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忧患”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反映了当时人们以史为鉴、努力实现长治久安的自觉性。忧患意识,也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指人们身处太平顺达的境遇却不忘记出现危险祸患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晚明儒学科举策问中的“自然之学”[美]艾尔曼箸雷颐译一中华帝国晚期的“自然之学”研究学者们在考虑科学在中华帝国晚期(1400一1900)的作用时,最常见的一个概括是:在十六世纪耶稣会士到达之前,此间的天文与数学研究一直在不断衰退①。中国第一个耶稣会的...  相似文献   

3.
黄浩 《东方文化》2002,(5):98-100
“马是动物场之灵,有祥和吉利之兆。”当马年新春到来之际,几乎所有电视屏幕、报刊广告以及亲朋道贺,都无不带上一个“马”字:“龙马精神”、“万马奔腾”、“马到功成”!为何中国之马在大众心目中有如此高之声誉?翻翻书本,细加品味,大概是因为马在其漫长的历史成长过程中,与人们的生活、家庭乃至国家,都是这样,马文化得以在中国大地兴起、成长和传播、发展。天长日久,终于在人们心灵里播下不可磨灭的种子,在文园艺苑开出一朵朵灿烂之花。  相似文献   

4.
一、就“易”一名三义论“乾坤”中的辩证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易便是变易的易”,是《易经》中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之一。这显然把:“易”简单化了,一个“易”字本身就是辩证法。郑玄作《易赞》及《易论》提出“易”一名而含“易简”、“变易”、“不易”三义的说法(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  相似文献   

5.
说“斗”     
郑慧生 《寻根》2000,(2):32-34
斗在我国占代是一种用来舀酒的勺子。《诗·大雅·行苇》说:“酌以大斗,以祈黄。”毛传训‘决斗”为‘十三尺也”。并不是说,大斗之口,长阔三尺,而是说斗柄长三尺。《经典释文》说:“三尺谓大斗之柄也。”先秦的斗不是盛粮之器,而是舀酒之具,金文“斗”字就是如此:它有一只长柄,用来操持柄端的勺头叫做魁头,可以盛酒。《说文》:“魁,羹斗也。”古人把类似斗形的星座命名为斗星。处在北部天空的叫北斗;处在南部天空中的叫南斗。它们的形状都像勺子,有勺头,有柄。至今群众还叫它们为勺子星。(图1)不过,星座毕竟只是星座,…  相似文献   

6.
关于宝鸡得名研究,刘宏岐、辛怡华、霍彦儒、王宏波等先生近年来先后有宏论发表(霍彦儒主编《宝鸡历史文化》附录,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笔者在研读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就“陈宝”之“陈”到“宝鸡”之“鸡”的意义关联试作探讨,以求教于诸位方家。  相似文献   

7.
叶舒宪 《寻根》2008,(4):4-12
考察华夏文明之渊源根脉,20世纪前期最有影响力的学说是“夷夏东西”说。倡导此说的傅斯年先生认为,历史凭借地理而生,夏商周三代历史背后,存在着一东一西两种文化对立斗争和融合的线索。傅先生搜罗文献史料,描绘出以空桑(指曲阜一带)为中心的“东平原区”和以洛邑为中心的“西高地系”,阐发二者的互动对于中华早期历史展开的重要意义。傅先生的论说振聋发聩,给20世纪的古史研究带来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顾关元 《寻根》2001,(6):103-104
按摩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不以药物而以动作“模、接、端、提、按、摩、拿”八大法达到疗效的一种治病方法。《医宗金鉴-整骨心法要》说:“按,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谓徐徐揉摩也”,“推、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为两手捏定患处。酌其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推拿”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明代张介宾的《类经》。“按摩”与“推拿”只是名称不同的同一个治疗方法。关于按摩和推拿名词之互换,明代周于藩氏有记载说:“按即拿之说也,前人所谓拿,兹则以按易之。”此后按摩与推拿遂并用于世。  相似文献   

9.
《周易》之「易」探幽董希平一对于“易”的理解,西方人要简单得多。1950年由卫氏德译本转译为英文的《周易》,号称英语国家的“标准译本”,在西方有着极大的权威性。其书名译为“TheICheng;orBookofChanges”,“易”即是“变”,这是西...  相似文献   

10.
汉族“神”的观念潘学方一、汉族的“神”是民间杂神中国文化世俗性或非宗教性的特征一般是指:其一,在汉族历史上,没有盛行过自上而下的、为整个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其二,周代以后,儒家主张以德政治天下、敬天而不尽信天。“敬神鬼而远之”的“神道设教”思想在中国一...  相似文献   

11.
“月饼”亦指“茶饼”□周建邦《中秋节的起源》(杨琳,载《寻根》1997年第4期)对中秋节的起源多有考证,读之受益良多。文中涉及中秋月饼的起源,虽然辨证中秋月饼在唐宋出现之说不可靠,但将“月饼”称之为“一种月形的普通食品”,似乎失之笼统。同时说“月饼”...  相似文献   

12.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所出土的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章节、字句有较大的差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今本《系辞》上第九章。即“大衍之数”章,为帛书《系辞》所无。帛书《系辞》在“《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後,紧接的是“《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章、即今本《系辞》上的第十章。帛书《系辞》的祖本到底有没有“大衍之数”章?或者说,“大衍之数”章到底是西汉  相似文献   

13.
老子“以奇用兵”与企业制胜谋略葛荣晋"以奇用兵"(《老子》第五十七章》),是道家谋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所谓"以奇用兵",即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采用"奇术"("绝招")制胜敌人。道家提出的"以奇用兵"之策,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与发挥,诸如"三十六计","...  相似文献   

14.
一、性本能——《易》与丹道的共同出发点1.《易》崇尚生殖。柳华阳《慧命经》说:“儒所修道之经文,莫不以《易》谓之首也”。又说:“殊不知《易》之源头,乃道之祖宗也。”柳华阳认为儒家经典以《易》为首,而道家即以《易》的源头为其宗祖。那么,《易》的源头在哪里呢?用一句话概括:即生殖崇拜、性崇拜。我们这样讲有三条根据,第一,生殖崇拜、性崇拜几乎是世界上一切原始人类共同存在过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二、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其中殷易《归藏》首坤次乾,标志着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崇拜,以及女性在社会上的…  相似文献   

15.
黑水城出土文献中有数量可观的纳甲筮法类文书,其中《卜筮要诀》为现存最早将摇钱取卦之法运用在纳甲筮法占卜实践活动中的实例,其方法也传至后世,并成为纳甲筮法起卦的标准法则。本文通过对黑水城所出纳甲筮法类文书的分析,结合纳甲筮法这一占卜体系的内容及其发展,认为黑水城所出这类文书上承唐末宋初的《火珠林》,下启明、清两代的纳甲筮法文献,正处于我国纳甲筮法体系建构之初,其理论体系及概念应用等方面已趋于规范,在文学形式、内容体例等方面也多有建树,对于研究中国纳甲筮法体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文书的流行也反映出纳甲筮法在"河西走廊"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学曾指出庄子的“无用之用”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后学之作,应该说,庄子真正提到的只是“偷活苟全之大幸”这种类型的“无用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是“籍外论之”的“寓言”,欣赏以“无用”求苟活只是它的表层含义,其背后的“意”乃是要求个我去除形限之私,获得广阔的心灵天地。在话语层面,庄子“无用之用”话题所谈论到的价值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在其揭示的“意”上,庄子以“无用之用”话语传达出来的“道”乃指一种心灵境界,与老子的“无用之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何歡歡 《中国文化》2023,(1):346-351
道安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説是中國佛教史和翻譯史上最爲人熟知的一個理論。“五失本”的意思較爲清晰,學界也無甚争議。“三不易”則由於日本佛教史學者横超慧日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易”字應理解爲“改易”“變易”,顛覆了中日兩國先賢時俊皆讀爲“容易”的傳統訓釋。本文在介紹横超慧日等研究的基礎上,嘗試進一步分析“三不易”的言外之意和道安的釋家之道:作爲不通梵文胡語的義學僧而非譯師,道安本意或許不在提出翻譯的原則、技巧等理論問題,而是爲了説明甚至强調自己所做之注經、證義等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隱含着對“印度原典至上主義”和“外來梵僧第一主義”的挑戰,旨在提高漢僧修習弘法的自主性與權威性,是一種自覺的“佛教中國化”。本文亦對船山徹和王向遠兩位教授有關“三不易”的研究提出了幾點疑惑,希望引起進一步的討論。  相似文献   

18.
『干栏』小考林河中国南方的“百越民族”,因为地处水乡,霉雨潮湿,多蛇虫之害,便发明了一种牲畜住楼下,人居楼上,造走廊互通往来的居住形式,以避风湿与蛇虫之害。古称“干栏”,俗称“吊脚楼”。“干栏”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是江南美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在《史记·六国年表》中经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太子从某国归”等类似的字句。《说文解字》日:“质,以物相赘。”又云:“赘,以物质钱,从敖贝。敖者,尤放贝当复取之也。”从许慎对字义的解释中可知,“质”最早指的是交换过程中物品的抵押行为,  相似文献   

20.
魏华 《滇中文化》2006,(3):28-29
在中国“八景”之多,几乎遍布九州。倘如你从北京出发往南旅游,什么“燕京八景”、“太原八景”;“关中八景”、“洛阳八景”、“潇湘八景”、“羊城八景”等等,等等,不可胜数。这还是又八景,小一点的更多。以安徽省为例有“古庐州.八景”(合肥县)、“凤台八景”、“芜湖八景”,“铜陵八景”。“龙舒八景”(舒城县)、“岳西八景”等。这些是可从新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中找到其景点的。其实。正如《洞庭湖志》所说的“各郡县均有八景,处处皆然”,以至“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五亩之园以及琳宫梵字,靡不有八景(诗)”(《寄园寄所寄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