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年制第八册16课《狼牙山五壮士》,记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在完成掩护任务后他们英勇地跳下了悬崖。文章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抗战到底的坚强决心和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壮烈精神。这篇作品主要从五个方面表现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  相似文献   

2.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并英勇跳崖的故事。笔者在旁听侯秉琛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课堂后,获得丰富的教学体验。本文是总结笔者在侯秉琛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课堂中受到的启发,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并英勇跳崖的故事.笔者在旁听侯秉琛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课堂后,获得丰富的教学体验.本文是总结笔者在侯秉琛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课堂中受到的启发,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我被五壮士那悲壮的行为深深感动,不由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狼牙山五壮士》讲述了1941年秋,五位抗日英雄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将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在子弹打光后,他们用石头砸也要继续战斗,最后英勇跳崖以身殉国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设计思路】《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文跌宕起伏,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掩护转移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相似文献   

6.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歼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在完成掩护任务后英勇跳下悬崖的故事。这组课文重点训练项目是“详写与略写”,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之后,还要了解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地方写得比较简单。从而认识到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等问题,并与现实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7.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该文场面描写栩栩如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笔者期望通过再现《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教学设计,以为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狼牙山五壮士》是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安全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并予以痛歼,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歌颂了五壮士爱憎分明、坚强不屈的优秀  相似文献   

9.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在完成任务之后英勇跳崖的故事。教学时,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掌握下列学习方法: 1.写文章,要围绕文章中心确定重点。课文突出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的部分是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两位四年级语文教师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对五壮士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后跳下悬崖的“跳”字,采取了不同的教法,效果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卢峰 《黑河教育》2014,(5):19-19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一、乐学点1.课题中的“壮”字。2.“诱敌上山”场面中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的句子。二、施教步骤(一)巧揭课题,激情引趣1.“1941年秋,日本鬼子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大举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区……《狼牙山五壮士》这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就是在掩护的过程中发  相似文献   

13.
刘志 《小学生导读》2008,(Z2):78-79
《狼牙山五壮士》是同学们爱读的抗日故事,五位壮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干部群众,把敌人引上绝壁,自己飞身跳下山崖,用生命谱写了气壮由河的抗日颂歌,  相似文献   

14.
《狼牙山五壮士》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诱敌上  相似文献   

15.
《狼牙山五壮士》(六年制九册13课)记叙的是一个真实的战斗故事:1941年秋,日寇纠集三、四千人的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狼牙山区。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把敌人诱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最后英勇跳崖,表现了五位壮士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和为了人民甘愿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6.
这张褪色的黑白照片是在30多年前我们一行四人途经沁阳时,与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同志的合影(中间坐着的老者是宋学义,左二为作者)。1941年8月,为了抗击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宋学义等五位八路军战士奉命掩护大部队转移。在与敌人的浴血奋战中,五壮士视死如归,最后摔断枪枝,英勇跳崖。后宋学义、葛振林被老乡所救而幸存。全国解放以后,宋学义光荣复员,回村支援农业生产,当了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营指导员。那是1967年一个阴冷的冬日,我们四位同学徒步串联,来到了英雄的家乡———沁阳县(现为沁阳市),有幸与宋学义同志…  相似文献   

17.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从课题看“壮”字不仅是课题的核心,而且是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课文处处扣紧一个“壮”字,着意描写五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连队安全转移,与日寇浴血备战,最后英勇跳崖,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讴歌了他们为革命利益和群众利益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教学时,可抓住这根红线,按课文详略,有重点地进行导读分析,把课文的思想内容、人物的精神品质串连起来,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高大,课文中心更为突出鲜明。  相似文献   

18.
"五壮士"淡出教材彰显生命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刻录着革命英雄主义激昂旋律的“狼牙山五壮士”故事,不仅早已家喻户晓,而且也影响了几代人。但来自3月24日的《新京报》报道说,上海市新语文教材已经正式删除《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本也同样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我认为,让“五壮士”淡出语文教材,实际上彰显了一种“生命理性”。  相似文献   

19.
要读懂一篇课文,寻找 “中心句”是关键。“中心句”是表现全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句子。寻找的方法,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以下几处入手:抓住标题“题眼” 有许多文章的题目就体现了全文的中心句。如《狼牙山五壮士》,一看课题中的“题眼”——壮士,便知道作者所要赞颂的是五位英雄,为了完成掩护部队,往三面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坚守阵地英勇歼敌,最后舍身跳下悬崖的壮举,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凯歌!琢磨开篇总述 如果课文开篇是总述性的中心,那么这总述句就是中心句。如:《圆明园的毁灭》…  相似文献   

20.
抓重点讲词析句重联系以情促读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宫爱萍《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评述哈尔滨市继红小学青年教师宫爱萍,在省小学语文第二届“最佳教师”评选会上讲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一举摘取了“最佳教师”的桂冠。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3课《狼牙山五壮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