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锦”作为一种修辞格,渊源滥觞于两汉时代的诗歌作品。经过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反’复运用,到初唐时期,“列锦”已经发展出许多新的结构模式。与此同时,伴随着词在唐代的发展,唐及五代词中的“列锦”在继承两汉以来的诗歌“列锦”模式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一些与词这种文体有关的新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王辉斌教授《宋金元诗通论》首次将宋金元诗歌置于文学史发展的宏大视闽中进行观照,在文学发展研究领域第一次将宋金元时期作为一个总体来研究,试图建立一个唐诗影响下的宋金元三代诗歌演进格局。全书总揽三代熔铸而为一体,将文化融合理念与“宗唐”、“变唐”之思体现在各章的论述之中;同时通过八个专题的研究,以“纵横互关”的模式梳理出了宋金元诗歌发展的主要脉络,在辽金元诗歌研究领域无疑有其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中国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列锦辞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重要的结构模式都在唐代创造出来。从总体上看,在列锦文本的建构过程中,唐代作家主要有四种审美倾向:一是刻意为工的整齐均衡之美;二是有意为之的错综变化之美;三是有意识地利用叠字制造听觉上的音乐之美;四是以景语代情语的含蓄蕴藉之美。  相似文献   

4.
承文本性是互文的类型之一,与诗篇的构成密切相关。运用承文本性对诗歌《锦瑟》各联进行分析时,可在梳理各联的蓝本(典故)与承文本(诗歌)的承接与改造中,加强对诗歌语篇及其建构的理解,感受各语篇构成单位间的互涉关联。在此基础上,结合“嵌入即互文”的认知机制从时间顺序上观察《锦瑟》中各种主体的嵌入过程;再运用“关联理论、概念整合网络”等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重构诗篇意义的生成过程,有助于体会诗歌语篇的多声部合成及其动态、多元的语篇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在唐五代诗格中,关于诗歌体式的研究很繁盛.崔融、王昌龄、皎然、齐己等人深入文本,不仅注意诗歌体貌,且探究诗歌的法式技巧,注重对诗歌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归纳总结了重要的艺术规律.推动了唐诗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唐五代诗格中,关于诗歌体式的研究很繁盛。崔融、王昌龄、皎然、齐己等人深入文本,不仅注意诗歌体貌,且探究诗歌的法式技巧,注重对诗歌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归纳总结了重要的艺术规律。推动了唐诗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丽 《林区教学》2020,(4):62-65
洛特曼的诗歌文本分析理论是其结构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洛特曼看来,诗歌文本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这主要体现在诗歌文本结构的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上,这是诗歌文本建构的关键所在。茨维塔耶娃是一位极具个性的诗人,认为自己是“纯抒情诗人”,诗歌是其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从洛特曼结构诗学的角度,研究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可以分析出诗人笔下同一符号所传达出的不同感情色彩,能够更深入地把握其诗歌文本的建构,了解其中的自传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我们要用多课型进行诗歌教学。我认为诗歌教学课型模式主要有:诵读课、品辞课、写作课。 一、诵读课型 古代学者缪铖在《论宋诗》中指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我们教材中绝大部分都是近体诗,它们形式固定,格律严格,节奏感强,便于诵读,便于记忆。实施教学时,通过不断的吟读背诵,体会古典诗词的  相似文献   

9.
黄静 《文教资料》2008,(30):11-14
唐五代是诗词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之一,受诗歌的影响,唐五代词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初盛唐,多齐言词作,多歌诗,诗词混合;二是中唐,出现"依声填词"之作,但数量不多,更多的则是具有绝句风味的词作;三是晚唐,至温庭筠,诗词开始分界,但这种自觉的创词意识在当时并不普遍;四是五代,诗词分离,词真正走向独立,但"诗尊词卑"意识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10.
高棅的《唐诗品汇》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唐诗选本。高棅在总结前代选诗经验的基础上,为学诗者提供了最佳的阅读范本,更为后世的选家建构了有效的选诗模式:一部主流的诗歌选本,既要宏观地展现诗坛的全貌,又要清楚地标明这个时代诗坛的主导风格;借助于选本,选家必须在他人的诗歌作品和自己的诗学观念之间构建起一种动态循环;无论选古代诗歌还是当代诗歌,选家都应当着眼于“当下”,通过选本影响、左右“当下”的世运、风会。  相似文献   

11.
宇文所安的唐诗英译在西方汉学家的唐诗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唐诗研究产生了影响,继而影响了其翻译思想。本文考察了其译诗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分析唐诗翻译的修辞特征和比较比喻性和列锦性修辞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译者的古典和现当代中国诗歌的翻译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宇文所安强调的唐诗修辞翻译的学术性与翻译的文学性并不冲突,而是为了满足唐诗史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杨琳 《教育艺术》2008,(1):33-33
唐诗和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最为辉煌的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因此,对诗词的鉴赏就成为我们继承传统灿烂文化必备的素质之一.而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就必须先弄清楚诗歌中常见的“虚”“实”的问题。笔者对诗歌情有独钟,现就一点诗词鉴赏的感悟谈出来。与爱好诗词和想鉴赏、玩味诗歌的朋友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国内外诸多名家的翻译,唐诗,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在西方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唐诗的译介仍然面临挑战,这是因为: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必然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形式转换、意义传递或文化移植都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在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诠释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哲学阐释学的相关理论,从“诗歌意义中未定点的存在与阐释”和“译者主体性是唐诗多译本现象的内在理据”两方面探究李商隐诗歌英译的多元阐释现象;多义性作为李商隐诗歌的内在本质,是促使译者发挥主体性、对源语文本进行多元阐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于唐诗沈潜很深。她的一些诗词在立意、意象、布局、句型、语汇诸方面都带有唐诗印痕。李白诗歌瑰伟奇丽的想象,纵横恣肆的笔势,杜甫诗歌跌宕起伏的结构安排,若断还连的抒情方式,在其作品里都能找到或显或隐的对应  相似文献   

15.
在整体直观的古代艺术思维观照下,中国诗歌史以抒情为主流,同时也催生了古典诗学中最具民族特征的意境说,使得古代诗歌的艺术实践以这为核心而展开。在情志(趣)与意象关系上,古典诗歌的意境建构经历了先秦到六朝的配合、演进,唐诗意境创造的成熟和唐五代以来由诗境到词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浅议列锦     
列锦是古典诗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摹景叙事,抒情言志的修辞手法。它特点鲜明,表现在情与景的表达相互映衬,词组代句明断实连,言简意丰,节律和谐。我国古代诗词中列锦名句如明珠,颗颗闪烁,蔚然成观。  相似文献   

17.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有两句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素受赞赏。这两句诗直接将几个不同但互有联系的意象排列在一起,形成超常规的组合,构成形象生动的画面。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我们称之为“列锦”。现试从句式特点、修辞功用和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诗词中的列锦修辞格略作浅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节性出发,探讨了诗歌模式作为普遍结构对诗歌体式的成熟与革新所具有的建构意义。并从基本认知模式抉出“赋、比、兴”的母结构属性,以确立诗歌结构模式构成的基础。进而对诗歌的逻辑结构与非逻辑结构的一些具体模式加以分析,以昭示诗歌模式在诗歌建构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凡的修辞方法,但并不为当代人所熟悉。通过对列锦名句的赏析,展现其非凡的表达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尽可能地保留列锦诗句的模糊性,才能再现其模糊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列锦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本文列举运用列锦手法的诗句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