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澎”字读音辨山东徐有修周益平在《“澎”字读音小议》一文(见《小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1期)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五年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十册《穷人》一课中“汹涌澎湃”的“澎”字,课本注为peng是错误的,应该读作peng。此说不当。198...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以下简称教材)收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者飘转沉塘坳”一句中的“塘坳”释为“低洼积水的地方”,对“沉”字忽而不注,对“坳”的读音未注明。对此,本文将分成三点来谈谈笔者教学之余的粗浅体会。一、“坳”字该读何音?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第二册  相似文献   

3.
问答信箱     
编辑同志: 您好!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教学过程中对两个词的读音发生疑问,一是《我的老师》中的“迹象”一词,应读“ji xiang”还是“ji xiang”,我在课堂上按照“ji音教,学生纷纷举手纠错,说“迹”字应该读做“ji”。为此我查了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1971年版的《新华字典》等,读音均为“ji”。另外,在教到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其中的“薄烟”是读做“bao yan”还是读做“bo yan”?请一并赐教。  相似文献   

4.
《语文之友》199r7年第二期发表了刘正祥老师的文章《“士卒多为用者”中的“为”字读音辨正》,刘老师在文中认为,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中《陈涉世家》一文,对“士卒多用为者”一句中的“为”字注作“wéi”音不妥,句中的“为”该  相似文献   

5.
一、以下一组句子中,只有一句是无误的,将它找出来。 1.“咽”字有三种读音,可以读“yan”,如“咽喉”;可以读“yan”,如“下咽”;也可读“ye”,如“咽峡炎”。 2.“咽”字有三种读音,可以读“yan”,如“咽喉”;可以读“yan”,如“咽唾液”;也可以读“ye”,如“咽头”.  相似文献   

6.
我有一疑点求教.现行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1课《古诗三首》第一首诗《鹿柴》(王维)的“柴”应读什么音?第七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注音是“Zhài”,可是我翻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一书,关于“柴”只有“Chái”一个读音.那么,在教学中“柴”应该读什么音才正确?请给予答复.  相似文献   

7.
刊中版     
编辑部 :五年制《语文》第七册第5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 ,文中是注“xi啨”音 ,意为曲折不直的意思 ,可与“家”相配调读“xi偄”音 ,在教学中笔者还发现有相关用书注“xi偄” ,且要求组词。此音《现代汉语词典》没有 ,笔者还查阅了《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 ,无“xi偄”音 ,倒有“y啨”音(指斜谷 ,陕西一地名)。请问 ,语文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斜”字到底念什么好?若以语文课本为准 ,那么“xi偄”音何来?福建福鼎管阳学区西阳小学陈维新□教育资源如何开发所有基础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8.
“澎”字读音小议五年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第10册《穷人》一课中有一词“汹涌澎(peng)湃”,找认为“澎”了读“”是错误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注解:“澎”(png),只用于我国台湾海峡中的群岛名──“澎(png)湖列岛”,而无其他注解。“澎”(png...  相似文献   

9.
每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都有汉字读音的选择题,初三同学在系统复习时应该对1~6册语文课本中“容易读错”的字作个整理,初一、初二的同学要做有心人,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它们收集的在专用本上,以便读后复习。所谓“容易读错”的字,主要指以下四类:一是指“审音”后读音有变化的字。如:“确凿”的“凿”,审音前读 zuò,审音后读 záo;“拎东  相似文献   

10.
“箬”和“篛”字一注,始见于人教版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诗词五首》中的《渔歌子·张志和》一词,该页注⑧为:【箬(ruò)笠】箬叶编的斗笠。箬同“篛”。三年之后,同册教材除将该注改成“箬,同篛”外,其余则完全相同。此注侧重于注释“箬”,细研其隐含信息有三:其一是音为“ruò”,其二是义为“箬叶”,其三是字“箬”和“篛”相同,为异体字。善留意者,是不难发现这些的。然而,当该字在教材第三册《核舟记》中“篛篷覆之”句里出现时,对其注释却几次三番,变化不断。首先看1996年版P226注④:“[篛(ruò…  相似文献   

11.
“卡”字出现在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四课《校园里的画》一文中。课文对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卡佳”的注音是“kā摇jiā”(第68页),对此笔者提出几点质疑。一、汉字“卡”只有两种读音“qiǎ”、“kǎ”,书本中注“kā”音的根据是什么呢?翻遍不少字典、词典均没有列出“卡”有第三种读音“kā”。是不是语流音变呢?显然也不是,常见的语流音变如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在这里都没有产生的条件。二、借词的译音可以改变汉字的读音吗?本文的作者是前苏联的谢尔盖耶夫,“卡佳”是从俄语中翻译过来的人物名称,属于汉语词汇中的借词,也就是…  相似文献   

12.
“觥”字之音,古今辞书典籍注读不同,本文认为应读gu■ngg,其它读音均为错误。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注读该字的反切下字发生了音变。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十七课《祭妹文》中有句话,“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课本注解“临”为“到”(见 P188),笔者查阅了部分材料,认为此种解释欠妥当,特举证以期商榷:“临”字在古汉语中有两种读音,一音lín,一音 lìn,读前音时可作“统治、降临、到、照本摹画”等多种解释,因与本文主旨无关,此处不作详叙。读后音时为“凭吊”之意。《辞源·三》(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字的产生几千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字读音变了,有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为此,《中国历史》一至四册的编写者对一些不常见的字,或古今读音不同的字注了音。如“耒”(lěi垒音)、“鲧”(gǔn滚音)、“颉利可汗”(kè hán克寒音)等等。这对帮助教师和学生读准字音大有益处。然而,教师仍不可掉以轻心。近年来,学生读错字音的现象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15.
有的教师在讲读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六册《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沉甸(diān)甸地往下坠”和第八册《挑山工》一文“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diān)甸的货物”中的“甸”字时,把“甸”字作为多音字来处理,因为“甸”字还有另一种读音“diàn”。这种教法是错误的。据查,“甸”字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只有一个读音“diàn”。那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diān”音是一种变调读法。说到变调,就不能不介绍一下调值。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  相似文献   

16.
王灿 《语文知识》2003,(10):34-34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注释中有几处值得商榷: 一、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第24页注释(5)把“惩创”的“创”注为chuang,这是不妥当的。“创”有两音,一为chuang,一为chuang。根据《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读chuang时,是“开始(做);(初次)做”之意;读chuang时,有“创伤”之意,还有  相似文献   

17.
难词难句解     
一 (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第八册基础训练2) (2)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第十册第17课《古诗四首·示儿》) 例(1)中的“见”和例(2)中的“元”都是古汉语中的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书上音同、音近的字可以互相通用或假借,这种互相通用或假借的字叫通假字。例(1)中的“见”与“现”假借,不读“见(jiàn)”,  相似文献   

18.
1.二册教材中出现的多音字 ,该怎样处理 ,是否都要教 ?如果多音字的某个音在要求学会的生字中已经出现过 ,后面出现这个多音字的另外一个音 ,教师就应该提示这个字是多音字 ,要求学生掌握该字的不同读音。如 ,前面学了“花落知多少”的“少”,后面学“少先队员”的“少”时 ,“少”的两个读音就都应该让学生掌握。但是 ,如果前面“花落知多少”的“少”不是要求学会的字 ,后面学“少先队员”的“少”时 ,就不必让学生掌握“少”的另外发音。2 .二册教材中的生字 ,该让学生学习哪些偏旁 ,没有明确指出。是否除了一册学过的偏旁外 ,二册生字中…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第二册陶铸的《崇高的理想》中,有“衣锦还乡”这个成语。课未注“衣”的读音。这里的“衣”作动词用,当“穿”讲,查《汉语成语词典》,“衣”读yi音。但《现代汉语词典》将“衣锦还乡”的“衣”放在第一声,读yi。“衣锦还乡”的“衣”到底该怎么读?  相似文献   

20.
《集韵》中的"某某读"并不都是指前代经师的特异读音,大多数"某某读"是《集韵》编纂者错误地沿用前代经师音注中的特殊音切而造成的:一是误把"非注音"的音切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音切,一是误把"注非其字"的音切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音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