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学在南宋的兴盛有其客观环境原因,如士大夫文化的衰落以及文学家对理学的接纳等。本论文主张在探讨文学与理学的关系时,应该将南宋理学家细分为先儒(大儒)、官儒和私儒三大类,认为儒学主体地位的下降是导致层级理学环境的根本原因。以刘克庄为例,他是最早从理论上注意到理学诗并对其提出了一系列见解的诗论家。他尊重先儒,鄙夷官儒而同情私儒,这决定了他的思想存在矛盾,也导致他在文学上既反对理学诗歌,又无法避免地受到理学思想影响。与前辈叶适的态度不同,刘克庄鼓励儒者入世,参加科举,这可以看作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  相似文献   

2.
儒学的生命在民间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儒学,从它产生时起,就是平民之学,是学在官府下移为学在民间的产物。原始儒学具有平民的性格。真正的儒者(当然不是指小人儒和乡愿)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担当着社会的道义。几千年来,道统、学统、政统与治统之间,德与位之间,天爵...  相似文献   

3.
张栻人学思想体系是对孔孟人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追求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天人合一境界,又注重社会现实,主张因天理、合人情。在人学理论方面,张栻以性为宇宙本体,又以太极即性,揭示了人的属性,阐发了万物一原的思想。从虚明知觉之心的心性论角度,既论证了人为万物之灵的独特性,又说明了人具有能动性和可教化性。通过本体论和心性论的建构,张栻对人的本质问题作了思考与探索。在人学价值及其实现方面,张栻倡导明辨义利、居敬务实,既仰慕“孔颜之志”“曾点气象”所蕴圣贤人格,又践行诸葛亮经世济民、恢复中原的儒者精神。张栻人学思想体用分明,内外兼修,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东汉末年社会的动乱导致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儒学传播与发展也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汉晋时期,巴蜀地区社会局面较为安定,为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巴蜀儒学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样的儒学思想新格局和新态势的出现,对两晋以后儒学的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宋高僧传》的编纂者赞宁卷入了五代不绝如缕的儒学复兴思潮而坚持回归原始儒学,其思想在宋初崇儒政治条件下有了进一步明确的发展。但赞宁的根本目的是重新定位和护持备受争议的佛教,为此他试图解答儒学内部的问题。他驳斥韩愈、孙郃等非议圣人的观点,在推崇孔子、颜回的同时相对忽视韩愈等推崇的孟子;另外他还注重道德和利益的互洽,认为善带来佛教意义上的利,又赞许高僧以廉介、恬淡态度对待为孟子等儒者贬低、却为寺院佛教弘法所必需的财富。进而言之,《宋高僧传》中的儒学因素可被视为关乎史料来源、佛教传统、思想正统、政治环境、寺院教育、个人学识等的解读方式,适合于从历史事实、叙事惯例、宗教认同、政治策略、思想融合、心理互动等多方面去认识。  相似文献   

6.
李翱的思想倾向与韩愈基本相同,但在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方面却有自身的特色。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对现实政治与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关怀,同时致力于儒学理论的创新。他对佛、道二教的批评比同时代人更为理性,善于吸取其中的理论精华,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容。李翱于儒家众多的经典中,着重表彰《中庸》、《大学》、《易传》、《论语》、《孟子》。其《复性书》以儒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教)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心性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儒家思想,开启了宋明新儒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学术争鸣是学派发展的重要途径。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派多是在与其他学派的争鸣中确立其地位的,如同汉代思想家王充所言的那样:"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论衡·案书》)所谓理不辩不明。而这一点在思想文化极度活跃的宋代表现得最为明显。北宋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历经多位儒者的理论建构,理学——这一中国学术史上的新的范式得以出现。与此同时,思想界也异常活跃,致使"庆历之际,学统四起"。深受佛  相似文献   

8.
吴虞论道家法家反对旧道德说邓星盈吴虞在批判儒学时,除了用近代的时代精神来驳斥儒学外,还常从历史中去寻求支持他的批判的论据。一方面他对儒学的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观,运用近代的先进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批驳;另一方面;他又从古代道家、法家的学说中,剥离出反对儒家伦...  相似文献   

9.
蛰伏中的私人博物馆 提到清末实业救国的民族企业家,张謇一定榜上有名,这位清末状元,以大生纱厂为根基,开办公共汽车公司,电话公司,垦牧公司,设立福利院,兴办师范学校……然而,很少人知道,张謇还是中国私人博物馆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0.
汪奎 《华夏文化》2007,(3):61-64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核心则是经学。自汉代儒学一尊,崇奉孔孟以来,“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四库全书总目》)。其中,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南北经学分立的时期。永嘉丧乱,中原衣冠南迁,北方学术随之南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学,大规模传入江南。淝水之战后,随着南北对峙局面的确立,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与“北学”之分,清代经学家皮锡瑞称这一时期为“经学分立”的时代。所谓“南学”,是指承袭魏晋学风,博采玄老众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的南朝经学。元嘉十五年,宋文帝立“儒、玄、史、文…  相似文献   

11.
卢作孚(1893~1952年),又名卢思,四川合川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首屈一指的民族资本企业———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曾被毛泽东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者之一。(另外三个是钢铁工业的创始人张之洞、纺织工业的奠基者张謇和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范旭东)与近代许多爱国实业家一样,卢作孚也是一位集企业家和学者于一身的传奇式人物。在长期经营管理实业的过程中,既创造了显赫的企业经营业绩,也写下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特别是管理方面的论著。从而形成了一套既具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效应的管理思想体系。在卢作孚丰富多彩的管理思…  相似文献   

12.
李翱的思想倾向与韩愈基本相同,但在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方面却有自身的特色.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对现实政治与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关怀,同时致力于儒学理论的创新.他对佛、道二教的批评比同时代人更为理性,善于吸取其中的理论精华,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容.李翱于儒家众多的经典中,着重表彰<中庸>、<大学>、<易传>、<论语>、<孟子>.其<复性书>以儒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教)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心性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儒家思想,开启了宋明新儒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从禅宗看佛教的儒学化──兼论异质文化相遇的规律性朱义禄禅宗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把印度佛教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学说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这是两汉以降佛教中国化的完成阶段和佛教儒学化的最后归宿,从中既映照出中国文化强有力的同化机制,也能对两种不同性质文化相遇时...  相似文献   

14.
<正>儒家,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学术派别,自孔子开山后就在传统社会绵延不绝,其发展形态既是动态的也是历史的,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交往方式、日常生活、思维意识等方面均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因而,要谈儒家学派,首先离不开对儒家人物的品评,对于身处政治局势大变动的儒者而言,除了要关注其游学交往、  相似文献   

15.
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主张"学问贵成体系",这是他的治学心得,也是其治学的目标。蒙先生的这种"体系"意识既表现为对诸多学术领域的溯源明变,又表现为融各领域为一体,体现出蒙先生治学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6.
杨二奎 《寻根》2010,(2):24-28
<正>说到宗法思想,当今很多人往往以轻蔑或否定的态度对待之。其实,封建宗法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产物,它既有使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一面,也有影响社会进步的一面;既有使社会和谐、家族团结、凝聚人心的一面,也有自私、狭隘、排外和禁锢人们思想的一面。但无论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宗法文明、宗法文化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推动  相似文献   

17.
儒学是以儒家学者为代表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体系,民间信仰是民众对神神鬼鬼的信仰和崇拜,两者是大小传统之别的重要代表。儒学既存在不同时代分期的历史发展走向,也存在政治化、学术化、神学化、民间化的多重特质发展走向;民间信仰又存在弥散性,两者因此融会共生,在汉代社会构建而成"神学政治"文化生态模式。这种特有的文化模式,以天人信仰为中心,在思想、道德、法治、民风民俗、文学等多个文化层面都能通过儒学与民间信仰的融会交织体现出来,最终形成立体的多维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8.
儒者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政治儒者和民间儒者。顾名思义,政治儒者是指那些辅助君侯将相依靠政治力量推行儒家治平思想的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再加之科举制的推动,政治儒者数不胜数。与此相对,在民间也有一些终生不仕,但却乐于传道推行德化的人,阳明先生的弟子王艮就是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9.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画艺术,在剑川有着深邃的渊源,历代人才辈出,乡贤王宝镜先生就是其中之一。王宝镜(公元1909年-1985年),字墨陶、默陶,号既翁,白族,剑川金华人。幼读私塾,于晚清贡生张德麟门下接受严格的儒学教  相似文献   

20.
在刚刚过去的90年代,有关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引起了知识界的广泛关注和多方面的讨论。这既说明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多元性发展,促使了中国知识界的分化,同时也表明中国知识界普遍、有效的基础性道德立场的缺失。如果这种道德基础长期空缺,很难想象知识人能为中国社会的健康转型作出真正的贡献。因此对于它的寻找就是一个迫切的需要了。但是应该怎样去寻找它呢?我们从韦伯那里已经知道,众多的单一行为个体构成了某一特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结构,并表现出一套源于本群体的化价值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