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9年12月22日下午,我和符成龙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奔赴哈尔滨找老虎去了。采访中科院院士马建章教授很不容易。马教授很忙,好不容易才约到。然而,到了哈尔滨之后,老人的电话就一直没有人接听。马建章教授是东北虎研究的权威专家,很多东北虎专家师从于马老,在国际上很有声望,华南虎照事件也曾请他去做评定,如果采访不到他,就像一个人很饿了,却只有一碗稀得见不到米粒的粥,不  相似文献   

2.
谭中海 《记者摇篮》2004,(12):15-15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把采访看成是一场探究事实真相的战斗。既然是打仗。那就必须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要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我们新闻记者要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首先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它的重要性、它的意义,从而确定采访目的和报道主题。  相似文献   

3.
一万人有一万个脾气。记者,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怎样控制采访局面,从他们的D里获取尽可能多的素材?结合自己近年来的采访实践,就如何揣摩采访对象的心理,因人而异地运用采访技巧的问题,谈点粗浅体会。先打“外四战”再当面“大约”遇到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先从外围入手,采访他身边的人,然后再找本人核实、补充有关事实。蔡正勤是如东县岔河油米厂一位炼油工人。28年来,他默默奉献,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先后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五一”前夕,他光荣地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记者闻讯后…  相似文献   

4.
姜汉忠 《出版参考》2007,(9X):32-32
不论你是编辑还是著作权买卖经理,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联系著作权人。有人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打个电话就能办妥,国外的也不难,照版权记录提供的信息就可以找到出版社,一旦联系上出版社,找权利人就易如反掌了。可以这样说,有时候很容易。[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袁建平不太好找”,2个月前接受采访他的任务后,熟悉他的人这样告诉我,“他经常下去”。 果然,3月中旬,借到萍乡评选全省优秀电视节目之机去找他,未能遂愿。回南昌后,从省电台通联部要到了他的电话,并按通联部  相似文献   

6.
最近,网上传出已在东方卫视主持三年“东方夜谭”的川籍主持人刘仪伟将改换门庭。出于好奇.笔者打电话给刘仪伟。很巧,电话一打就通。他说。他的去留将在一个月后见分晓。那时再采访他最为合适,但笔者还是有些迫不及待。先避开敏感话题,我们的谈话就从他的成名作——主持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开始。  相似文献   

7.
2月21日下午,忽然接到鲁湘兄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张仃先生当天上午仙逝了。鲁湘兄声音很沉重,也很疲惫。我猜想,他一定是刚刚从张仃老人身边离开的,他的眼前和心中还贮存着张仃老人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音容,而不像我身滞岭南,远隔千山万水,无法亲至病榻之前,  相似文献   

8.
见到他那一刻,我想起了网络上常用的一句话:“我等你等得花儿都谢啦!” 打了几十个电话,我终于在距给他打第一个电话两个月后的2008年元旦这天,见到了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节目主任张亮。采访还没进入正题,他的手机就响了起来,一位热心观众打来电话,询问当晚一档节目的具体时间,张亮认认真真地告诉了他,然后客气地说“再见”。  相似文献   

9.
江红辉 《出版参考》2007,(7S):I0005-I0005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人把出版称为“茅屋产业”。当然这个人不是中国人,他是Bookscan美国公司总经理JimKing先生。 他说:“我们把出版业叫做‘茅屋产业’,是因为写书太容易了,只要有台电脑坐在家里就可以写书,只要付钱找人把这本书打印出来,然后找个印刷厂把书印出来就可以了。所以理论上讲作者自己可以出版,而且做起来一点都不难,  相似文献   

10.
就新闻记者的采访行为而言,可分为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直接采访是记者深入现场与采访对象面对面的采访.间接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某种手段所进行的采访。像电话采访、书面采访、电子邮件采访等等。其中电话采访是间接采访最常用的一种。在这里,笔者对电话采访的利弊得失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采访技巧很多,打个电话、传真个材料、发个电子邮件,就能很快地完成一篇稿件。但是这些都不容易抓到活的东西,只有进行深入采访,才能获得更多的鲜活材料,才能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那么在具体采访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好深度采访呢?深度采访有没有技巧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呢?和其他新闻采访相比,深度报道对技巧性的要求有着更加具体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我到《老年杂志》的时间不是太长,采访老人的机会也不是太多,但在有限的对老人的采访中,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十分深刻。从他们身上,我看到更多的是善良、平和以及走过人生  相似文献   

13.
黄乃传奇     
传奇采访 无意间,不是采访而成了间断二十余年的采访。 笔者作为黄兴镇人,曾为凉塘黄兴故居的恢复和陈列,从家乡背了根大竹笋,上京登门拜访过黄乃,也在故居接待过他,不曾想又在十年后,一度在北京西山毛岸青邵华处工作,因与张文秋老人住在一起,她也把我当做她的秘书,闲暇时,我也乐于做使两位老革命都非常快乐的事,就是将电话拨通,于是,这头“黄乃同志”,那头“张大姐”的,就会十分亲热地聊了起来,有时,一聊就是老半天。从中了解到,他们曾作为中国盲福会的领导,长期合作共事。  相似文献   

14.
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发达了,报社记者写稿似乎也容易多了、舒服多了。足不出户,呆在办公室或家中,打开电脑,通过鼠标复制粘贴拼凑,上千字的稿件很快就完成。顶多再打个电话,向采访对象要点材料,然后照着网上搜来的现成的稿子做点技术处理,换个时间、地点、人物,就传给编辑部了。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篇报道见报了,可采访对象却不认识写稿的人。  相似文献   

15.
紧急出发     
马智 《记者摇篮》2005,(10):27-28
1998年1月13日晚6时30分.当我从沈阳化工研究院的澡堂出来时,发现我的手机和传呼机上有超过10次的未接电话和紧急呼叫。我拿起电话赶紧回话,电话那边传来了东北总部马主任焦急的声音:“马智,你在干什么?怎么到处找不到你?赶快出发,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张家口采访。”  相似文献   

16.
(上接2008年第3期第50页)采访不要全靠电话。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弊端,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采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彭燮 《新闻天地》2001,(10):59-59
如果你不是一个很精打细算的人,那你一定会问:采访也有成本吗?当然啦,采访就是一个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过程,不然哪会有稿费?有失才有得嘛。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小廖接到任务,要到一个菜农家去采访他的种菜经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她的花费情况是: 1.出门打车15元。(天气酷热无比,采访地点又没有公车直达,只好打车) 2.车上打了一个电话给采访对象,计2元。(在办公室忘记了一点事,只好再打电话) 3.购买矿泉水一瓶,计2元。(采访的地点在田间地头,肯  相似文献   

18.
秀才团长     
我们团长徐国稳,从当战士、排长、连长到侦察科长;从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到历次抢险救灾,无论是当战斗英雄,还是普通一兵,他从不表功,他言:“咱没这习惯”。但有一点,他常常引以自豪的,那就是当报道员时练的写作基本功和一手漂亮的书法。谦虚的人容易接近,这句话在团长那里得到了验证。别看团长身材魁梧,但很平易近人。我初当报道员那阵子,采访个班长都语无论次,甭说采访一团之长了。可是后来有次采写参谋长的报道硬是把我推了上来。参谋长是团长治部下,团长对他知道得最多。那天,我上门找团长,硬着头皮喊声报告,一进屋,团…  相似文献   

19.
他是一名下岗职工,在搞水产养殖致富后,开始义务从事人民调解工作。17年来,他成功调解民事纠纷1 000多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的闲事儿局长。2008年1月,他被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评为河南省优秀人民调解员。他,就是商丘市政协委员、夏邑县蔡文建人民调解工作室主任蔡文建。1 0月22日上午8点,位于夏邑县城关镇天龙湖畔的蔡文建人民调解工作室。蔡文建前脚进了门,后脚跟进来一位七十来岁的大爷:蔡文建在吗?我想找他说个事儿。老人姓吴,住在夏邑县桑拱镇,家里开了问屠宰厂,还有座冷库。今年6月3日,豫东遭受特大风灾,他家冷库的变压器被县电信公司的线杆砸坏,变压器的两根线杆也连带折断,直接经济损失近3万元。因多次交涉不成,老人告到县法院。法院主持了调解,电信公司只愿意赔偿2000元。因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法官介绍老人先找蔡文建试试。听完老人的诉说,蔡文建拿出自己的名片递给老人:大爷,这事我就算接下了。桑拱离这儿几十里地,您老也别再跑了,有事打我的电话。这两天我就去法院和电信公司了解情况,有什么进展会立马告诉您的。老人感激地对蔡文建说:我早就听说过你,知道你义务办事公平热心。法官介绍你是'调解高手',我信得过你。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曾到一些企业采访。在一家工厂厂长办公室里与厂长交谈时,因不久前国家公布实施的一项法律的内容记不准确了,须找报纸查对一下,可厂长说他几年都没有订过报纸了,得到外单位去查。在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经理的办公室里,正好碰上投递员送来新报纸。经理接过报纸,随手扔到了墙角堆放的一大摞报纸上。他说工作还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看报纸。还有一些厂长、经理说他不订报、不读报,还不是一样抓生产、搞经营。厂长、经理不读报纸照样能够抓生产、搞经营,从表面看,的确无法验证厂长、经理不读报就影响了企业走向市场,更无从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