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价值鉴定论作为档案鉴定理论是诞生以来认可最普遍的档案学思想,从档案的保存价值、价值判别主体、判别标准、价值内容等多个方面,逐步揭示了档案鉴定的一般规律,在中外档案鉴定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工作中得到普遍遵循。但是,价值鉴定论把档案的“保存价值”建立在档案“未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超出了档案工作者的能力极限和实践操作的可行性,而且使档案鉴定陷入“主观臆测”的悖论。对此,档案鉴定应立足于鉴定环节的基本职能,从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本质出发,以档案的社会记忆作用为鉴定依据和标准,判别文件的“保存价值”,从主客体和主客观方面建构档案记忆鉴定理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试图为元宇宙中“虚拟数字人”建立数字记忆概念模型和信息框架,包括“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场域记忆”“文化记忆”“交往记忆”5个存在相互交叉互动关系的组成部分。称之为“记忆数字人”,目的是更好地彰显虚拟数字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文化记忆机构在元宇宙中参与构建和长期保存“数字记忆”并支撑人文社科研究提供参考。文章调研虚拟数字人发展现状,分析元宇宙中记忆媒介演变,展望元宇宙中记忆机构职能和业务变革,探讨“记忆数字人”模型在元宇宙中对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构建的作用、如何支撑记忆机构的服务创新,以及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3.
庞帅 《北京档案》2022,(10):30-32
非遗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保护及开发有利于弥补历史研究的断层、挽救民族文化遗产和构建社会记忆。在分析非遗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价值作用的基础上,该文基于社会记忆视角,采用文献查阅和实践调查的方法,分析我国非遗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特点和对其进行保护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采集—保存管理—开发利用”的顺序提出我国非遗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保护及开发的实现路径,从而构建和传承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4.
广义的集体记忆是指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聚性和同一性的群体对自己过去的记忆,也称为群体记忆。最先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出现,而后渐渐被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借鉴和运用。照片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以照片影像为主要形式,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照片档案具有直观再现历史的特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呈现使人们从视觉上的感官直接影响到心理感受,不仅能够唤醒记忆,更是某个特定群体保存和建构集体记忆的良方。  相似文献   

5.
档案管理作为一种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随着档案工作的拓展,我国档案人员各司其职,在保证国家政权机器的正常运转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教、文化诸领域“记忆”功能实现的同时,形成近百万人员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职业群体。作为整个社会代表的档案工作者以“留存社会记忆、保存人类档案文化遗产、传播与弘扬人类社会文化”的特殊职业为目标、以“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为指导,承担起档案的科学管理与提供利用这一使命。  相似文献   

6.
袁姣英 《档案时空》2011,(10):21-22
《档案法》所称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本文称之为“国有档案”;家庭档案则是指家庭及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利用价值和历史查考价值的可归个人保存备查的各种...  相似文献   

7.
占彩俪 《兰台世界》2022,(11):59-62
突发事件具有紧迫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征,其所形成的档案具有重要的保存、查考等价值,对构建特殊时期的社会记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阐述了突发事件档案的重要价值,对现阶段我国突发事件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现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构建突发事件下的特色社会记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互联网记忆为切入点,在对普通新闻人物进行比较界定的基础上,比照公众人物个人信息保护规则,考量普通新闻人物个人信息保护特殊需求,提出了普通新闻人物个人信息保护所应遵循的四个原则:与事件的新闻价值相适应原则,与人物的新闻地位、作用相适应原则,与人物的背景、身份相适应原则,法有特殊规定例外原则。最后结合互联网高度普及、个人信息保护日趋严格的当今时代背景,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新闻媒体切实保护信息社会中的个人信息安全,避免三五天新闻人物、一辈子互联网记忆“无法抹杀”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纪录片以“文化记忆”为传播媒介和方法,作为构建民族共同体的一种媒介形式,具有存储、激活、缝合民族文化记忆的作用,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为观众塑造了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本文将文化记忆的构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思考理念,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以少数民族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主题内涵、叙事方式、呈现视角三方面的深度分析,从社会维度、价值维度和历史维度等视角,探究了少数民族纪录片对文化记忆的构建作用。本文认为,少数民族纪录片通过保存当下的影像和符号,并将其置于历史发展脉络和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运用这一特殊的媒介形式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文化记忆得以连续与整合。  相似文献   

10.
档案记忆研究不只是一种理论观点、一种理论解说,它对阐释理解档案现象、探讨解决档案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从档案记忆工程、媒体对档案记忆展演、国家记忆传承、档案部门构筑社会记忆、档案学理论创新等5个方面对档案记忆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以表明“走进记忆之门”的档案学,还要进入记忆的堂奥。  相似文献   

11.
档案记忆观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探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记忆观是20世纪末兴起的档案学新视点,其核心内涵是:基于对档案基本属性——社会记忆属性的本质性认识,把档案与社会、国家、民族、家庭的历史记忆联结起来,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或历史、集体)记忆;档案馆是"记忆的保存场所"或"记忆宫殿",并从个人乃至民族的根源感、认同感、身份感的高度去看待档案及其保护的重要性。挡案记忆观使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透视档案和档案管理现象,获得了对档案的社会功能、档案保护的历史意义等一些新的认识,但其潜在的学术价值远未  相似文献   

12.
王玮 《兰台世界》2021,(3):47-50
口述档案是对个体记忆的输出和整理,是联系个体记忆和社会记忆的桥梁,它扩宽了保存历史、回忆过去的途径,使得社会记忆层次更立体、角度更多元。构建社会记忆的大背景下,高校档案人员应诠释好"口述参与者、记忆守护者、资源整合者、服务创新者"的全新角色定位,不断加强意识思维、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自我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对档案管理人员应依照一定的原则及规定,在材料归档前就应进行严格地甄别和价值鉴定,根据其真伪和价值进行取舍,将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归档,把不应归档的材料剔出销毁或转移其他部门,要确保人事档案材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相似文献   

14.
元宇宙的诞生标志着虚拟世界从想象走向现实,人类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和映射,“虚拟数字人”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命形态的诞生。文章在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概念模型——“记忆数字人”的基础上,讨论元宇宙中“真人数字人”(也即真人“虚拟化身”)的数字记忆建构与数字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的建构问题。真人数字人是未来元宇宙世界中的行为主体,既具有现实世界真人的身份信息,也具有作为数字的虚拟化身可以不断更新和迭代的特征。当真人数字人相关的资源集和数据集在元宇宙中不断生长且作为其“数字记忆”被独立看待,并成为可保存、可追溯、可计算、可评价、可循证的对象时,真人数字人的数字身份也就完成了从“媒介”到“对象”的超越和转变,成为记忆数字人。尽管理想中元宇宙的世界里所记录的一切都可追溯,不可篡改,但实际上从源头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数字记忆的主体——人本身和社会就会对其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建构。无论如何,在元宇宙全新的记忆图景中,真人数字人的数字记忆将成为人类在数字世界中获取新的数字身份认同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外国的“年龄鉴定论”、“行政官员决定论”、“职能鉴定论”、“文件双重价值论”、“利用决定论”、“宏观职能鉴定论”等档案鉴定理论进行了简析。认为这些档案鉴定理论都存在缺陷,并对这些档案鉴定理论进行了思考。对“外国档案鉴定理论发展了吗?”、档案价值是可知的吗?”、怎样保存‘社会记忆’?”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构建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概念模型——“记忆数字人”,设计其数字记忆产品框架,并从“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场域记忆”“文化记忆”“交往记忆”5个部分设计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数据集。通过调研元宇宙社交平台和数字记忆产品现状,探讨基于个人数字记忆产品的设计与应用,包括进入元宇宙世界的个人数字身份认同、以个人为中心的交互体验产品。在这个频繁迁移的时代,该产品提供了一个构建个人数字记忆的信息架构,通过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映射建立个人数字记忆建构的虚实交互通道,在保持个人隐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个体数字记忆的范围,在元宇宙中构建新的数字记忆图景。  相似文献   

17.
秦垒 《档案管理》2016,(5):54-56
文章针对专题型数字档案馆在保存社会历史记忆方面的重要作用和美国专题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实践,重点论述了“飓风数字记忆银行”的建设背景和建设特点,并提出在社会记忆视阈下我国专题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构想,以及在建设理念、主题选择、建设方式和新媒体应用方面对“飓风数字记忆银行”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人事档案是在组织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并经组织审查或认可的,记录、反映人员经历和德才表现等原貌,以个人为单位立卷归档保存的文字、声音、图像、照片等形式的档案。简言之,人事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个人德能勤绩等方面情况的,经组织认可归档保存的个人材料。此定义丰富了传统人事档案的信息内容,强调了归档的人事材料须经组织鉴定认亓丁,显示了人事信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19.
社会记忆作为人们对共同记忆的认知和重构,在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社会记忆的实践工作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本文主要围绕档案与社会记忆两者展开研究,首先从两者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相结合产生的档案记忆理论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对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呈现的关系以及建构功能进行阐述,探究档案对于构建社会记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引导意义,进而提出社会记忆的构建需要理论与实践统筹共同发展。通过从社会记忆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档案的功能与价值,可以促进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熟的理论中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并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社会记忆”理论为人文和社会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新领域,也对文化记忆机构(GLAMs)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由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主导的数智时代,“数字记忆”成为社会记忆的新形态和新常态,数智技术将以记忆媒介作为研究证据的人文研究推向了“数字人文”时代,包括“数智证据”在内的“多重证据法”成为人文研究的新范式。文章通过梳理“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和对人文研究、文化记忆机构的影响,透视“数字记忆”的理论开拓和实践创新,分析“多重证据法”在数智时代的新内涵和对文化记忆机构提出的新需求,试图定义何为“数智证据”以及文化记忆机构如何构建数智时代的“多重证据参照体系”,来回应时代的呼唤,并进一步反思图书馆在其中的定位和责任。利用文献调研、需求分析、案例调研、实践验证等方法,突出“数智证据”作为数智时代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对人文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要贡献,并作出定义,同时构建了“多重证据参照体系”的技术框架,包括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算法基础设施建设和交流基础设施建设。以“上海记忆”为例,探索多重证据参照体系构建的方法和路径。从社会记忆的整体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来看,单个、单种文化记忆机构所保存和传播的文化记忆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图书馆在作为“知识中介”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作为“记忆宫殿”的责任,而在借助数智技术将服务过程中的“交往记忆”固化为“文化记忆”方面,图书馆具有天然的优势。图5。参考文献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