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古人写作诗词,讲究炼字。常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闹”、“绿”便是炼字的佳话。那么,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该怎样人手作具体的分析,阐述其妙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古人写作诗词,讲究锤炼字面。常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闹”、“绿”便是炼字的佳话。那么,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该怎样入手作具体的分析,阐述其妙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古诗词中,有些字词临时改变自身的词性,充作另一类字词用,这改变了性质的词语,往往更传情达意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蒋捷的《一剪梅》“流光容易把…  相似文献   

3.
李军 《广西教育》2011,(29):47-48
“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表现了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  相似文献   

4.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有它们的“眼”。课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公认的千古名句,其妙就妙在“绿”字上。一个“绿”字,把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春天的景物活脱脱地描写出来。这个“绿”字就是“诗眼”,它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离愁别怨压莺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相似文献   

6.
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相似文献   

7.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被认为是炼词造句的典范,特别是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其实在这句诗里不仅仅是这个"绿"字用得好,还有一个也用得十分恰到好处的"又"字,通过这个"又"字,使全诗上下联  相似文献   

8.
阅读文章 ,要善用眼 ,巧用心 ,善于从细微处入手 ,小中见大 ,进而体味刻画人物之精妙 ,描摹事体之传神。1 关注关键字词人们写文章 ,往往追求一字传神 ,这一字 ,凝聚了作者心血 ,也常常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关键。阅读文章 ,对关键字词应格外留心 ,细细品味 ,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一字未宜忽 ,句句悟其神。”这样的例子很多 ,最熟悉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绿”一“闹”已成炼字佳话。读鲁迅的《故乡》 ,开头“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一个“横”字 ,便写出了故乡的萧条荒凉。读王维的《渭川田家》…  相似文献   

9.
何效明 《学语文》2003,(6):23-24
文有文眼 ,诗有诗眼。“诗眼的所在 ,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 ,如‘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垂’和‘涌’字 ,便是诗眼。”(《中国文学史初稿》)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因此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 ,力求达到一定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 ,画龙点睛 ,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 ,便是所谓“诗眼”。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 ,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话 ,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 ,而着一“闹”字、“弄”字 ,就使全诗情趣盎然 ,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0.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事物写活了。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而且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这一“闹”字,把读者的思绪从杏花枝头延伸到意趣盎然的广阔的春色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此句层深意深。一层:见花落泪;二层:含泪问花;三层:花无情不语;四层:花乱飞去。这种借物表情的写法,反映了女子内心的痛苦,烘托了她怅然若失的心情神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要你写一篇有关王安石诗歌《泊船瓜州》的赏析文章时,我想,大多数人会立刻想到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名句,一定会对名句中的“绿”字加以欣赏的。你一定会说,“绿”字用得好,诗人曾经试用了“入”、“到”、“过”、“满”等许多字,最后选定了这个精彩无比的“绿”字。“绿”字解释为“使……变绿”,很有动感,使诗中描写的春之江南变得十分的灵动可爱。然而,我觉得这首诗并非只有一个“绿”字值得品味,就拿不为多数人注意的诗的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来说,同样也值得细细品味。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非常明白的:作者急切地要…  相似文献   

12.
古人作诗,素有“炼字”一说。往往为了一字一词的取舍,而“意匠惨淡苦经营”。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都是熟为人知的典型。真可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选编了王安石脍炙人口的作品《泊船瓜洲》。《泊船瓜洲》被千古传诵,其中的“绿”字功不可没。 据传,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都不大满意。最后他从“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这句诗受到启发,才决定改用“绿”字。“绿”字成了锤词炼句的典范,也被称为全诗的“诗眼”。  相似文献   

14.
浅谈通感     
文学作品以形象诉之于人的感官而发生感染力量.形象愈逼真、愈鲜明、愈丰满,它的感染力量也愈大.“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古今传诵的名句,“绿”字之所以比“到”、“过”等字好.就是因为“绿”,字除了使人感到春风骀荡和煦之外.还使人看到鲜艳的颜色,一片嫩绿,耀人眼目.“僧敲月下门”的“敲”字之所以胜于“推”字,也是因为它不仅使人看到幽居门前,明月之下,携杖而来的身影,而且在寂静的夜中,听到了清脆的敲击声.这种声音,响彻郊野,是能给人极深刻的印象的.  相似文献   

15.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千百年来被世人称绝,而我以为真正把“绿”写“绝”了的,还得数朱自清的散文《绿》.“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章一开头就用富于神情的“惊诧”二字把读者的心紧紧抓住了.作者交代得清楚,“惊诧”的原因是由于“绿”.读者自然就会寻怎么个“绿”法?绿色是人们几乎天天能见到的,怎么作者还会为它“惊诧”呢?这就是所谓的“悬念”手法了.当人们急于要求解答这“惊诧”时,作  相似文献   

16.
2003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题考查到了诗歌的“诗眼”。其实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应该说考生对此并不陌生。“诗眼的所在,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垂’和‘涌’字,便是诗眼。”(《中国文学史初稿》)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7.
历代论诗,讲到“诗眼”、“炼字”,几乎都要例举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以为句中的“绿”字用得极好,堪称妙绝。宋人洪迈在他的《容斋续笔》卷八中说:此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今人周振甫在他的《诗词例论》专著中也引用了洪迈的评说,且称道不已,说“又绿”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能“唤起我们的联想”。一般语文教师也认为句中的“绿”字是王安  相似文献   

18.
一、情形描述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非常凝炼,诗人非常讲究“炼字”,力求画龙点睛,一字传神,使全诗生色。于是便有了“推敲”的典故,“诗眼”的说法,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品味诗歌中形象和精练的“字眼”,对于鉴赏古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我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设计了“炼字”教学。  相似文献   

19.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作出科学评价,必须把产生特殊现象的必然性揭示出来,使经验性的感受得到规律性的解释,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兹举例说明。王安石在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的“绿”字时,先后用过好几个字。据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载:吴中人士藏有王安石此诗的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长期以来,人们凭借直觉就可以肯定  相似文献   

20.
谈谈炼词     
炼词,在我国古代的《诗话》、《词话》中叫做炼字。唐代诗人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宋代文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炼词的两个范例。“僧敲月下门”的“敲”,它不仅表达了叫门的动作,而且表达了叫门的声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它不仅写出了春到江南,而且写出了江南的一片春色。从这两个范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炼词本是词的选用,不过它不是一般的选用,而是根据“情境旨趣”来选用词语,使其所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为生动。炼词的过程,就是根据“情境旨趣”来选取最能表达更丰富的内容,而又能表达得最形象生动的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