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八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文选学"故乡———江苏扬州隆重举行。大会交流论文近百篇,主要从"《文选》版本及注本"、"《文选》所录作家作品"、"《文选》文学体类"、"《文选》编纂"、"《文选》接受与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大会总结了"文选学"研究取得的重要成就,并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积极响应中原经济文化建设的号召,更好、更快地推动我省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2017年始,开设"河南地域文化与河南文学"研究专栏。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河南作家作品研究。河南籍作家、作品研究,或者是"反映河南人民生产生活"的作家、作品  相似文献   

3.
正初识经典《昭明文选》,初名《文选》,是由我国南朝时期梁国太子萧统主持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因为萧统死后谥号为"昭明",因此被后人称为昭明太子,这部书也随之被称为《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一部研究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珍贵文献资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收录大量先秦到梁代最具价值的文学作品。我国古代不少作家作品得益于此才保存下来,它是研究梁以前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它收录了从周代开始至南朝时期各类文学的代表作品共七百多篇。《文选》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唐代重要作家都深受其沾溉,一般文人也以《文选》为标杆,更为甚者,《文选》影响到了唐代与文相关的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5.
南朝特别是齐梁时期,文学理论界对文学的特征,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许多作家评论家都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这个探讨之中,昭明太子萧统没有通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建构或作家作品的品评,而是以对具体作品的甄别、归纳、选集的独特方式,具体而鲜明地表达了自己文学观念。通过他所编集的《文选》,通过他的《文选序》,通过其他的零散论述,我们完全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对文学特征的深刻理解,并体味到他这种理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积极响应中原经济文化建设的号召,更好、更快地推动我省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2017年始,开设"河南地域文化与河南文学"研究专栏。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河南作家作品研究。河南籍作家、作品研究,或者是"反映河南人民生产生活"的作家、作品研究,也在我们欢迎之列。2.河南文学思潮研究。3.河南刊物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选》"序"类所录的石崇《思归引序》,是单篇诗序。石崇在诗序史上的地位在于,他不仅以《金谷集序》首开雅集序之风,而且在《思归引序》中自述生平遭际、志趣好尚,写景抒情议论,将诗序由简单介绍创作缘起发展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文体。同时,诗序生动地从各方面展示出西晋时期耽于享乐的名士形象。  相似文献   

8.
《文选》分体既非三十七类,更不可能是三十八类,而只能是三十九类。对证明《文选》分类起关键作用者有二:《文选》序次作家的实际情形与《文选序》所说的"各以时代相次";相关版本上之标示。陈景云诸名家因未能就整体来考察部分,故虽知"移"而未能识"难"。《文苑英华》及《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如何,这对研究《文选》原分多少体无实质性意义;据天津艺术博物馆与日本永青文库分别所藏的敦煌本《文选注》之"解",无法证明"难"非《文选》之一体。  相似文献   

9.
影响《文选》成书时间研究的因素有七:一是"所录皆前人作";二是《文选序》反映出萧统在《文选》完成后的心情轻松畅快;三是丁贵嫔之死与其后发生之"蜡鹅事件"对萧统产生巨大之负面影响;四是编《文选》的工作量至多为撰《文心雕龙》的一半;五是《文选》为正常完成之书,而非仓促所就;六是不存生者原则的确定在其编纂之初;七是陆倕去世于丁贵嫔之前,而其作品之入选则在编纂原则确定之后。其中,一、二、四、五等四项已不是问题。至于《文选》的编纂成书时间,其上限当为普通五年二月,下限则为普通七年十月。  相似文献   

10.
《文选颜鲍谢诗评》四卷,宋元之际诗评家方回(1227—1307)撰。《四库提要》卷一百八十六著录此书,写道:“是编取《文选》所录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谢惠连、谢眺之诗,各为论次。诸家书目皆不著录,惟《永乐大典》载之。”又称是书“多中理解”,评价颇高。原书自《永乐大典》录出后,只有《四库全书》本,不易得观。笔者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