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备"三顾茅庐"实有其事,《魏略》及《袁子》所载诸葛亮择主的异闻并非信史。刘备、诸葛亮的相互选择各有原因:与荆州士族关系密切的诸葛亮,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支持刘备;客居荆州的刘备通过诸葛亮与荆州士族结盟,因为诸葛亮既能代表荆州在野集团的利益,同时,客居者的身份又不至于危及自己的根本。双方利益的诉求决定了"三顾茅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相似文献   

3.
教人教版九年级《隆中对》分析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我试着让学生理解诸葛亮是一个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之流的人物。这时一学生突然举手质疑“:老师,如果诸葛亮胸怀大志,那么他为什么不去辅佐曹操,那样不就更能成就一番大业吗?为什么还要等刘备三顾茅庐后才辅佐刘备呢?”她的问题一抛出,立即得到许多学生的响应。也有学生不同意她的说法“:诸葛亮若是去投靠曹操,未必得到曹操的重任,而刘备三顾茅庐后像兄弟一样对待他。”回答马上又遭到了其他学生的反驳“:诸葛亮这样等待,与姜太公一样,是消极的,若是没有刘备,他的才能不就被埋没…  相似文献   

4.
"三顾茅庐"相关问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建立经历了相互选择的发展过程:刘备看重诸葛亮背后潜在的荆州地区广大士人力量,从而他的访请也就具有表率作用以体现其赤诚待人的个性;诸葛亮重视刘备所拥有的相对实力并借之实现个人抱负,却需通过刘备的多次访请来考察其知遇和信任。最终,意图上的差异在“三顾茅庐”事件中得到了统一并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5.
案例:一次,某师在《三顾茅庐》的导入中为了让学生对刘备三顾茅庐产生兴趣(据说刘备比诸葛亮大六岁),遂设问:“猜猜当时的诸葛亮多大年  相似文献   

6.
今年四月,我读了杨骁同学发表在贵刊上的《诸葛亮“亮”错了》一文,读过之后不禁拍案大怒。诸葛亮呕心沥血,处处为黎民百姓着想,堪为后世之楷模。没想到,在他逝世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竟有人说诸葛亮“错了”。不行,我要为我的祖先———张飞的顶头上司来辩护。杨骁同学说诸葛亮“错了”的原因有三:一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二是逆时代潮流错择主公;三是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咱先说这一,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是想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如此贤德的刘备,怎能说是“大野心家”呢芽如果孔明不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怎能称得上贤德之人呢…  相似文献   

7.
朱子彦教授提出的“诸葛亮为夺取权力而不惜失掉荆州、假手东吴杀掉关羽”的观点是错误的;诸葛亮与关羽之间并无所谓的权力斗争,刘备失去荆州的主要原因是刘备集团在夺得汉中后产生了骄傲情绪,以致对孙权疏于防范、对关羽救援不及。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孔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在三国时期,魏国、吴国势力都大于蜀国,而蜀却能与魏、吴二国抗衡,功劳不在刘备,却在孔明。今日,研究传统文化,怎能不研究孔明呢? 刘备屯兵新野,徐庶(字元直)见刘备,建议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天下大计,这就是三顾茅庐的故事。从三顾茅庐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真的是被三请而出吗?在湖北省襄樊市举办的诸葛亮出山1800年纪念庆典上,学者易中天称,诸葛亮先是登刘备的门自荐,后又被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的。过去,学术界关于诸葛亮是什么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9日第3版转载了《三湘都市报》的一篇报道,说“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考证指出:刘备并未‘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外,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也作了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反,三国时魏国史学家鱼豢所撰的《魏略》,还有另一史书《九州春秋》,却都记载是诸葛亮先去见刘备,他见机行事,用激将法去刺激刘备,争得刘备另眼相看。“史式教授认为,诸葛亮在庐之中’有他的苦衷,刘备嘴上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而实际上,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诸葛亮在向扶不…  相似文献   

11.
一.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来到卧龙岗下,诸葛亮环顾四周好长时间,刘备忙问:“先生在找什么呢?”诸葛亮回答:“你这人真是小气!路途如此遥远,你也不开辆宝马来接我!”刘备晕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一统天下之大计。时年27岁的诸葛亮远见卓识.以锐利的战略眼光向刘备提出了一套由“三分天下”继而建基立国、复兴汉室的战略计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13.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与他一起商讨国家大事;而我也已经三顾“茅庐”了,可还是没能把他请出“山门”。  相似文献   

14.
《三顾茅庐》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章节,读者在阅读时往往感动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执着。认为是刘备的精诚之心,敲开了诸葛亮的金石之门,诸葛亮感其诚意,无以推辞而出山。但是,笔者在教授这一课时却另有思考,认为"三顾茅庐"的主人公不是刘备而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出山其实是一次成功的自我推荐。诸葛亮虽远避尘世,高卧隆中,却心系天下,久怀腾云之志。韬光养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辅佐刘备,借荆州,定冀州,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六出祁山,鞠躬尽瘁,实现了三分天下的目标。他的智慧无穷,运筹帷幄,礼贤下土,清正廉洁的故事万古流芳。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也有一些失误,现略述于下,以求正于方家。其一,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向荆州进攻之时,刘表病逝,年幼的刘琼继任荆州牧。面对曹操的大军,章陵太守激越、东曹撰傅粪劝刘淙向曹操投降。当时诸葛亮看到这种形势就劝刘备利用时机,进攻刘琼,占领荆州。刘备回答:“苦不忍也”①,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这不是刘备忠厚,而是根据自己的处…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真的是被三请而出吗?在湖北省襄樊市举办的诸葛亮出山1800年纪念庆典上,学易中天称,诸葛亮先是登刘备的门自荐,后又被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的。过去,学术界关于诸葛亮是什么原因出山持两种观点:一是被刘备三请而出。主要依据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凡三往.乃见。”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的叙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张春燕 《快乐阅读》2013,(10):107-107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有一篇课文《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相似文献   

18.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出自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配合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课文《三顾茅庐》,改编自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课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体现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以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文中略写刘备的前两次拜访以及诸葛亮出山后的情形,  相似文献   

20.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同时体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因此,教学《三顾茅庐》要紧紧抓住“读”、“品”、“背”、“扩”四个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