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涵 《课外阅读》2011,(8):255-255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就是这样一本言行录,穿越二千五百多年的时空,在中国历史上产牛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经典著作。初中的时候,学习了寥寥几条《论语》中的语录,我当时并没有非常深厚的感受,相反却让我从时空和语言上产生敬畏,认为《论语》足那样的高不可及。  相似文献   

2.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相传是左丘明所作。左丘明,春秋鲁国人,曾任鲁太史。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候年表序》中叙述了孔子作《春秋》,接着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刘向、刘歆、桓谭、班固等汉儒也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作,并以为左丘明受经于孔子。从唐宋以来,许多学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孔子没有左丘明这样一个弟子,甚至否定左丘明其人。但是,《左传》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间,基本上还是有定论的。《左传》与《春秋》关系极大。《左传》在《汉书·艺  相似文献   

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对于"学而实习之"一段,从古到今的大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些解释竟很少有重样的,至今没有一个能令人信服并且固定下来的译文.当一位学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审视别人的译文之后总能发现其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这反映出对这段话的解释确实存在着问题. 笔者认为,本段话中心仍是讲道德修养.具体而言,首句讲孔子学而不厌,以教为乐;次句讲孔子诲人不倦、有教无类;最后一句讲孔子忠恕、爱人之道,其目的在于宣扬孔子的师德.《论语》是孔子生前与弟子以及弟子间的对话和言论汇编,是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孔子首先是一个老师,其次才是一位道德崇高的长者,因此将彰显师德的段落放在篇首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弟子们尊师重道的体现.综合以上各段的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而时习之"段是孔子对提问者某个问题的回答,这个问题是孔子自身独有而非普遍存在的,提问者问的问题中心明确,孔子回答的中心也很清晰,是对孔子师德的赞颂.  相似文献   

4.
孔子一生没有留下论诗的专门著作。由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撰辑而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通过孔子与学生的一些片言只语的简洁的对话,发表了他对《诗经》的~些精辟独到的见解,是其闪烁光辉的论诗真言。孔子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诗经》的评谈中。孔子是第一个深知《诗三百》的艺术价值和政治思想意义、也是第一个接受《诗三百》教益的大人物。在诗方面,孔子的主要贡献在诗论。春秋时代的一些美学和诗论的新观点在孔子的发挥下趋于成熟,且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诗论奠定了基础。与孔子的中庸思想相对应,他诗论的一…  相似文献   

5.
说起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我的脑海中便很自然地浮现出了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两千多年前的泗水河畔,孔子和弟子们来这里游春。面对潺潺的流水,善施教化的孔子说出了一番深奥的道理,可谓是润物无声,大教无痕。随后,弟子们三三两两散开,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有些则围坐在老师身旁,各言其志。之后,弟子调好琴弦,边弹边唱,孔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论语》为基本文献,适当参考《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儒林列传》等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孔门弟子与孔子思想的传承。目的是通过对孔子弟子所学所长的论述及师生间的关系探究,为各行各业的师生关系、师承礼仪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让孔子儒家文化的教化作用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7.
论语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侍坐》章的现代意义。第一,教育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各位弟子的表现可对当代教育者有所启示。第二,政治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及众位弟子所持的政治主张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三,社会学意义。《侍坐》章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言语中见出的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事,除了记录在人们熟悉的《论语》一书中,《孔子家语》一书也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资料。从《孔子家语》中,我们不难想象和察见孔子及其弟子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诸弟子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以及人生际遇。而在诸多弟子中,子贡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子贡是一位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同时又能理解孔子思想,并且能和孔子进行交流的一个人,他能言善辨,勤思善问,能非常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思想,而且善于思考、提问,非常尊重孔子,同时也处处维护孔门弟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侍坐》章的现代意义。第一,教育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各位弟子的表现可对当代教育者有所启示。第二,政治学意义。《侍坐》章中孔子及众位弟子所持的政治主张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三,社会学意义。《侍坐》章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言语中见出的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千年以来的儒家经典,或者高高在上地被奉为宝典,或者在"打倒孔家店"的喊声中被践踏。然而,太多人只是看到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伟大,却没有发现《论语》中讲述更多的其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种互动的教育中不断阐发人生态度的语录。本文拟以《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问答互动或者孔子对弟子的各种评价为文本基础,从财富地位、识人交友、敬事尊长三方面阐述儒家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2.
张丽 《现代教学》2009,(11):77-79
孔子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传说他有弟子三千人,其中最出色的有72人。《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和弟子们的生活言行。对于历史学家而言,《论语》拥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文学家而言,《论语》的记录本身是十分精练出色的文学作品;对于政治家而言,《论语》充满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思考.而对于像笔者这样的教师而言,从《论语》中所读到的正是古人在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弟子不仅“学之”“好之”,而且“乐之”,可以说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25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收集的"孔子应答弟子、时人"的语录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这其中亦包含了孔子择偶应重德的思想。《论语》中有关孔子婚姻观的内容并不多,但通过整理《论语》中孔子为侄女和女儿择婿的相关章节,能够探讨孔子的择偶标准及其历史影响,以及相较于当代年轻人的择偶标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门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称为儒家。”顾颌刚在这里所说的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其论断也是恰切的。 孔子的弟子,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依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有生平事迹的有三十多人。 孔子于公元之前479年去世后,据《史记·儒林传》记载:“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居楚,子夏居西河……。”孔子弟子分散各地,  相似文献   

16.
<正>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弟子不仅"学之""好之",而且"乐之",可以说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和《儒林列传》等几个篇章中,系统记载了春秋战国、秦汉之际以至西汉前期儒学的兴废与发展状况,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儒学史。它可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战国时的儒学,其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弟子及孟子、荀子;秦汉之际的儒学,此时六艺湮没;汉代儒学,其代表人物为诸学者及学官。纵观整个儒学史,司马迁的写作始终围绕着两个重点:一、儒学与六艺的关系;二、儒学在各个时代的不同遭遇。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或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早期语录体的特点决定了《论语》各单篇没有统一而明确的主旨,各篇之间没有实质性的逻辑联系,篇章安排有较大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19.
《汉书&#183;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虽然《论语》所记也包括了孔子某些弟子的言行,但其中十分之九记载的是孔子本人的言论,所以,基本上可以把《论语》看作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最早的语录体文献,后来至宋明时语录体大行于世。  相似文献   

20.
“四书”“五经”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事。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