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地方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在准确把握国家有关指导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要认清发展机遇和挑战,发挥优势和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找准自身发展定位,优化协调结构布局,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地方大学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着办学定位迷失、学科间的失衡、学科与专业脱节、学科的带动作用有限等困境。地方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品牌,加大人才梯队建设力度,着力推进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并对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地方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有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以软科公布的2019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与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为依据,对世界一流大学拥有的世界一流学科数量以及世界一流学科在各大学和各学科领域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统计表明:世界一流大学通常在多个学科领域拥有较多的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学科也大多分布在世界一流大学中。近年来,我国高校无论在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上,还是在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整体上,我国拥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校较多,世界一流大学较少;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拥有的世界一流学科在数量上有一定优势,但学科领域的分布不均衡,世界一流学科主要集中在工学领域。“双一流”建设后续进程中应适当调整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强化学科发展的均衡性,从重点关注一流学科“点”的建设到更加关注大学的综合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路径。高水平财经大学作为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分支,如何依托现有学科结构和组织特征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以C大学为案例,基于学科生态系统视角建构了分析框架,对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探索进行分析,并归纳了案例高校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基本逻辑:以突破学科边界为目标,逐步建立“虚实结合”的“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以人事制度与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为抓手,逐步完善学科交叉制度支撑;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强与外部社会生态系统的持续互动。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并列,凸显了学科建设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项国家的长期战略,“双一流”建设不只影响那些“一流建设学科”,也不只影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建设,而是会对整个高校的学科建设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作为对“双一流”建设的应对,很多高校围绕学科的增减、学科布局、学科交叉与融合、学科的分层与分类等对学科建设的方略进行了调整。为保障“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科建设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对相关应对策略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行理论审视。  相似文献   

5.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当下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示范性。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进程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几方面的重要举措: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构建良好的学科领域生态;搭建“学院+科研基地”支撑平台,不断创新学科组织结构;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全方位推进学科建设国际化,持续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该学科的发展轨迹和主要举措表明,加快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学科交叉创新学科领域是关键引领,学院科研基地二元协同是重要支撑,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是首要职能,全方位国际化是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一流的大学必然拥有一流的学科,而学科的交叉融合又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和动力源泉。当前,我国高校正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步伐。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下,保持现有学科的“一流”及打造新的“一流学科”,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唯有打破禁锢,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聚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育适应高校自身发展实际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载体,构建更加完善的学科交叉管理运行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交叉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科范式的确立与完善是推进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前提。中国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面向新文科格局、对标世界一流、凸显中国特色的长期性发展过程。新文科时代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缺少体现一流学科特质性概念、学理性框架、科学性范式的困境。因此,在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应然层面,基于新文科建设“大、新、用、跨”的新理念,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充分彰显“大学科”思想,促进学科建设开放创新、发挥学科扎根教育实践的实用动能、推动学科界域横跨的共生发展与知识融合,积极建构学科概念与学科体系的理论逻辑。由此助推学科范式的逻辑生成,确立教育学科独立且独特的身份地位。未来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在学科交叉与分化、守正与创新、技术与人文、本土与国际的不断融合中,通过求同存异的必然努力,充分彰显教育学自身在新文科背景下的重要学科价值与独特学科身份。努力构筑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扎根逻辑,确立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跨界理念,强化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人文价值,形成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系统结构,以创生新文科时代中国教育学的理论逻辑与学科范式,推进其世界一流学科的有效建设。  相似文献   

8.
首轮“双一流”建设的优势学科与社会需求尤其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发展之间明显呈现不相称的问题。造成这种反差现象的根源在于传统的学科评价逻辑与科技创新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张力空间,即传统学科评估更加强调学科自身发展逻辑与诉求,遵循的是学术逻辑;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社会导向和需求导向,遵循的是社会需求逻辑。然而,学术逻辑与社会需求逻辑并不会一直保持同向而行,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学科评估应该将学科逻辑与社会需求逻辑相结合,将更多的基础学科和战略新兴学科纳入“双一流”建设范围。因此,对于“双一流”学科评价改革而言,应以增量改革撬动存量优化,在保持存量部分的传统优势和国际竞争地位的同时,通过增量部分的政策倾斜,加大对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的扶持力度。具体来说,一是重构学科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学科类型和研究形态确定分类评价标准,实现学科导向、需求导向与应用导向的统一;二是改变传统主要依靠学者、同行评议的学科导向评价,拓展学科评价主体,实现学术、政府、社会等主体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三是根据不同研究类型特点,探索定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下,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历经近40年的发展,已从专业成熟期步入提升期,其独特的专业优势和社会贡献日益凸显,尤其体现在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一流课程资源建设、服务城乡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抗疫助学服务等方面。未来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采取如下8条行动路径:一是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不断挖掘教育技术学科新的“生长点”;二是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学科服务社会的优势,助力国家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三是努力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持续提升专业整体质量和学科影响力;四是拓展学科体系,积极探索与多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五是遵循专业分化规律,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六是重视产教融合,构建并创新多方协同的育人新模式;七是统筹开发优质资源,为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八是优化职能结构,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团队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一流学科以对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作出原创性学术贡献为显要标志。学科交叉是原始创新的生成之源,由其形成的研究领域是原始创新成果的生发之地,它们显示出一种强大的知识创新功能。世界一流学科并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而更多的是由学科交叉所产生的研究领域。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应将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作为重要策略,在体制机制上消除阻碍学科交叉研究的因素,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建设学科交叉研究团队,不断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创造原创性研究成果,打造学科高峰,有力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学科交叉融合是世界一流学科形态迭代发展的时代趋势,也是衡量现代大学学术活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目标的根本路径。梳理当前学科交叉融合面临的诸多困境,其重要原因在于学科功利性的膨胀和学科公共性的衰退。因此,迫切需要在学科制度上恢复和重塑公共价值基准,回归学科的公共本质属性,构建以“公共性-共享性-公益性”为逻辑链的大学学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托尼·比彻将知识划分为纯硬科学、纯软科学、应用硬科学和应用软科学。借助于这种分类方法,学科可以划分为:纯硬学科、纯软学科和应用学科三种类型。不同类型学科的发展逻辑存在差异:纯硬学科主要遵循的是知识演绎逻辑;纯软学科的发展以社会与政治逻辑为主;应用学科主要是以实践逻辑为主。这种差异为一流学科分类建设提供了依据。中国一流学科建设应该通过分类引导,实现分类发展;通过分类评价,对一流学科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创设学科交叉融合的外部环境,促进一流学科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非双”高校是补充力量。基于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文章对我国上榜的“非双”高校及学科进行分析研究,从省市、高校类型、动态变化等角度全面探析我国 “非双”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揭示我国“非双”高校及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我国“非双”高校在兽医学的学科贡献度最高,生物工程在近四年的发展中增速最快;我国上榜的“非双”学科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理工类和综合类的“非双”高校最多;另外,农林类、师范类、军事类、财经类、医药类等五类也不少,其中不同类型高校的优势学科分类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针对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和“双万计划”的内在要求,以及传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产学研融合度不高等现实问题,以“新工科”、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开展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机械类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OBE理念,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以交叉融合的高阶课程、虚实结合的创新实践、有挑战性的学科竞赛为特征的教育新模式,总结分析安徽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并提出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机械类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5.
杨安 《高教论坛》2022,(12):84-88
自“双一流”建设推进以来,许多高校以学科群为载体,实现了学科优质资源的有效集成与合理配置,显著提升了高等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其中,文学学科群建设模式的创新实施,对传统的基础学科革故鼎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中两所学校文学学科群彰显多学科共进构筑学科高原和促进跨学科交叉打造学术高峰的不同建设路径,启示高校管理者要应对好学科分化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促进学科交叉与协同;处理好单一学科与学科群的关系,回归单一学科高水平发展的最终目标;把握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强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16.
国家"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后加快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重大国家战略,共137所高校和465个学科入选。在这137所高校中,16所高校为非"985""211"的地方行业高校,这些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经验较少。本文在分析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后,从学科规划、学科特色、资源配置、人才师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制度体系建设等八个维度对一流学科建设路径进行探究,以期找到科学合理的实践路径,为地方行业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流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通过对爱丁堡大学人工智能学科迈向世界一流之路的分析,总结出世界一流学科发展所需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经济社会的重大需求、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卓越的领导人、和谐的学术团队等五个条件.  相似文献   

18.
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对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领域,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对于促进科技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和生成逻辑,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重应用技术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传统学科突出而相关学科薄弱严重阻碍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过程中,要兼顾创建世界一流与服务国家发展,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抓手,在重视应用技术研究、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基础性研究,产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要以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着力提高相关学科建设水平,构建互利共生的学科生态体系,在高原上筑高峰,应该是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学科交叉融合是高等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相对缓慢,本文从学科交叉融合意识、基础条件、体制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投入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观念,树立学科交叉融合理念;积极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基础平台;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布局;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四种措施。  相似文献   

20.
学科交叉融合是高等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相对缓慢,本文从学科交叉融合意识、基础条件、体制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投入分析了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转变观念,树立学科交叉融合理念;积极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基础平台;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布局;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四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