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促进政务部门业务应用在外网上的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财政部国库司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988号文)以下简称“988”号文》精神,于2009年6月1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与应用重作会”。  相似文献   

2.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2011,(9):F0002-F0002
2011年8月20日,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电子政务》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电子政务与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辜胜阻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晓林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电子政务实验室主任孟庆国教授.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李钢教授等专家到会并作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3.
2002年1月7日至8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北京联合主持召开了电子政务标准总体组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形成了《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框架》,从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六个方  相似文献   

4.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并确定2005年4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法律建设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制定了《全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2001年——2005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两个办公厅曾以文件发布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建设的内容、标准和规范、实施步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依据。这里就如何做好省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谈几点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中国政府信息化大致经历了单机应用阶段的“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及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和现阶段“应用主导”三大发展阶段;分析了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电子政务能力取得长足进步,电子政务能力、应用及其实际绩效之间存在矛盾,电子政务出现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新的政策导向;通过翔实的调查数据分析,展望了下一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电子政务进入阶段转换期,并提出了我国电子政务的阶段定位、未来走向和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关键环节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7年5月24日下午,《电子政务》杂志编辑部主任宋文好等一行三人,采访了《电子政务》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陈拂晓研究员。 陈拂晓,198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无线电工程系。1986年6月至2004年12月,在国务院办公厅从事政府信息化建设,曾任国务院办公厅正局级政务专员;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组织建设了国务院办公厅两代信息系统及全国政府系统二代数据通信网络系统,组织建设了国务院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在此期间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两次,部委科技进步奖多次。1999年5月至2002年5月,陈拂晓受聘成为科技部865信息安全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专家。2000年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国信办)聘请.担任国信办信息安全体系研究专家组副组长;2001年,作为课题组长,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中的第一课题“中国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示范工程”的建设任务;2005年该工程获得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评审的“优秀工程金奖”。 从2004年起,陈拂晓开始担任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兼IT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参与国际IT治理领域的研究,从事IT治理理念的推广和普及,促进IT治理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以服务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作为多年在一线从事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者,他一直关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思考和总结“十五”期间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能够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陈拂晓极为关注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焦点问题,并撰写了大量文章进行研究分析,其观点鲜明、分析透彻。采访期间,围绕电子政务管理体制这一主题,陈拂晓从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电子政务与IT外包、电子政务与管理创新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观点,并对《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进行了简要解读。  相似文献   

8.
2006年的中国电子政务.可以用“好戏连台”来形容.领导的高度关注、政策法规的频频出台、论坛会议的热烈交流等.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具体内容请参见本期文章《回顾:2006年中国电子政务大事记》)。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朗.各地政府在推动各自的电子政务建设时也越来越务实.这为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基础。电子政务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开发、运营维护、测评等阶段.随着总体氛围的逐渐成熟,2007年的中国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本期专题以“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与资源整合”为主题,约请蔡立辉、邹生和赵仲明等人,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共同探讨了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流程再造与资源整合问题。《行政流程再造:电子政务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指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应用过程中行政流程再造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我国制定、实施电子政务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制定我国电子政务法面临的基本问题及《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的基本考虑做了说明,包括:发展目标与现实基础之间存在的反差与矛盾;地区差距与差别问题的客观存在;电子政务的义务主体范围;电子政务法作用范围的合理界定;与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之间的关系;电子政务项目的范围界定,等等;阐述了起草《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的基本原则和起草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日前完成的《电子政务与发展环境的互动:一个行政生态学描述》报告,从行政生态学的新颖角度对电子政务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报告提出:经济要素作为行政环境的首要因素,对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和策略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从政府管理信息化向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转变.将是我国电子政务未来最主要的可选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2011,(12):F0002-F0002
由《电子政务》杂志社、电子政务理事会联合举办的“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与精品栏目管理经验交流大会”,于2011年11月29日在海口隆重召开。来自15个国家部委.20余个省、市、区,各级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及网站建设者和管理者约240余人参加大会。  相似文献   

13.
一.应用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应该首先以“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为第一原则。 实践证明.电子政务是“用”出来的.电子政务只能由应用推动,应用是规划技术方案的前提。在电子政务建设的初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硬件、轻软件,重资金投入、轻运行管理。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就是电子政务的建设者与管理者没有从本质上重视电子政务的应用原则“所谓”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是指要以需求作为动力.以应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在我国,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政务信息化的建设中要善于捕捉和发掘政府机关办公业务和领导科学决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工作,并通过系统应用的成果不断推进系统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电子政务建设在我国政府部门全面铺开.为政府与社会、企业公众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为提高行政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但是,一些必要的配套措施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有着巨大财政投入的电子政务建设效益的发挥,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力图在自身多年从事电子政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从保障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提出个人对我国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些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示范:2005     
2005年6月,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验收工程顺利完成,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大事情,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的本意就在“示范”,就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示范,本部分《示范:2005》以期对电子政务示范工程做个相对完整的介绍。汪玉凯教授作为电子政务示范工程的专家组成员之一,对国务院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总结,《示范:2005》中大部分内容选自《国务院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研究报告及政策建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电子政务是沿着政府机构工具信息化、事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组织信息化的发展轨迹而成长起来的。作为电子政务具体表现形式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也经历着从替代手工劳动的易学易用的桌面型应用系统,到为了实现政务系统简化而开发的独立应用系统,到较大业务范围内执行业务任务的集成业务信息系统,要到朝着功能交叉可变、各类应用并行运行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以至于覆盖政务及其管理全方位.内外部用户驱动下的综合信息系统发展,最终实现在恰当的时间、给在任何地点需要信息的任何人提供最恰当的信息服务;因此,根据电子政务业务范围,最终的电子致务系统主要包括3种应用模式:一是各级政府机关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各级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局域网之间的互连、信息的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互联网与公众之间公共信息均发布与双向的信息交流,同时由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中国,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2002年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后,各行各业都把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各部门、各地方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在电子致务建设中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多年来存在的部门和领域信息割据、网络不能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如何将分数的“信息孤岛”进行有机的集成是非常迫切的问题。只有进行集成和整合,才可能有完整的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才能向更高水平的应用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中外科技信息》2014,(4):I0003-I0003
201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67号),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方针和应用重点等。截至2013年底,《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已实施近三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电子政务处牵头,联合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北京时代远景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相关人员组成的评估组,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中期调研并完成了评估报告,本期”研究报告”刊出该评估报告,报告从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总体实施情况、政务应用发展、政务应用成效、政府网站应用、为民服务和社会管理、基础设施转型发展、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总结了电子政务的现状与成效,指出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8.
2007年9月21日,“构建电子政务知识体系研讨会暨电子政务译丛项目启动仪式”在国家信息中心举行。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致开幕词,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先生、北美数字政府学会主席谢润·道斯(sharons.Dawes)女士分别做主题发言。会议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处长于施洋主持。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探讨电子政务的知识体系构建。电子政务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到公共行政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对其学科取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而电子政务知识体系的构建,将深刻影响电子政务发挥作用的方向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会议期间,来自美国北美数字政府协会、纽约州立大学、南加州大学的电子政务领域专家学者,与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电子政务》杂志社等国内电子政务教育与研究机构及媒体的专家学者一起,就开展中美电子政务的合作研究、探讨电子政务知识体系的构建,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发表了精彩演讲。 本次会议还举行了“电子政务译丛”(以下简称“译丛”)项目的启动仪式。“译丛”是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政府技术研完中心共同发起的一项旨在推动电子政务研究的中美合作项目。“译丛”将由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和北美数字政府学会主席谢润·道斯(sharons.Dawes)共同担任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经中美双方协商,“译丛”初步拟定出版7部著作,包括:《睿智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控制风险与发现价值》、《电子政务的投入回报分析:公共价值的视角》、《电子政务管理中的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2020年的电子政务:未来发展的趋势》、《政务信息资源保存》、《电子政务案例集》和美国第一部数字政府教材《数字政府:高级教程与案例》。 本刊编辑部将研讨会期间各位专家的相关发言整理刊出,以飨读者。整理稿均经本人审阅,以发言先后顺序排列。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论坛”是由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指导由电子政务理事会主办由《电子政务》杂志社(CSIP)实验室北京大道政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承办的常设性服务于官产学研的交流平台。论坛致力于推动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为国家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建设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定期举办主题论坛适时举办专场论坛和特别活动。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论坛已于2006年7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成功开幕举办了首次论坛并正式成立电子政务理事会。  相似文献   

20.
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所发布的《联合国电子政务2008调查——从电子政务到互联治理》为据,概述了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情况。论述了欧洲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高度重视在基础设施和连通性方面的投资,尤其是在宽带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指出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跨组织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电子政务必须向整合和互联的方向发展,为此需要经历3个发展阶段:基础设施阶段、整合阶段和转型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