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务教育阶段是 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应该抓住学生记忆的黄金期,练就“童子 功”。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著作中提到:“中国五千年的 历史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完好,那就 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 和建筑。她使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她是我们民族的根,只有记 诵古诗文,才能使文化血脉相传。”从窦老师的这段话中,我体 会到: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用经典的诗文做奠基,可以激起他 们一生的文化向往,下面,略谈我对古诗文教学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2.
英语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著名的古诗——“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楼”,让同学们把它译成英文。一名同学将其译成“If you want to watch more,please go upstairs”。老师笑着说:“把你的句子再译成中文,就是‘如果你想看得更多,请上楼’。”名诗变成这种味道,教室里笑声一片。同学们试着用各种方法翻译,总感到有什么东西不到位。上面的例子说明,语言存在差别,文化存在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中,词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无不在词语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应,因而不同的文化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我们在语言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分析和比较语言所蕴涵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一明确古诗欣赏的意义1 培养古诗学习兴趣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 ,更能启迪人的思想 ,陶治人的性情。因此 ,古典诗歌的启蒙教育对小学生的学识与做人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诗歌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博大精深 ,浩如烟海 ,小学语文教材注意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 ,短小精悍的名篇教授于学生 ,它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一枝红杏” ,让学生感受那古文化的“满园春色”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兴趣与欣赏能力。因此 ,教学中 ,我们决不能为应付考试 ,把眼光仅限于教材所定的诗歌 ,更不能把…  相似文献   

4.
1 讲透关键字。全诗往往就因那表现力强 ,含意深刻的一、两个字使意境大为增色。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 ,一个“挂”字 ,把瀑布从悬崖上飞落下来的形象形容得十分生动 ,使人顿时想见那壮观的情境 ,进而在全诗的吟读中不知不觉进入到美妙的诗境。2 注意字的多音和通假。古诗中的多音字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一日还”的“还” ;杜甫的《绝句》中“一行白鹭的“行”等等 ,应一一指出 ,还有些通假字 ,如王维《鹿柴》中的“柴”通“寨” ;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 ,“家…  相似文献   

5.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节奏明快,容易记忆和传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古诗教学,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下功夫,深入研究诗人生活背景、创作时的历史背景、文本内涵解读、组诗教学的意义、写作方法的习得等方面,引导学生加...  相似文献   

6.
学校应该成为文化滋生的地方,但是校园文化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一蹴而就的,它应该是一所学校基于办学历史、内外环境、文化传统,在长时间思想精神引领与实践变革中创生的。我们无锡市广勤中学的“勤”文化,就是历经半个多世纪,由一代代平凡且执着的广勤人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创生的,有着属于自己的丰富底蕴,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有着我们共同的育人追求,那便是“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学校文化精神,那便是我们“勤以至广,勤行天下”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7.
傅润祥 《现代语文》2006,(10):105-105
优秀的古典诗歌,都追求简约含蓄之美,多用婉曲比兴之词加以描绘,其题旨与情感深深藏于“言外之意”,使诗具有朦胧性、多义性,也是诗耐人寻味的一个原因。作为鉴赏如果只读懂诗歌说出来的小部分,那只是过其门而未入,如果同时读懂了诗歌中未说出的大部分——“言外之意”,那才算走进了诗歌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引证大量古诗和其他资料,充分说明和论述了李白《梁园吟》诗中“盐”和“梅”的作用:是用盐调梅、食梅解酒、多饮。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深刻地理解《梁园吟》的诗意,而且对其他古诗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古诗教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红 《天津教育》2002,(6):42-42
小学语文课本共收入古诗30首,这些古诗有托物言志的写景诗,有气势恢弘的抒情诗,还有寓意深刻的哲理诗。搞好古诗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变“静听”为“参与”传统的古诗教学以教师解词串句为模式,学生是静听者。我们知道,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思维与情感的投入,而情感作为一种内在体验是不能强加于学生的,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通过激发引导,学生才能获得某种情感体验,才可以完成移情于理、由情悟理的内化过程。所以,教师…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极大差异,这就注定了英译古诗时必然会出现文化信息的遗漏,这也就需要译者在认真读懂原稿的基础上懂得变通,抓住文化内涵的核心,由诗词的表层结构深入到其深层结构,尽力展现其“意”的传神和生动。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在翻译唐诗宋词过程中文化信息的遗漏现象,同时还给出了一些处理的方法,力求在古诗词的英译过程中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文化的沟通。  相似文献   

11.
杨毅 《初中生》2010,(1):42-43
几乎每天,科学家都会有新的发现。这些发现中的一部分会推翻旧的结论。流行文化总是伴随着一些“神话”或者半真半假的事,它们大部分对我们无害,但如果医生也相信这些,那可能就有点麻烦了。让我们看看那些“神话”吧。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随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传统文化随想钟敬文美雨欧风急转轮,更易辙为图存。一言山重须铭记:民族菁华是国魂。热门话题非偶然现象“传统文化”,近来成了我们学界的热门话题。它不禁使人记起80年代那阵“文化热”来。这种一时学界兴行的风气,决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二三学者的“兴到笔随”。...  相似文献   

13.
李红 《山东教育》2004,(13):16-17
本学期开学不久,我校开展创办“古诗文素养特色学校”活动,校园内古诗诵读声不绝于耳。我们五年级选定了70首古诗,要求学生熟能成诵,读出节奏,诵出韵味。开始,全班的同学劲头十足,有的一天能背诵五六首。可时间一长,背诗的积极性渐渐消退。尽管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同桌进行比赛,背过一首诗者奖一枚小红花……但结果是奏效快,见效短。离学校检查越来越近,就在这紧要关头,有些同学竟然在班上说:“背这么多古诗,每天还要做作业,想累死我们呀!”听了此话,我并没有生气,心想,的确,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艰苦的劳动,但如果有一点困难马上就退缩,那…  相似文献   

14.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每当我读着这首古诗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爸爸。爸爸就是那头驮着牧童的黄牛,而我就是骑在黄牛背上的牧童。  相似文献   

15.
“古诗鉴赏”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就近几年考情看,这一块,同学们答题难以把握,失分过多.当然,这也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才能让学生很好的解读.我在多年的高三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深深体会到,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指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物质和精神上人们“创造”的那部分财富的总和。文化的概念十分广泛,在文化中存在着“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关系,也就是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在外国所谓“大传统”常指封闭在学校或教会里的上层传统文化,而民间文化则是民间一种通俗文化,或民俗文化。在中国如《诗经》里的雅颂是庙堂文化,加上民间搜集的民歌“风”是把民间文化上升为精英文化了。中国上层文化消亡甚多,保存下来的大量是民间文化或从民间文化提炼上来的精英文化。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所要弘扬的祖国文化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儿童读经益处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芬 《云南教育》2004,(19):20-21
近几十年来,日本和韩国发展甚快,让人刮目相看,尤其韩国近年来在经济、文化上的飞速发展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韩国被发扬光大,他们看到了儒家思想强大的生命力,并使它发挥了作用!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在我国不少城市又掀起了读经热,这次我所教的班级也有幸成为了读经实验班。通过读经,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读经使我们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参商不相见     
这首诗比较长,我们在“学科学”之前先来讲讲诗的意思吧。  相似文献   

19.
古诗精粹凝练、音韵和美,是华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学宝库中的奇丽瑰宝。小学生学好古诗,从这一历史文化积淀中受到熏陶,可以怡情益智。怎样引导学生学好古诗呢?我想:古人在吟诗作赋中十分讲究“诗情画意”,融情于境,以深邃的意境烘托诗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情融境,境染情,以达到情境交融的至高境界。教学中不妨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更真切地感悟古诗,提高领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常常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重“诗情”而轻“画意”。我们常常在一个“情”字上下功夫,忽略了“境”的渲染,使“诗情”成了飘渺之物…  相似文献   

20.
庄雪丽 《福建教育》2007,(12):27-27
古诗文语言精练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学古诗的最好途径是让古诗自己感染学生,让学生与古诗零距离接触。古诗活跃在学生的诵读里,诵读保护了古诗的存在。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应提倡诵读。让古诗在诵读中生动起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而是对诗的深刻尊重和理解。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