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孟称舜作为临川派后期代表剧作家,,在传情理论上深受汤显祖的“至情”说影响,其戏曲创作中,真情占有主导的地位。但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剧作家,其戏曲创作又受自身社会遭际和时代思潮的影响,“情”的内涵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即试图通过对其五部爱情戏剧“真情”内涵的解读,以对其戏剧创作作一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本色论”是明中叶以后剧论家们普遍探讨的一个理论核心,也是徐渭进步戏曲主张的核心。徐渭的”本色论”主要体现在戏曲作品的语言形式、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三个方面。他的“本色论”既是对宋元南戏优良传统所做的理论上的总结与概括,也是对明初以来盛行于剧坛的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不良风气的深刻批评,为后世戏曲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扫清了障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是晚明戏剧宗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理论家。他的戏剧观的核心是“唯情说”,强调创作要以情为主,高扬“唯情主义”的大旗。他非常注重作品的内容,强调作品的“意趣神色”,蔑视外在形式的束缚,从而确立了自己浪漫主义的戏剧创作原则,成为后世戏剧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摄影创作要重视艺术性,而艺术性又往往离不开意趣,意趣溶入作品就构成了作品的艺术趣味。作品的意趣表达,蕴蓄在作品的内容中,洋溢在画面形式上,贯串于整个作品的创作中。意趣的含量多少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摄影师需要创作出艺术品位尽可能高的作品。对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非常认真细致的加工和提炼,使它成为蕴含审美理想并且具有相当审美价值的感人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剧坛上苏州派的传奇创作在内容上具有三大特色,即讥切时弊、关注现实的现实精神,事关风化、劝善惩恶的教化目的,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平民色彩。这三大特色,使苏州派传奇在总体上显现出迥异于晚明吴江派和明末清初其他戏曲作家的文化内涵。苏州派作家既为传统道德所支配,又为平民情趣所吸引,这种文化意识的双重性特征,使苏州派作家在政治思想、道德准则和理想人格的选择中,无可奈何地陷入难以解脱的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6.
序在中国,以公案为题材的戏曲、小说创作究竟始于何时呢?宋代的白话小话、元化的杂剧当中,就已经保存了相当的篇目。在其后的逐步创作中。狭义的“公案”作品比例占中国古典戏曲、白话小说的四分之一以上。本文管以宋元明时期短篇白说中的公案作品为对象,对其特定的性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达起什么是冤狱问题,较早时期创作的作品和明中叶以后创作的作品,对冤狱的描写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明显的不同在公害作品整体的理解上,表现为对公案作品所进行的深层次的有效的思考。《十五贯戏言成巧捐》(《醒世恒言》卷33)和《恶船家计赚假尸…  相似文献   

7.
明初剧坛深受“道学风”和“时文风”的影响,戏曲创作一度陷入低谷。汤显祖高举“情至”的旗帜,扭转了当时不良的创作倾向,成为开一代风气的戏曲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主体性,浓郁的感情色彩,充满了个性化特征,蕴涵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汉语诗歌因其汉语语音的特点,有独特的音乐性。诗人创作诗歌不仅重视内容,也重视音律。以《登高》为例,谈谈“审音”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通过“审音”,有助于读者比较全面、细致地了解诗人的情思意趣;把握诗人及作品的风格、节奏,更好地理解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9.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对重要而又有极有特色的范畴。形神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作认为,魏晋时代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其“内在人格觉醒与追求”以及弘扬人的自我精神的社会艺思潮,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突破了汉代“惟贵象形,用以写图”创作思想的束缚,注重亥画表现对象内在“神”之形,艺作品的“形”较前代而言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明后期封建纲常名教礼义大大削弱,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涌起,推动了艺领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艺术表现中“神”的解放,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的问世,标志着形神理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神”,尤其是表现创作主体精神意趣的“我神”,作为独立于“形”又高于“形”的力量,获得了真正的解放,这时的艺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0.
徐复祚的戏曲理论属于曲学体系。他继承与发展了前人对戏曲创作要求的本色理论,在品评作家作品的过程与本身的创作实践中明确了对于戏曲创作的本色当行的要求,将本色理论提升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其次,徐复祚十分强调戏曲创作的音律,特别是曲韵。作为传奇作家,他在用韵方面属于“《中原音韵》派”,但又并非一味死守《中原音韵》,体现了文艺创作过程中形成服从于内容的客观要求,另外,徐复祚的戏曲理论还涉及到了叙事理论即文论的探讨,从叙事文学的角度来阐发戏剧故事,注意到了戏剧的虚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汤显祖在明中叶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创作出“临川四梦”,并在其戏曲实践基础上建构起“唯情”论,以此作为反抗封建专制礼教的一面旗帜,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汤显祖在戏曲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上重才情的观点同沈璨重音律的观点碰撞而呼应,形成了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而“唯情”论在这场碰撞交流中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潮调作为地方戏曲声腔,在明代就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剧目、唱腔体系,拥有《荔枝记》、《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等剧本。该文对这些剧本的潮调性质进行了考析。明清以来,潮调流传于粤东、福建、台湾的潮剧、梨园戏、白字戏、竹马戏等剧种,它们都继承了明代潮调的剧目、剧本。  相似文献   

14.
明清小说戏曲理论具有丰富的佛教心性论内涵。明清小说戏曲思想家认为,艺术的虚构性出于创造之心,因而推重真实性情的书写,提出“写心”、“曲为心曲”等直切心源的学说,主张以平常心境进行审美活动。探讨明清小说戏曲理论与佛教心性论的关系,不能忽视贯穿其中的般若空观精神。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后期,戏曲界有着一股新的动向,即掀起了影射讥刺之风。影射讥刺类剧作的创作缘起不一而足:有因个人恩怨而作;有因受人打压不平而作;有因针对某人的丑恶行为而作;有因党争而作等。而这股影射讥刺之风,对中晚明的戏曲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阻碍戏曲的创作进程、毁坏成果,但同时又促进戏曲的创作,甚至使戏曲的创作缘起及过程带上了浓厚的商业化色彩。  相似文献   

16.
2007年8月,在江西抚州举行了闽江学院邹自振教授新作《汤显祖与玉茗四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6月版)首发式与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肯定了邹自振教授在"汤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肯定了《汤显祖与玉茗四梦》在"汤学"研究中的地位,同时对汤显祖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提出了希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面对汤显祖与沈琛不同的戏曲审美取向,晚明曲论者通常将二人并列对照,进而得出“矩蠖”“才情”“合之双美”的理论理想,但在潜而微的感性价值追求上,这一审美主张的内涵又不可抑制地有所偏向、转换。“双美说”的理论表述方式及其审美内涵,不仅强化了“汤沈之争”的争论假象,也决定了其自身的理论品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19.
吴江沈氏家族是明清时期一个颇有声望的文化世家。不仅男性成员成绩卓著,女性文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有二十七位女性作家有诗词及戏曲作品流传。这同其家族的女性文学意识密切相关。他们具有“德才色”并举的进步的女性文学观,非常重视家族女性文学的刊刻和传播,在晚明女性文学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元诗的发展呈现着前衰后兴微妙的变化,而科举的废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元代,传统诗歌和以杂剧为主体的戏曲存在着相互冲突、此消彼长的势头。“学宋”、“尊唐”是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前后期诗歌创作的不同倾向。门岿论所谓元诗说不上前兴后衰或前衰后兴,发展是处于一种平缓态势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