突发事件哪里就会记云集,新闻竞争之激烈,由此可见一斑。那么作为一个新闻工作,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怎么样才能做到既要抓住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又要把握好报道内容和时机,增强报道效果呢?  相似文献   

13.
时政新闻如何增强可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将“硬新闻”定义为:“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按此定义,毫无疑问,时政新闻属于硬新闻的一个种类。这个定义也表明,时政新闻从内在属性上说,有题材重大、能引起广大受众关注的特点。然而,在我国现实生活当中,时政新闻长期以来并不很是受读欢迎。不少读甚至觉得时政新闻版没看头。原因在什么地方呢?笔以为,主要是因为在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忽视了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陈江 《记者摇篮》2004,(11):24-25
尽管“深度报道”被众多纸媒当作竞争的“重型武器”。但真正让读者感受到有深度的报道却并不多见。也就是说,深度报道的附加值比较低。深度报道应“深”在哪儿?怎样才能“深”挖下去,体现更多的附加值?这归根到底,取决于新闻报道的采集、创作和传播能力。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实质上是对新闻信息的拓展和延伸。拓展面越广,延伸度越长,深度报道的附加值越高,从而保证深度报道的较高品质。  相似文献   

15.
许刚 《记者摇篮》2005,(1):18-19
形成与读者的强烈互动是都市报媒体吸引读者的常用手段之一,以往经常在处理容易引起读者关注或具有争议的社会新闻题材采用。随着都市报媒体在要闻报道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在此类新闻报道中加强读者互动,并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手段.是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郭燕平 《新闻窗》2007,(2):74-75
如今,我们的社会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几乎没有更多整块的时间阅读报刊。而与此同时,各种高密度的信息却铺天盖地的袭来,强迫现代人必须用最快捷的方式来了解一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以适应这个信息快速更替的时代。我们都知道,新闻版面呈现的是一种具有独立报道功能的新闻载体,以定格新闻事件过程中的高潮、瞬间和典型事件,再现事件现场。而图片在报刊上的应用,无疑更是一种最直观、最有感染力、最能强化人们记忆的方式,它能使受众在瞬间就能实现与新闻的零距离接触。同时,由于图片独有的视觉冲击力,会让读者的眼球在一瞬间被吸引,更快的让读者进入摄取信息的过程,进而更深入地了解报纸的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17.
怎样才能使经济新闻变得清新活泼,能够充分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吸引读者的眼球呢?我们常常说要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我认为,经济新闻的重要创新就是贴近读者,向读者靠拢.  相似文献   

18.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每年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的“两会”,再到各部委的工作会议,各行业视工作形势发展而召开的系列会议,由此可见采写会议新闻是记者、通讯员一项基本功。但常有读者议论:“我就烦看会议新闻,又空又长,今天李书记讲话明天张厂长强调,一个套路。”也常有作者感叹:“搞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纵观以往会议新闻报道,其主要弊病就是滥、长、空及写作的程 式化,报上常见的“格式化”会议新闻让读者生厌、心烦,有的报纸 因此类会议新闻太多,从而失去不少读者…  相似文献   

19.
经济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但今天的大多数经济新闻读并不爱看,问题主要出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0.
李文强 《军事记者》2004,(11):32-33
策划是新闻竞争得分的一个重要“砝码”。同样的新闻题材,宣传效果的好坏,策划是关键。为此,许多新闻媒体都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随着策划在新闻界的广泛运用,另一种现象——策划新闻也应运而生。策划新闻到底是不是新闻策划呢?结合这个话题,本从“事实在先,新闻在后”的角度,力求对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区别、处理好策划与采访的关系、在新闻策划当中应注意的问题略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