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波  魏炜  周平  都祖德 《体育科学》2001,21(5):31-33
通过对1998年世界杯和2000年欧锦赛的技术统计,深入分析了47个快速进攻进球的最后3次传球阶段进攻速度与进攻宽度深度,结果表明:进攻速度快慢变化在比赛中表现出一定的规律,进攻宽度深度变化是影响进攻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进攻速度与进攻宽度深度在不同战术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2.
足球比赛快速进攻的手段与攻击位置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笔者通过分析 ,得出快速进攻效果明显比一般进攻效果好 ,且在不同的场区发动快速进攻的方式与攻击的位置不同。最好的手段是中长距离斜传球 ,最佳的攻击位置是肋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第20届世界杯足球赛德国队7场比赛的95次有效进攻特征分析表明:德国队有效进攻的球权获得方式主要是抢断球,进攻发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前场;边路进攻是有效进攻的主要线路;进攻方式以层次进攻为主;0次传球的进攻次数最多;脚射是主要射门方式,80.0%的射门区域主要集中在3区和5区;本届杯赛德国队将控球打法和直接打法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控球和向前进攻的关系,进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对少年足球比赛进攻、传球的统计分析,探讨各类型进攻的相关规律,找出传球配合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创造进球的进攻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的进球情况表明,阵地进攻和快速反击的进攻方式仍是主要的进攻方式;创造进球机会的进攻路线除主要集中在中路外,各支队伍更注重边路进攻;肋传中是仅次于边路传中破门的战术方法;虽然定位球战术的进球数和进球率都低于上届,但仍是破门得分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移动进攻法     
设计完好的进攻人盯人防守战术必须把涉及到进攻战术的各个基本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可以从扩大对方的防守区域开始,使对方很难找到进攻的强势区。同时也可以通过传球、背向球做掩护、面向球做掩护,或者是变向切入篮下等方法,使进攻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岳艳丽 《体育科研》2008,29(5):73-76
通过对第五届女足世界杯32场比赛111个进球的统计,表明下半场比赛的前15min是比赛进球的高峰期,总进球数的72.08%是在跑动进攻中完成的;超过3/5的进球都是在1~3人在1~15S中3次以下传球配合完成的,另外35.66%的进球通过定位球完成。完成全部进球的进攻战术结构模型有5种:后场抢断发动快攻个人突破射门得分是最基本的进攻模型、前场定位球快速发动射门得分是核心的进攻模型、中后场逐步推进发动阵地进攻射门得分是重要的进攻模型,边路进攻、边路传中和利用界外球进攻射门得分战术模型是有益的进攻战术补充,中场发动进攻中路传切配合进攻射门得分战术模型是最常用的战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Q型聚类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参加亚洲足球俱乐部联赛(以下简称:亚冠联赛)的32支队伍、126场比赛的进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球队之间在传球成功率、突破成功率、射门次数等9项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射门次数、射正次数、传中数、关键传球、角球次数5项指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可见运用Q型聚类分析对球队的各项进攻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各球队的进攻能力,同时,揭示现代足球进攻的发展趋势,并探索出一种比较合理有效的量化评价球队进攻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第5届女足世界杯32场比赛的962次射门统计,结果表明:本届世界杯射门次数增多,但是进球率显著下降;总射门的97.3%在E、B区完成,超过28的射门是由中前场发动进攻形成;定位球和抢断球发动进攻形成的射门最多;总射门的47.8%在完成前只有2次以下的传球,29.0%的射门形成时间在4s以下等等;形成射门的进攻战术模型有中后场发动逐步进攻射门模型,前场定位球进攻射门模型苘场发动阵地进攻射门模型,底传中、边路长传中进攻射门模型,中后场定位球、长传快攻进攻射门模型,边路射门、门前补射进攻射门模型。  相似文献   

10.
对2000欧锦赛前8强比赛的观察分析表明:由守转攻时,快速进攻比一般进攻的效果明显要好;不同场区的快速进攻中。中区、进攻三区的成功率高,进球最多;最有效的攻击点在肋部。这些特点可资中国队征战世界杯训练、比赛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技击:亘古不变的武术教育主导思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运用历史学研究方法,从技击的视角,对中国武术教育思想进行纵向的梳理。研究认为,武术历经数千载之演进,其含摄的内容和外延都在历史的岁月中有所变动,但是惟一不变的是武术技击的本质属性。在整个武术发展历程中,武术教育始终把武术技击的传授作为教育的主导角色,并且形成了丰富的技击理论,这些理论在今天武术教育中仍然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2.
‘98世界杯足球赛各参赛队进攻能力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决赛阶段各队8项主要进攻指标的聚类分析,揭示本届杯赛各参赛队进攻的数量刊物。将32支球队分成5类,统计表明各类样品间存在显性差异。亚洲4支参赛球队在小组赛中与8支世界强队6项进入指标存在显性差异,亚洲队与世界强队进攻量上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足协举办的第一次全国U—23岁足球队集训和比赛,运用观察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对U—23岁队伍现状及进攻水平进行了重点剖析,提出了今后提高比赛能力和进攻水平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十运会男篮决赛的12支队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现场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2支参赛队伍的后卫进攻技术进行分析,并提出观点和建议,为中国篮球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第16届世界足球锦标赛进球*进攻战术运用结构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通过对第16 届世界足球锦标赛决赛阶段的64 场比赛射进171 个球的统计,结果表明进球的高峰时区是上、下半场的开始和结束前的15min;总进球数中的63-7% 是以跑动传接球配合射入的,另外的36-3% 是通过定位球配合射入的等等。完成全部进球的主要进攻战术运用结构模式有三种:后场抢断发动快攻个人突破射门得分是最基本的战术模式;前场定位球快速发动进攻边路传中直接射门得分是最核心的战术模式;中场发动进攻中路传切配合,点球或2、3 区停球射门得分是常用的战术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运用录像观察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的64场比赛、共147个进球(淘汰赛中打平后互罚点球的进球不计),分别从进球时间、进球区域、进球前主要进攻方式3个方面做了系统的分析。力求以进球为切入点,探讨进球前的有效进攻方式。结果显示,在比赛临近结束的15min为进球的最高峰;进球区域主要集中在罚球区内的2、3区,其次为罚球区外的6、7区;主要进攻方式为运动战的边路传中战术,其次为中路直传空当战术;定位球战术中的前场任意球配合也是破门得分的有效进攻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第4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朱世赫削攻打法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大球时代”的到来、新赛制的出台,乒乓球比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球的质量、体积的改变引发了速度、旋转等一系列的变化,也改变了比赛的节奏,这些变化使得一种濒临灭绝的打法——削攻,重新回到乒乓世界的百花园中。通过对2003年47届世乒赛韩国削球手朱世赫四分之一决赛、二分之一决赛的技术统计,分析了削攻打法回归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球队控球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统计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球队控球中进攻的传球次数及效果、发动至结束场区、进攻中断的原因、创造进球的最后进攻手段、中国队与世界及亚洲优秀队伍对比情况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届杯赛整体上传球次数越少,进球越多;传接球是导致进攻中断的主要原因;边路传中和中路传切配合是创造进球得分的主要进攻手段;中国队在控球能力上较世界及亚洲优秀球队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9.
足球进攻型打法与防守型打法的区别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路 《体育科学》1993,13(2):25-29,40
通过对第14届世界杯足球赛冠亚军队及其对手比赛录像的统计分析,认为决定两种打法间区别的主要指标是前中场的防守次数及其在防守总次数中所占比例。进攻型打法的主要特征是前场攻防次数多,防守型打法则相反。文中还提供了两种不同打法的技战术参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女排接应二传的进攻能力RSR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RSR评价方法,对2002年国内女排甲级联赛前8名队中的接应二传的进攻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评价,并结合所在球队的RSR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女排甲级队接应二传综合能力作用明显,与全队的整体成绩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文章阐述了接应二传的RSR能力与全队成绩的关系以及对比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