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辽宁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应加快转变其发展方式,由松散集聚向集约集群转型,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运行转型,由园区管理向基地管理转型,采取有效的对策,促进特色产业基地向优势产业发展,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2.
索菲亚·安蒂波里斯是欧洲最具战略地位的科技园区,已成为欧洲的"电信谷"。基于"社会技术"分层思想,从产业模式、政策法规和社会气质层面研究索菲亚转型发展中的社会技术创新及其作用机制。索菲亚转型发展中,形成了以"园区品牌"与"地方性生产网络"建构为代表的产业模式层面社会技术创新,以"中小企业促进政策"与"产业集群发展动议"为代表的政策法规层面社会技术创新,以"分权化"为标志的自由民主社会气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3.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重振实体经济,德国出台"工业4.0"计划进一步加强工业竞争力,我国工业发展方式也亟需从投资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通过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计划进行系统分析与解构,发现其理论基础在于熊彼特创新。通过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重新阐释,研究熊彼特创新对再工业化的作用机理,认为其关键在于产品、技术、组织、市场、原料五维创新改变技术-经济范式,对工业进行"创造性毁灭",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构建一个包涵五维创新、动态传导机制、"三位一体"支撑体系的再工业化理论框架。鉴于此,中国应从技术研发、开发清洁能源、培育企业家精神、完善金融市场、建立包容性制度等方面再造工业,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转型。  相似文献   

4.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和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协同演化.基于此,本文以社会—技术转型理论为基础,采用多层次视角框架,分析我国目前以传统汽车为主导的汽车域内各要素的动态联系和互馈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技术情景方法勾勒出我国现行汽车域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基本情景.本文丰富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创新理论和方法研究,并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轨道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基于1995—2018年自动驾驶汽车专利数据,综合运用社群分析、主路径分析等方法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技术热点、发展脉络和主导路径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主导企业战略和产业发展实践揭示了自动驾驶汽车技术轨道演进的路线、方向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1995年以来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先后形成了十个主导的技术社群,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群组化特征。(2)自动驾驶汽车技术主导路径经历了融合-分离-再融合-再分离的过程,技术焦点从辅助驾驶向部分自动驾驶继而向复杂场景的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演进。(3)当前自动驾驶汽车技术存在两种不同的演化路径和发展方向,未来的技术轨道演进将由技术、市场与政策多重因素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6.
以构成专利文献的"技术词"为最基本分析单元,深入专利文本内部对产业技术标准和产业技术整体发展进行定量描述。以近24年来通信产业专利及其必要专利为样本,通过产业技术标准与产业整体专利技术内容相似度比较,揭示技术标准与产业整体技术发展关系。研究发现,产业技术标准实现产业技术内容的收敛与规范;同时,标准专利技术产生于产业先导技术,通过技术标准实现产业先导技术向主导技术的转换。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技术创新模式演变具有协同性。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演进满足反向双驼峰模型,即第一轮的发展高峰是以市场需求拉动为主导的,而第二轮的高峰是以技术推动为主导的。发展路径由市场主导向技术主导的转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集群升级和技术追赶的关键转折点。斗南花卉产业集群经历了上述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市场的扩张发展带动产业集群的配套完善和技术的适应性创新,而后以自主品种的开发推动集群由生产基地向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转变。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区域技术转移驱动因素理论框架,运用空间计量方法,采用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省际技术转移驱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省际技术转移更多地发生在"强–强"之间,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特征;省际技术转移受到市场需求、创新能力基础、科技资金筹集和相邻区域技术转移行为等主要因素的显著影响,表现出"市场导向"、"能力导向"与"竞争导向"等三个内在主导决定机制,同时还受到如知识产权保护等环境方面一定程度的影响;结果还暗示,省际之间技术转移行为可能存在由竞争、竞赛、模仿等引发的"横向策略互动"倾向。  相似文献   

9.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环境下,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开发利用"等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科技园区发展"四众"新模式逐步兴起。当前科技园区存在运营模式混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尚未形成风险投资网络、科技与对应科技产业发展结合度不紧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难等问题。可以通过探索科技园区运营模式、创新园区发展空间、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与"四众"新模式的紧密融合,寻找科技园区发展动力转换机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农业科技园区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农业科技园区政策变迁展开研究。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农业科技园区政策变迁可大致划分为原始政策均衡、政策停滞、创新发展及均衡重塑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显著特征,而驱动农业科技园区政策变迁的因素主要为政策扩散失灵与政策转移失序、社会需求拉动及技术变化推动、管理工作得当和服务导向驱动。未来应考量政策变迁动力耦合机制,关注农业科技园区政策效益的扩散,以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会聚技术及其社会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克 《科学学研究》2007,25(3):430-434
会聚技术是认知科学家的思想、纳米科学家的制造能力、生物科学家的使用能力、信息科学家的监控能力的全新组合。以提升人的能力为宗旨的会聚技术的提出及其进展,标志着对人本身的改造成为科技的重要方向。会聚技术的进展既是科技发展存在惯性作用也是体制助推的结果。“人-机”接口的突破与“电子人”的诞生开辟了以生物、物理方式促使人类智力进化的新进程。这隐含着对包括个人隐私在内的传统伦理与社会运行规则和方式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2.
The impact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factors on the customer's decision to adopt a new technology has long been at the core of innovation and marketing literature. Today, the proliferation of personal technologies mak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doption process of such innovations a vital issue. This article, moving from long-established technology adoption theories, integrates affective factors to propose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to interpret and orient innovation and marketing approaches of companies. To do this, we review a rich literature from the domains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arketing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identifying six possible sources of perceived value for personal technologies, hence attitude to adopt them: functional value, monetary value, social value, entertainment value, epistemic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After defining and framing them in the extant literature, we discuss how the framework may be adopted in practice to support Companies' strategies in the surprisingly under-explored industry of personal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13.
The focus of this work arises from two needs within information science literature: (1) to understand more, from an empirically driven perspective, about the increasingly visible yet understudied mobile work population, and (2) to address more clearly, from a theoretical standpoint, the ways in whic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mediate the work practices of these mobile workers. Drawing on the affordance perspective, this research goes beyond simplistic conceptualizations of technological effects to explore the roles of multiple ICTs in enabling mobile knowledge work.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ICTs in mobilizing information practices and the ways in which ICTs generate affordances along different mobility dimensions (spatial, temporal, contextual, and social) are examined. The empirical base of this research is a field of study of 33 mobile knowledge workers (MKWs); broadly, it focuses on the ways they employ ICTs to accomplish work in dynamic and unpredictable work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4.
选取海尔集团作为主案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TCL公司作为辅案例展开纵向案例研究,分析了国际接口、资源体系及技术创新战略在后发企业国际化三个阶段的演化进程,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归纳了国际接口、资源体系与技术创新战略在国际化三个阶段的渐次演化规律,即国际接口从“内向引入”为主要特征向“全球配置”为主要特征演变;资源体系从“产业配套资源主导”为主要特征向“行业声誉资源主导”为主要特征演变;技术创新战略从“外来技术本土化”研发、“外向技术学习”为主要特征向“全球化研发”、“全球战略性学习”为主要特征演变。二是依次分析了三者在各个阶段的静态适配以及动态协同演化关系,提出三者间“链式旋进”的共演模型。  相似文献   

15.
全球科技发展态势研判是对未来一段时期科学技术、国际竞争、产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趋势判断和分析,对做好科技战略制定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35年为展望,对全球科技发展、创新范式、基础科学、研发组织、社会影响进行态势分析,认为未来科技创新将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新型研发组织发生进阶化演变,技术应用将重塑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中国作为科技创新领域进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中美科技局部脱钩、国际技术出口管制、新兴技术应用受限、科研伦理不确定性增多等潜在风险。对此,提出应加强对战略前沿技术的前瞻性预测,加强国家科技合作,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五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朱月季  杨倩  王芳 《资源科学》2021,43(6):1099-1114
新的资源节约型技术在农户群体中的扩散是中国农业转向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具备有限知识的农户在采纳资源节约型技术过程中势必受到其社会网络的重要影响。本文基于有限知识农户的假设,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网络在不同维度对农户采用新的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影响,以及农户技术认知在社会网络与农户技术采纳决策两者关联之间可能的中介作用;然后,以水肥一体化技术(DFS)为例,利用2019年广东、海南和云南3省632户香蕉种植农户调查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检验模型,实证分析农户社会网络、技术认知与DFS技术采纳决策之间的作用逻辑。研究表明:农户社会网络与技术认知可以显著促进农户在生产过程采纳资源节约型技术;且农户的社会网络可以弱化农户在新型技术上的认知差异,从而可能形成新的关于技术的群体认知,加强农户对资源节约型技术的采纳。具体地,社会网络的“倾向”和“互惠”可以改善农户关于技术转换梯度和技术认知嵌入度的感知,从而影响农户对资源节约型技术的采纳决策,而社会网络“范畴”会直接影响农户资源节约型技术的采纳决策,且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功能体系的日益复合,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纷纷转变科技园区的发展战略,以“多元、交互、融合”为发展理念,推进科技园向科技城的转型。本文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认为科技园向科技城的转变,需要重点在“要素与联动、空间与功能、规划与管理”三大领域,率先探索发展战略转向。最后,以某科技城战略规划为实证,提供了对三大战略转向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接载体,做强做优大学科技园,形成区域创新增长极,构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点,意义不言而喻。推动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三角园作为全球知名的大学科技园,其成功发展模式颇受关注。本研究以研究三角园4个发展阶段为切入点,系统回顾其65年发展历程,分析其在园区治理、政府投入、大学支持、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演进特征与规律,并结合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实际,针对性的提出中国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梅亮  陈劲  李福嘉 《科学学研究》2018,36(3):521-530
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与新兴技术的治理挑战引发研究与政策对“责任式创新”的关注。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责任式创新主题文献的系统回顾,构建“内涵-理论-方法”的整合框架,对责任式创新的概念内涵、共性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方法展开系统评述。研究结论显示:责任式创新的内涵主要围绕内在属性视角、创新过程与管理视角、创新结果评估视角三个方面展开;责任式创新的共性理论基础包括正义论、技术社会控制视角、行动者网络理论、制度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五个分支;责任式创新的典型应用方法涉及扎根研究、伦理分析法、实时技术评估、“谦逊”技术与参与式治理法、上游公众参与技术治理、中游模块化技术治理、技术社会评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