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从救亡、启蒙的历史呼呈和公正、进步的现实诉求角度,考察了贯穿20世纪中国学始终的“现实主义”流变史。认为:“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学中,形态时易,内涵歧混,命运多变,虽杂“实”却一“名”。出现这一世纪奇观的原因有二:一是学对特定社会现实和学自身双重诉求的双重回应;二是曲解了的辨证唯物主义与实用功利主义的共同要求。由此决定了21世纪乃至更远的中国学中仍将有“现实主义”的忙碌身影。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影发轫于1905年摄制的《定军山》,20世纪的前30年是中国电影学现实主义的萌芽时期。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学现实主义发展成熟,其主流风格体现为理性-社会现实主义,五,六十年代则体现为理想-浪漫现实主义。“革”时期,理想-浪漫现实主义发展到要端,演变成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的合成,电影学现实主义断流,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精神复归,并走向多元,显然,作为中国影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探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电影学的艺术审美变迁。  相似文献   

3.
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学的凸现,既是先进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学传统发展的必然。主流意识形态代表作家柳建伟的系列长篇,以崭新的题材视角,近距离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塑造系列当代英雄,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社会难题,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顽强生命力。但小说非审美倾向也很严重,真正的时代英雄形象依然缺席。究其原因,当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悟及创作心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矛盾,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社会坚固的土壤上,不论现实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会多么凋敞,他总是大胆地揭露矛盾,讽谕时事,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解决它的途径,因而它的诗存在着十分深刻而广博的历史内容,有着很强的现实主义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中断和文学的衰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又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历史依据。讨论了其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隘化”特征,并对其悲剧性的短暂历程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期,各种新的学思潮对美国现实主义学发动了冲击,迷惘一代作家的反传统作品,意象派诗歌,表现主义的戏剧和意识流小说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学,使之沿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神秘小说正在这一时期崛起,成为美国学中独辟蹊径的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再次全面回归现实主义。80年代缤纷繁杂的各路先锋派偃旗息鼓,纷纷向现实主义投诚靠拢。然受西方现代派影响,加之80年代各路先锋派的实验探索,90年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发生了很有意识的裂变。具体可分为驾轻就 传统派、兵出斜谷的自传派、兼采众长的折衷派和走向人性的剖析派四派。90年代的现实主义远较80年代富壮粗实,多样性带来的选择性使作家们有了更多的参照坐标,从而拥有更为广阔的创作天空。更为重要的是,90年代的现实主义裂变包含了相当深刻成熟的社会进步,多元化观念奠定了丰富化的基础,现实主义已不再是一种价值尺度,而是一种真正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历史话语,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要义和范畴。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历史语境就是当下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它的人文精神就是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受损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抚慰。它具体表现在作家与人民群众“分享艰难”的创作精神上。这种以“分享艰难”为核心的强烈的人文精神与以往文学思潮所张扬的人文精神有所不同,它在继承和发扬原有人文精神的基础上,立足于现阶段的历史情境和社会现实而增加了审美新质和时代精神,融合成有利于个人自由发展、完善美好人性的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章讨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产生的现实背景和心理诱因,同时对这一世纪末学思潮进行了理性分析。章认为:“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家所标榜的“良知与责任”在作品中的表现是极为有限的,他们所呼应的虽是主旋律下的意识形态,对最下层人民的苦难却相当冷漠;与此同时,对“学性”的漠视使其失却了应有的学价值;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学启蒙和学探索事业的终结。  相似文献   

10.
丁玲以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起步,以发展现实主义文学风格终结,紧随时代步伐、侧重心理描写、注重抒情性及优美的景物描写,创作出一部部风格各异的作品,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并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人生”的学观念贯穿于茅盾早期的学思想之中。这一观念内蕴着茅盾对学的言说对象、价值取向、功能承载的积极探索与思考。茅盾早期的学思想在唤醒人的觉悟,以人道的精神和情怀关注现实人生、揭露时弊等基本点上表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呈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品格和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创造社理论代表,成仿吾主张文学活动是作家和批评家自我情感的表现,体现出浪漫主义张扬自我的特征,然而其批评文本却又不是纯粹的浪漫主义话语,对作家和批评家所理应具备并加以表现的“自我情感”有着特殊界定,表现出紧贴时代和社会的现实主义倾向。这种徘徊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文学批评话语,反映出在中西文学传统熏陶下的一类现代批评家独特的批评姿态。  相似文献   

13.
论李劼人的文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人创作的出现与成熟依赖于中西文化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融汇。他是将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当作有历史渊源联系的整体来认识的,他更重视经由自然主义发展而体现的真实客观的叙事风格,冷静科学的理性作风,以及历史生活的整体性观念。他的文学选择的内在机制是他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的作家、而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成他文学选择的客观依据。真实、客观、全景地再现历史转型期社会生活的追求是他借鉴法国文学创作经验的最根本原因。他对法国文学的借鉴,对他创作的独特性和艺术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他的作品是在中国文学中出现的中西影响相融合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4.
新现实主义作家们注重真实地描写生活,注重以事件写活人物。他们所刻画的企业厂长、农村干部、企业主等人物形象身上,充满了新的时代气息。他们将创作的真实性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创作注重内容的丰厚真实。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塑造典型人物的方式不尽相同,新现实主义作家们更加关注对于现实生活中普通百姓生活的描写,而往往忽略所谓反映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典型化过程。新现实主义小说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期各色人等的刻画,充实了中国新时期学的人物画廊,也展现了特定时代新型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陆新时期现实主义学创作,从主体意识到本表现都出现多样化并构成复杂状态。从现实主义基本审美原则出发,考察新时期现实主义主义学主要有三种精神类型:理想性现实主义,批判性现实主义,个人化现实主义。分析不同类型的精神特征和本表现,可以认为现代现实主义客观世界的描述已不追求“形似”而重在透视生活本质的“神似”。这在新时期现实主义学中也有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围绕现实主义的讨论主要有“现实主义重构论”和“现实主义冲击波”两个批评话题。由于“现实主义重构论”阐释上的困境,且缺乏新的理论信息,因此,它在文坛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反响;而有关“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品的争论虽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关注,但其对文学观念的发展、新变却缺少足够的作用力。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现实主义话语更新的难度:如果没有新的价值原则、艺术方式与文化策略的注入,现实主义就只能在自身封闭的系统中往复轮回。  相似文献   

17.
蔡万植是朝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期代表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实质可分为带有无产阶级倾向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批判和无阶级意识形态的独立性现实批判,其作品对理解当时朝鲜社会形态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主义本是我们借用西方的名词,它最早在文学领域里的出现是在席勒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4-1796年)这篇论文里。在这里,席勒是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对立提出的。作为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潮流,它又特指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暴露和批判资本主义为主要特色的面对现实的创作,又被人们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恩格斯曾概括其特点为“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对它进行比较宽泛的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者又泛指那些以描写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创作,由此他们认为《诗经.国风》里有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但我们这里借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概括《诗经》的创作传统,并不仅仅止于《国风》的一些创作,而是从民族文化的传统出发,看整部《诗经》的创作者们如何立足于社会现实,用自己特殊的文化眼光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抒发情感和表现理想,并如何形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学创作精神的。  相似文献   

19.
他剖学,自剖学与民族自剖学分别从内倾,外向与寓言角度构建了“五四”主流学的形态群落,他剖学关注国民性的改造,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色彩,对于国民生存状态的焦虑主要体现为“哀”与“责”的情感定位,中国封建化为其制度发展出一套非常严密的精神控制体系,并且不断得以强化,以致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多少让他剖学的作家体味到某种无奈与苦涩,而“奴隶”与“奴才”的人物类别则是此类学的特有景观,体现出中国化潜在的精神;他视角的学算什么叙事特点,表征了作家的离与非离的游子状态。由于他剖学作家对于中国社会的总体认识的先在性,这类学作品在主题的表面等方面就带有一种预设性,或主题先行性,这虽是历史要求与作家命使然,但也常常为唯美的学批评家所诟病。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民族学发轫于1889年,结束于1913年。本探讨了它诞生的原因,分析了劳森、弗菲、弗兰克林和佩特森四位重要作家的代表作所反映出的共同学特色:在内容上,描写丛林生活,塑造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人形象以及歌颂极富时代精神的“伙伴情谊”;在艺术上,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摆脱了因袭的框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