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明确指出,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用最好的东西去“引导人”,“武装人”,“塑造人”,  相似文献   

2.
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提出,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用最好的东西去“武装人”,“塑造人”,“鼓舞人”。江总书记在这里倡导的“用最好的东西”,也就是新闻传媒上的“优质品”、“新闻精品”。新闻精品是新闻媒体吸引受众、感染受众的手段,是求生存、求发展、求繁荣的手段。一个有志气的新闻工作者绝不满足于写大路货,合格的新闻作品,而是孜孜追求写出振聋发聩于当代,又逾久弥香于未来的  相似文献   

3.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报的政治使命,也是提升社会舆论引导能力的灵魂。江泽民同志把舆论导向正确与否提到“祸福论”的高度来认识,鼓励新闻工作者努力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坚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用最好的东西去“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和“鼓舞人”。作为新闻宣传主阵地、主功能的各级党报,凭借独特的政治优势和人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党性原则、把握舆论导向,在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报道的思想性、指导性、权威性方面都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传媒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纸媒体中,与各类晚报、都市报相比,机关报晚报似乎总有一种“放不开”的尴尬,总觉得无法尽情地发挥。人家能登的东西,你往往不能登;而人家不需登的东西,你还必须登,甚至还要拿出最好的版面、最好的时间去登。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地方有的报纸从当地广告、发行“老大”的位置上跌下来。  相似文献   

5.
梳子和石子     
今年7月中旬,有机会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我决定在旅游途中收集一点东西,以志纪念。我对收集的物品有三个要求:一、不能太破费,最好是“废物利用”的;二,寻觅方便,最好能唾手可得的;三,可供以后“睹物思情”的。  相似文献   

6.
宋祖英在演艺圈内人缘最好,在观众的印象中她美丽大方,歌声清脆甜美;在湖南人心目中,她是湖南人的骄傲,湖南人用家乡人特有的爱称“湘妹子”、“辣妹子”来称赞宋祖英。十多年来,她唱着“十八湾水路到我家”、“东西男北兵”、“爱我中华”、“好日子”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走进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江迅 《新闻爱好者》2005,(11):11-11
去中国大陆采访,与人交谈中.早就习惯了一些时髦用语:东西不叫东西,叫“东东”;支持不叫支持,叫“顶”;别人请吃饭不叫请吃饭,叫“饭局”;追女孩子不叫追女孩子,叫“泡MM”;羡慕不叫羡慕,叫“流口水”……如今不识流行用语,交谈时往往一头雾水,如坠五里雾中,不入流则被视作老土。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学巨匠郭沫若曾告诫我们:“文章最好是用经济的方法,把您想说的东西说出来,所谓‘要言不烦’……”著名的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能长话短说”。所谓“长话短说”,就是用简  相似文献   

9.
地市台记者要在新媒体“抢滩”大战中立足,只有秉持专业优势和权威。地市台记者的专业优势在哪儿?四个字院“精益求精”。精策划、精画面、精细节,用最真实、感人的东西去留住观众,在“精”字上下足工夫,把每一个片子做精彩,让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0.
盲人摄影师     
盲人也能拍照?盲人为什么要拍照?“希腊人曾经说过,仅仅用眼睛是无法看到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的。只有盲人才知道要用心去看世界”。正如一位盲人摄影师所说:“我想记录的不是我看不到的画面,而是我心中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烧好“家乡菜”办出“特色宴”江苏《射阳报》周如福新闻界前辈赵超构有过这样一段精譬的论述:“本地人爱读本地的人与事,可亲可信。地方性是别的报纸拿不去的东西,是本地特有的,是独家新闻,是绝对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  相似文献   

12.
寻找童心     
寻找童心华克齐从古至会,不少人梦寐以求“返老还童”,国内外的绘画大师们也在其书画技艺炉火纯青之时在作品中添几分“童趣”,以求“归真”。唤起逝去“童真”,用孩子般的目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用孩子般的想象去表现生活,又谈何容易呢?说来有趣,有时候,面...  相似文献   

13.
档案的尴尬     
“注意,不要把东西丢在地下。”一个人说。“能丢在地下吗?只能丢在地上。”又一个人说。是的,东西是只能丢在“地上”,而不能丢到“地下”去的。这是语言的尴尬。 档案中是不是也有诸如此类习以为常却违反逻辑的尴尬。 一个单位的档案管理升了级,  相似文献   

14.
列宁曾说:“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所谓“一般的东西”,也就是指抽象的东西,如语言中的“天”、“地”、“人”、“山”、“水”、“花”、“鸟”等基本语汇以及由这些基本语汇构成的语法结构等。这本来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  相似文献   

15.
模拟,对于初学者来说非但不是可责的,简直是一道很有必要的习文程序。听什么文学原理专家大讲玄空理论,或是关在屋子里苦写“自己的”,远不如正正经经读几篇有成色的东西,继之“描红模子”、“画瓢”。当然,这是真正的习作,是出师前的试作,最好不要拿去发表,以免惹出“抄袭”之嫌。  相似文献   

16.
正确引导舆论,是党报的功能之一。但对这一功能的理解,有些地方却走了点调儿。某家日报因为近段时间接连发表了几篇揭露问题的报道,惹得一些人不自在,虽然所揭露的都是事实。上级因此批评报社说:“我们有那么多的好东西,干嘛要写那些不好的东西呢?党报要正确引导舆论嘛!”言外之意,批评报道不能算“正确引导舆论”。类似的看法不鲜见。因为是上级的看法,报纸发表批评报道只好慎而又慎。结果慎来慎去,往往是最好不登,省却了报纸的麻烦,说不定还可博得个“正确引导舆论”的夸奖。  相似文献   

17.
我觉得老先生去写通俗的东西是一种浪费,他们为日不多了,应该去写高深的“名山之作”。通俗的东西应该由刚刚出校门的人去搞。当年开明书店出的那些通俗的书也不是老先生写的。作者大多是40岁左右。写通俗的书不是为了去捞一个副教授、正教授的衔,而是为了中国的文化事业。我们现在正好缺少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18.
晒客是什么?就是把自己的中意物品、生活琐事、思想心得等,放到网络上与人分享,由人评说。晒客的“晒”源自英文“share”(分享),网民们用汉语的“晒”来翻译“share”,兼顾了汉语“晒”和英语“share”的内涵,道出了晒客的两大特征:其一,敢于将私物、私事像晒东西一样暴露给大家;其二,公布的目的在于“share”,即和别人分享。  相似文献   

19.
我与《报刊之友》是1995年结识的,那时就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先是从一篇“豆腐块儿”发轫,以后常常有大于“豆腐块儿”的东西被她接纳。我们之间便悄然无声地彼此贴近,到了今天可以用时髦的话说是“零距离”了。这就是缘分,并在缘分中注入了情分。缘分、情分,均是以情感层面对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心理投缘的表述。  相似文献   

20.
岩ái磙     
三年前的暑假,单位组织去庐山旅游,我因体力不支,没能去看著名的庐山瀑布,独自窝在宾馆里,翻阅随身带的《秦腔》打发时光。当读到“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时,觉得挺眼生,既不知道他的读音,也不了解它的意思,琢磨着“碌碡”上可以蹲人,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有什么作用,而当时手边没有可供查阅的电脑、字典等工具,也就让它闪过去了,后来差不多都抹去了这个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