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辛弃疾的写水词内涵丰富深厚,抒发出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寄寓着他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他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绘各类水的形态,妙画有生命力的活水,表现水的光色、声响、凉冷乃至香味,尤其善于展开浪漫的幻觉想象,创造神奇飞动、雄伟壮丽或清冷幽静的意象和境界.辛弃疾山水词主要学习和取法屈原辞赋和苏轼诗词.辛弃疾的文学天才与辛勤创作,使其山水词在中国古代山水词史上成就最高.  相似文献   

2.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词为我们塑造了一组组具有典型性的意象群,而这些带着词人强烈主观个性色彩的意象,是辛弃疾人生经历和情感的写照,托物言志,寄情于意象,表达他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对辛弃疾其人的接受:元辛二人有共同的文化基质和相近的政治理想,他们都认同华夏文化,都反对民族分裂,赞同国家重新统一;元好问对辛弃疾其词的接受:首先是二人有共同的词学基础,皆学苏轼词风。二人皆崇尚北方豪雄之风,且有相似的人生遭遇和时代背景,所以辛弃疾更能得到元好问的认同。再者是元好问作词之所以崇尚苏、辛,还与他的词学主张密切相关,即主张在词体文学中张扬阳刚之气与英雄之志。元好问词作对辛弃疾的接受,从题材的内容、风格情调、遣词用语和意象的使用上,都有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词中大量的“风雨”意象是作者特殊心境、情感的体现,“风雨”实践了词人对苦难的多重消解与超越,展示了词人情感发展的不凡历程。  相似文献   

5.
英雄感怆 大声镗镗——论稼轩词的崇高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悲情与壮怀是迷缠辛弃疾一生的两个本质因素,他对它们的逃避是无法实现的。辛弃疾人生的悲剧意味由此而来,其词的崇高美风貌亦由此而来。意象恢奇雄丽,境界阔大高远,是稼轩词崇高美的外在特征。探求稼轩词崇高美的成因需要联系辛氏生活的悲剧时代,他的“英雄情结”和他对和谐美的缺失性体验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柴铭姝 《文教资料》2007,(23):95-96
宋代伟大的词人苏东坡和辛弃疾,他们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则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他的词风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苏东坡、辛弃疾作为宋词豪放派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梦和醉都是历代文人满腔悲痛最主要的消解方式,晏小山也不例外.在晏几道的《小山词》中,他创造了独立的意象群,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梦”意象了.晏几道梦意象的成功运用,为我们展示了他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小山词中的“梦”为主体,可从小山梦词的多元表现、多重美感、多层原因三个方面探讨关于梦意象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8.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英雄词人辛弃疾早期词的代表作之一。从微观层面看,词作中的文人"悲秋"意象群、游子"怀乡"意象群和英雄"失志"意象群,渲染出一种抑郁、沉凝的悲凉意境。这三个意象群,与桓温、张翰、许汜三个历史人物的典故相互交织,营构出辛弃疾内心世界中三个维度的两难处境与矛盾心态。从宏观层面看,我们把这首词放在辛弃疾任职建康期间词作的整体架构中,则更容易理解词中所显露的矛盾心境。这种矛盾心境,是辛弃疾任职建康期间的现实处境和心态的真实反映,也是其英雄之词的基本格调和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雨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抒情意象。本文试以辛弃疾词作为解读对象,对稼轩词中"雨"意象的组合模式及"雨"意象的功能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简述“入闽词”是了解辛弃疾仕闽期间心态的重要凭证,总结辛弃疾“入闽词”作品历史编年,通过分析词的题材、意象、典故等即可发现他的内心矛盾激荡,进退维谷。而结合正史、地方志等所记载的辛弃疾在福建为官时的事迹分析,词中的犹疑、退隐等情绪和治理地方的积极作风又产生了鲜明矛盾,实质上是现实与理想冲突所造成的失落情绪的外化,也是其报国责任压制消沉心态的表现。通过整理分析文本,以更直观的方式梳理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探索“入闽词”与辛弃疾复杂心态之间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1.
在现存 6 0 0余首辛弃疾词中 ,“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频繁出现 ,既映射着辛弃疾的坎坷仕途 ,又折射出其复杂的心态。希望与失望的互动交织 ,成为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进一步体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主题词风背后的悲壮与雄浑之音 ,同时也丰富了辛词的意象群体  相似文献   

12.
“夜作”词是指创作于夜晚时刻,或者以夜晚为创作情境的词作,辛弃疾的“夜作”词多达80余首,且不乏被广为传颂的名篇。辛弃疾的“夜作”词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上均有很高的价值。从内容上看,这些“夜作”词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多面的辛弃疾形象:他会抒发豪情壮志、思考进退出处,表达思归怀人之念,还会用笔记录温馨画面、调侃世间万物。从风格上看,这些“夜作”词涵盖了豪放、怪奇、理趣、婉约、诙谐、精致等多种风格,是“词备众体”的完美印证。  相似文献   

13.
从意象角度对辛弃疾词做出了新的阐释,力图在前人对辛词词风概括的基础上加以分析,从意象角度找出其词风来源,以使辛词读者的感性体验有所根本。  相似文献   

14.
南宋词人辛弃疾,人们往往只注重研完他的政治抒情词的内容、风格、技巧,而对其乡村田园词,却论及者极少,而这类词恰恰是辛弃疾第一次以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熔恬淡之气、清丽之质、深沉之蕴、飞动之势于一炉,摧刚为柔、柔中有刚,展示了辛弃疾乡村田园词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梅花意象是稼轩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景物描写类、借景抒情类和托物言志类三大梅花意象源于辛弃疾罢官闲居的生活,传统文化及其英雄人格的深刻影响。梅花意象体现了辛弃疾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和真诚友情,不仅显示了辛词的人格魅力,而且蕴含了一定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6.
《破阵子》是辛弃疾的一首壮词 ,颇能代表本人悲壮的词风及报国不能的情怀。这首词生动地展示了辛弃疾本人充满理想而又屡遭阻厄的一生经历  相似文献   

17.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词,其创造意象手法多样,精妙奇特,不论是写景状物,还是信手用典,都了无凿痕,使人们在咏叹自然风光之美时,更惊叹其思索之深、人格之美,体现了高超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隐逸词,这些词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张力。在他的这些词里,我们看到一个英雄的辛弃疾和隐士的辛弃疾彼此交战力求超脱的形象,悲慨、苍凉底色下的超旷放达是他隐逸词的主体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由于存在意象而产生了词,那么词也由生发意象将之逐步升华到美的境界当中,基于艺术的客观角度对意象进行研究,也就是对美感境界组成的一种特别重要的艺术质素的研究,如果词的意象显得鲜明那么诗人的个性风格就会得到体现。辛弃疾与苏轼两位文学大家所著的词在浩淼的文学历史长廊当中有着不同的意象,本文选取意象的角度,对这两位文学大家词的意象所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姚梅 《文教资料》2012,(26):92-94
宋词的一大特色是经常出现鸟意象,尤其是杜鹃意象。杜鹃自身的生物特征及哀伤的神话传说,赋予了悲情的象征义,宋代词人经常借此抒情,体现了多种情感意蕴,如伤春惜春之情、思乡离愁之感及失家亡国之痛;杜鹃还与月等意象组合,开拓了艺术表现空间;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词中通过杜鹃意象刻画不同时期的心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