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好几年前读过一篇短文,一位有旅外经历的女士说,在一些国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如果遇到有人恃强凌弱,周围的人都会停下脚步,不是像咱国人那样围观看热闹,而是一齐无言地注视;如果那个恃强者还不肯罢手,会有人正色以告:我们在看着你呢!接着,会有更多的人发出呼应:对,我们在看着你呢!我们在看着你呢!  相似文献   

2.
这事发生在河北省武安市。“彭市长,你别往正门走,有一群上访的人正堵在那里。”“那我从哪儿走?”“后门。”“后门要是也堵了呢?”工作人员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见彭市长直接走到上访群众中间,提高嗓门喊道:“我是彭学增。大家要反映什么问题,请说吧!如果时间短,我就地答复;如果时间长,请大家先回去,留下几个代表到我办公室来。”上访群众听了市长这番话,憋在心里的气消了一半。围得水泄不通的大门顷刻间畅通了……相信这个群众上访的场面会有很多人曾经目睹或者有所耳闻。但是,只有一个人,用“心”把它记了下来。另一件事发生在河北省易县…  相似文献   

3.
这不是吹牛     
我们搞新闻工作的人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的,当然不能靠“吹牛”过日子。但是社会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有这样的偏见,即使你的稿件内容完全真实,他也会说你是“吹”。所以如果你要问我最反对的是什么?我就会说:“我最反对的是先进人物的事迹见报后,有人嫉妒他!”我们的新闻报道是要扶正祛邪,宣传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如果说是“吹”的话,我就勇敢地宣布:“该‘吹’的我就要‘吹’!”请看下面三个例子。山阴县岱岳镇先进巷有个转业军人叫张占成,原是下喇叭乡  相似文献   

4.
我不在乎钱     
有一道测试题,说是如果你爱上的一个有钱人原来真实身份是穷小子,问你会怎样。A:依然选择和他在一起,因为你不在乎钱;B:离开他,因为他骗你。身边几乎所有女孩都毫不犹豫地选了B,头也不回地离开那个伪装成多金男的穷小子。可是,接下来,第二道题,如果你爱上的那个穷小于其实真实身份是个富家子,你是选A还是选B呢?女友们正面回答的很少,她们全都讳莫如深地笑了。  相似文献   

5.
对于办报人来说,读者即市场。因此不妨说“心中有读者”实质上就是“心中有市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报纸虽然有着极为强烈的政治属性,但它终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读者买报纸,是一种消费行为。如果你提供的新闻信息,没有什么价值,读者从中不能获取有益的营养和精神的愉悦,你就会遭到冷遇。如果做到了“心中有读者” 或者说“心中有市场”,那我们就会自觉地根据读者的需要采写新闻、编辑新闻,从而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新闻学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6.
高君波 《新闻前哨》2005,(2):120-120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说你“被人当枪使”,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人没有头脑,没有主见,是被别人利用了,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也许是“此一时彼一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一些新闻媒体,的确是在有意无意中“被别人当枪使”,并且常常还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7.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一个人最害怕什么7”“你以为呢?”老和尚含笑看着徒弟。“是孤独吗?”老和尚摇了摇头:“不对。”“那是误解?”“也不对.”“绝望?”“不对。”小和尚一口气答了十几个答案.老和尚都一直摇头.“那师父您说是什么呢?”小和尚没辙了。“就是你自己呀!”  相似文献   

8.
《声屏世界》2006,(11):17-17
也许是我好管闲事的性格造就了今天奔波忙碌的记生活。为了工作。常常早出晚归。八小时之外还思量着公事,于是成了单位有名的大龄女青年;为了抢新闻,我经常忘记自己是个柔弱女孩。家人的抱怨和工作的辛苦都不算什么,最怕的还是在一些地方和别人聊天.别人都会戒备地看着我问:“你没有在录音吧?”甚至还有人掀开我的包检查,天哪!这样的事情碰上还真叫人头皮发麻。但是说来也怪.这些不安和尴尬一到采访现场就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平时逛街,我总是习惯性地带上采访工具,好像漏过一条好新闻就像犯罪一样。  相似文献   

9.
“学好用好军报,当个将军没问题;会给军报投稿写稿,当个记没问题。”这句话是我1984年秋当新兵时听一位干部说的。从听到这句话起,《解放军报》就成了我的梦想120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边防战士成长为一名军报记、编辑,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军报的养育就没有我今天的自信和强壮。因此,每当有人问我你是哪个大学毕业时,我总会自豪地说:“解放军报大学!”  相似文献   

10.
一、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小记者对此可能没有太多的体会,但如果问问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他们会告诉你:以前没有这么多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也没有这么多的频率和频道,以前更没有互联网可以让我们随时上网查资料。也就是说,“信息时代”意味着我们获取  相似文献   

11.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12.
“我是乔榛。总有人对我说‘我是听着你的声音长大的’!说实在的,我们的声音能让受众得到启发、陶冶甚至震撼,那我们再苦再累也觉得值。我在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宽容积极地对待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世界》2008,(2):54-54
曾有人问一位老人:“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说:“我会的,因为医生要吃饭。”又问:“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又说:“我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了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14.
监考     
有师曾套用一句很俗的话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去监考;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去监考。”当时,作为学生,我正梦想着自己有一天篡夺“监考”的宝座,那是何等快意啊!终于在实习期间,学校要期中考试,安排了我们实习老师监考。  相似文献   

15.
我写劳模     
如果有人问我:你当记者最受采写什么样的新闻?我会不加思索地告诉他:采写劳模。我做新闻工作近二十年,曾经采编报道了三四百个劳模先进人物,直接采写的就有几十个,其中著名的有潘星兰、余国印、郭和平、邬宏胜、蒋再英、王涛等。从1991年起,我连续八年编辑湖北电台报道劳模的“主人翁风采”专题,每年编辑播发三四十个劳模的新闻。为什么这样热衷报道劳模?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一直跑工交财贸战线,客观上有较多的采访劳模的机会,而更主要的则是劳模本身吸引我,促使我要报道他们。 劳动模范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是时代的精…  相似文献   

16.
柳萌 《传媒》2002,(3):21-23
你知道王朝柱吗? 在文学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5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在影视界,如果这样问,我相信,有70%以上的人会说:“当然知道”;那么在一般观众读者中,如果这样问,会是怎么说呢,我相信,也许有2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或“不知道”。倘若换一种方式,用王朝柱的作品问,你看过电视剧《长征》吗?我相信,起码会有80%~90%以上的人会说:“知道,太知道了”。  相似文献   

17.
20年后的内容产业 我们看到,20年间会发生许多事情。今后20年,我们称之为“图书业”的行业会有哪些变化呢?下面我要说的纯属我的猜测,是从我的脑子里产生的,但是这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你不能看着后视镜来开车,你必须考虑事情会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个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老家伙”了。随着自己一天天变老,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变化.我发现能摆的“资格”越来越少。于是.我开始留心向“新手”——从事新闻时间较短的记或通讯员学习了。你别说.我还从中获得了不少的益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龚晓飞 《视听界》2001,(2):53-53,55
用语准确,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特别是新闻报道,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成分,比如某报一记者,有一次到一家工厂采访,以一个老钳工为中心,精心撰写了一篇特写,稿子见报后,这个老工人跑到编辑部去找他,记者问:那篇文章怎么样?”老工人说::还不错,工厂里都很喜欢。记者又部:你呢,老工人说:“我个人很不满意。”,记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呢”,老工人说:“你写我回家刮脸,换衣服,梳头发,可我怎么梳头发呀?说着,他脱下了帽子,原来,他的脑袋光光的,是个秃顶,老工人接着说:“现在厂里的工人们都取笑我,搞的我很难为情呐”,这个例子说明,一篇文章,尽管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如果在细节上有一丁点的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就会给作者或当事人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20.
以前,每当有人闹矛盾时,你总能听到这样的规劝:“有事好商量,有话好好说。”现在可大不一样了:这“事”若有油水,才不跟你商量呢,“法庭上见”;这“话”如果“好好说”,谁愿意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