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处于跟随地位的中小企业而言,产业集群是有利于提升其整体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但由于受到技术和市场生命周期更迭的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容易陷入路径依赖状态。产业集群对共性技术的跟踪和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而共性技术的创新能力则取决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机制的形成和配套服务网络的完善。广东佛山市产业集群在合作创新平台方面的建设正说明了这点。  相似文献   

2.
于斌斌  陆立军 《科研管理》2012,33(5):132-138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不仅是提升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的技术基础,而且对增强产业竞争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基于共性技术的内涵与特征,政府为载体、产学研为平台、企业间战略合作是产业集群共性技术供给的三种模式。通过对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已经形成以政府研发为主,辅之产学研联合研发和企业间合作研发的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企业竞争合作行为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爱民  陶宝  马莹莹 《软科学》2013,27(1):15-19
以郑州市部分产业集群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以企业竞争合作行为为自变量,以集群创新为调节变量,以集群可持续发展为因变量的假设模型,揭示其路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竞争合作行为对集群创新、集群可持续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反映了良好的企业竞争合作行为、持久的集群创新能力在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建立动态竞争的创新协作关系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的涌现性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芳  王琦 《现代情报》2006,26(11):178-180
产业集群因其具有技术创新、开放、企业的相互竞争与合作等表现,被逐渐认作是一种复杂的适应系统。由于其自组织的本质特征.使产业集群具有了涌现性功能。本文以产业集群的复杂性为前提.对建立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以及基于涌现性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型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的模式与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演化博弈的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旻 《科技管理研究》2012,(15):209-212,250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区域优势的经济聚集体,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创新能力则是产业集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产业集群创新中普遍存在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而通过合作,集群企业可以利用地理上接近的优势,共享资源,取得共赢。考虑创新提出方和合作方地位平等的情况,建立基于演化博弈的产业集群合作创新复制动态模型,对演化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产业共性技术与区域产业集群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辨析产业共性技术、产业集群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共性技术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了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并总结了在产业集群内促进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模式。最后.提出了通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产业集群内企业问信任水平不高,导致企业间的交易成本高,知识流动的速度慢,进而影响了集群的创新,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博弈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出发,分析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企业间信任关系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合作创新企业间信任关系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信任关系的演化结果、演化路径.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的结果,分别从降低合作创新风险系数、提高合作创新贴现因子和协同系数等方面对构建集群企业合作创新中的相互信任关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产业集群是科技创新的有效温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战略要求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共性技术的大力支持,提高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形成强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基本影响要素定量研究的难点,运用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以我国17个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为实证案例,有效说明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应用步骤和评价效果,并提出提升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活力的根本之源,是集群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力来源.而当前,广东大多数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能普遍不足.面对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压力,广东产业集群提升集群创新能力迫在眉睫.本文经过对广东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分析,提出了应通过推进集群创新合作机制、完善集群创新支持服务体系等方法提升广东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赵骅  李江  魏宏竹 《科研管理》2015,36(6):53-59
考察产业集群企业贡献水平对共性技术合作创新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建立集群企业的双寡头模型,分析集群企业贡献水平在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时的不同,得到帕累托最优下的贡献水平要优于纳什均衡下的贡献水平的命题。围绕命题,考虑产业集群的因素,提炼出有利于集群企业在共性技术合作创新中实现帕累托最优贡献水平的合作创新模式,并从契约公平的角度设计出组织运行机制。最后,以成功实例印证了该模式的可行。  相似文献   

12.
复杂网络结构视角下中关村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复杂网络结构分析发现,中关村产业集群具有短平均路径、高异质性度分布、高集聚系数的结构特征.这使中关村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处于风险运行状态:企业技术创新出现"等靠要"现象;集群创新能力高度依赖于少数大企业;网络呈锁定趋势.建议: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分散集散节点的资源与社会连接,进行集群外联,使中关村产业集群拥有合适的平均路径、度分布、集聚系数,进而使中关村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回归正常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13.
论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机理与产业集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首先概括总结了共性技术具有基础性、共享性、风险性、外部性、超前性、非独占性、社会效益性的特征;接着分析并归纳出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的供给机理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分工越来越细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最后论证产业共性技术能够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产业集群中企业家的角度,在考察产业集群各种竞争优势及其来源的基础上,阐明了企业家的合作创新精神对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作用,并且探讨了集群中的企业家合作创新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基本影响要素定量研究的难点,运用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以我国17个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为实证案例,有效说明了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应用步骤和评价效果,提出了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以及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提高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路径进行了分析,通过介绍产业集群的特点和优势以及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出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缺乏创新能力、产业布局不合理、规模小、发展滞后等问题,提出了江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路径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概念做分析对比,研究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演化的动力和路径.对福建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在福建创新集群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不足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实体。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理论分析和典型案例剖析,揭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集群学习的核心主体,对集群技术创新与扩散起着主导与推动作用。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建立共性技术创新与服务主体,进而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是一种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相似文献   

19.
论述我国产业集群低碳化的内涵、定位标准及路径选择,并从标准出发对产业集群的低碳化进行量化性的定位,认为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应从其产业性质以及在整个产业结构的地位定位具体产业集群的低碳化,并指出衡量其低碳化程度的参考标准为环境压力相对变量与经济发展速率的环比.  相似文献   

20.
集群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活力的根本之源,是集群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力来源。而当前,广东大多数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动能普遍不足。面对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压力,广东产业集群提升集群创新能力迫在眉睫。本文经过对广东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分析,提出了应通过推进集群创新合作机制、完善集群创新支持服务体系等方法提升广东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