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最早的尊老法律是1918年在甘肃威县出土的西汉时期“王杖诏书令”汉简。 “王杖诏书令”规定:70以上的老年人,由朝廷赐予“王杖”——一种顶端雕刻有斑鸠形象的特制手杖。持“王杖”者,在社会上享有优待和照顾。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当于俸禄600石的官吏,出入  相似文献   

2.
武威发现的与汉代“高年授王杖”制度有关的简册有三个,一是1959年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二是1981年征集所得之“王杖诏书令册”,三是1989年旱滩坡汉墓出土之“王杖简册”。以往研究者多将此类文本界定为抄撮律令而成之“挈令”。考虑到三个王杖简册均出自墓葬,且与标志身份的“鸠杖”一同随葬等细节,以及“王杖十简”文本中提及墓主人幼伯的死亡时间等信息,有理由认为,此类简册应为配合丧礼而写作的“丧葬文书”。其文体功能则是一方面显示墓主人身份,另一方面也借用人间律令的权威昭告“地下”,以保证墓主人的特权不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3.
汉代统治者对老人问题极为重视,采取多种尊老敬老措施,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尊老敬老的基础,其中王杖制是两汉尊老敬老的举措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甘肃武威、江苏连云港、湖北江陵等地陆续有汉简出土,为诸多研究人员研究王杖制度提供了较为真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的农业获得快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实行了很好的农业教育形式。纵观秦汉时期的农业教育发展,它主要是通过设置农官、农家教育、农书教育和农民自身教育等几种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是通过地方官每年一次向中央上报户口的上计制度来掌握人口情况的。至隋代,采取了规模更大、方法更细的人口普查制度———貌阅。所谓貌阅,即“阅其貌以验其老小之实”,根据户口册上所载年龄体貌对本人核对,以防有人通过隐瞒人口、谎报老幼而逃避赋役,查处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至唐代更名为“团貌”,也是由地方官“亲阅其貌,以为定簿”(《唐会要·团貌》) ,根据团貌的结果,造册计账。团貌每年一次,然后隔三年依据团貌所掌握的情况,编造一次户籍,一式三份,一份报尚书省之户部,两份存于州县。在封建社会里,人口普查的目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在古代法律中早有鲜明体现。例如《礼记》规定八十以上“虽有罪,不加刑”,“八十者一子不从征(服役),九十者其家不从征”;又说“六十杖于乡……八十杖于朝”,到九十岁,“天子如有问”,也得带着美食登门拜访。“杖”不仅指拐杖,实质是朝廷颁给老年人的特权证明。所以叫“王杖”。古书的有关记载很模糊,1959年甘肃武威出土了写在竹简上的“王杖诏书令”,被认定为西汉  相似文献   

7.
秦汉社会对成年人的界定不仅有多重标准,还经历了从身高到年龄的变化过程。一般而言,赋役的成人年龄标准要低于刑事责任年龄标准,且汉制基本沿袭了秦制。从简牍反映的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来看,秦汉法律充分考虑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身高、性别、劳动能力的各种变化,以一段时期而非一个时间点来界定刑事责任年龄,反映了秦汉法律严密务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巴郡的政治和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巴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政治上,巴地由一个奴隶制王国转变为封建国家统治下的郡级行政区,接受秦汉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促进了巴族社会进步,提高了巴人社会地位。经济上,实行封建赋税制度,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乞儿"作为身份代号,在秦汉社会称谓中并非使用很普遍,但是其等级性极其鲜明,且对后世的影响相当长久,因而值得称谓史研究者和秦汉社会史研究者注意。"乞儿"称谓使用具有年龄标示意义的"儿"字,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未成年人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
“乞儿”作为身份代号,在秦汉社会称谓中并非使用很普遍,但是其等级性极其鲜明,且对后世的影响相当长久.因而值得称谓史研究者和秦汉社会史研究者注意。“乞儿”称谓使用具有年龄标示意义的“儿”字。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未成年人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1.
同居,作为秦汉法律术语,曾在20世纪《睡虎地秦墓竹简》公布后引发学界讨论。但材料的局限使讨论不能深入进行,且结论有失偏颇。现今随着张家山汉简、三国吴简、里耶秦简的相继出土,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作进一步探讨。从同居的涵义和范围、同居的法律效力等来看,秦汉律中"同居"有两层涵义,一层是同居数,一层为同居不同数。同居法适用于妻子儿女、父母同产、伯叔堂兄弟、妻系母系等亲属,以及奴婢、客、隶等非亲属。同居的"共财"特征,使其法律效力与财产和继承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长城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秦汉长城中段位于阴山山脉,西段延伸到罗布泊。秦汉以后,由于森林破坏、毁草开荒及战争,长城中段南部大面积草原沙化,其西段河西走廊地区多处绿洲被迫废弃。其结果是秦汉以后的长城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汉长城相比,明长城中段向南退缩500千米,东段南迁100至300千米,西段则向东缩短了大约600千米。  相似文献   

13.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是汉代史籍对秦汉时期国家人才区域分布的简单概括,反映了秦汉时期重要的人文地理特点。秦汉时期的武将多出于关西地区,而文臣多出于关东即中原地区,既与关西、关东地区的自然地理形势有关,也是先秦时期政治发展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同时也是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政治变革和学术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汉族渊源于史前主息于黄河长江流域农耕氏族部落的大融合,在秦汉时代基本形成,在魂晋至明清几次大的民族融合中发展壮大,在近代爱国救亡运动中觉醒,并与中国少数民族融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现代的民族平等政策使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兴旺繁荣。  相似文献   

15.
从统治政策和帝王个人素质两个角度,对秦亡汉兴的历史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史为鉴,找寻秦亡汉兴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孙子的事迹得到丰富,军事才能受到推崇;《孙子兵法》的文本几经整理,为后世《孙子兵法》的传本提供依据;《孙子兵法》的言论被广泛征引,成为秦汉学者阐释军事思想、评价军事人物和提出军事策略的依据;《孙子兵法》的思想在战争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些方面体现出秦汉时期孙子学的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孙子学的发轫时期。  相似文献   

17.
"公",原本是爵位,最早指部落首领、诸侯君主。至东周时代,有社会地位的人物如贵族功臣也有"公"的称号,在秦汉时期平民百姓也能被称为"公";与此同时,"公"作为对统治阶级的恭敬尊称,在周秦汉三代逐渐演化为社会交际中的常见尊称、特殊詈称和特殊蔑称。本文以《史记》中的公字作为研究视野,试析公字称谓在周秦汉三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周金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1,22(4):45-47,52
社会消费时尚是社会消费主体在社会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态势和价值行为取向。秦汉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耳目欲尽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而心夸矜势能之荣”的腐朽奢侈性社会消费心理和讲排场、摆阔气、争奢侈、赶时髦等价值行为取向。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器用、住宅园林、婚姻丧葬、消闲娱乐等社会消费的几个方面。秦汉时期社会消费时尚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同时,它也折射出秦汉时期社会总体经济状况和时代风貌。它对当时和后世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秦汉史成为中国史苑中的显学,既与其内涵丰厚、制度和文化为中古文明奠基有关,也得益于其史学文本的经典优势。研习秦汉史,要从掌握知识系统入手,开阔视野,整合情境,努力移情式地进入秦汉史境;在重视决定论的基础上,要兼采主体史学的运思方法,透过古今的视界融合解读秦汉嬗变,建构通解通识的学术境界;还应充分发挥秦汉史的借鉴功能,赋予历史研究以现代人文关怀,将取鉴的重心主要落实在文化剖判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秦汉奴婢逃亡数量较多。从简牍资料看来,为了增加控制的户口和劳动力数量,秦汉政府对奴婢逃亡的惩罚并不严厉,几乎和庶民逃亡等同。秦汉政府对奴婢逃亡的打击力度,根据时间、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西汉前期由于休养生息政策和黄老无为思想影响,政府对逃亡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大。从地域而言,政府对边境地区奴婢逃亡的打击力度普遍要重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