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相似文献   

2.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  相似文献   

3.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从元末起,《西厢记》已经有了"天下夺魁"的盛誉,王实甫的华美文采又被比拟为"花间美人",清王士贞亦称"北曲故当以《西厢记》压卷",金圣叹更赞《西  相似文献   

5.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这折戏由十九支曲子组成,深刻地表现了莺莺和张生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前三支曲子写莺莺在去长亭的路上,触景生情,深为离别而悲伤。以下八支  相似文献   

6.
《长亭送别》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本折集中体现了王实甫戏曲的语言美,而优美的语言离不开下列技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流传了几百年,崔莺莺的动人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人们心目中,她是忠贞不渝、忠于爱情的象征。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长亭送别》这一折戏,教参上有如下的介绍与评价:《长亭送别》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莺莺真的是如上文所评价的那样叛逆吗?她何以如此对待功名利禄?莺莺的父亲官拜前朝相国,在莺莺十九岁的时候去世。相国的家庭可想而知有多么富足华丽了,莺莺…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其主要内容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到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困者即以莺莺许之,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然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在既成…  相似文献   

9.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西厢记·哭宴》中的一支曲子——《端正好》。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评此曲为“绝妙好词”。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景交融“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长亭送别对张生和崔莺莺两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但莺莺的痛苦和张生不同。张生除了追求爱情外,在博取功名这一点上和崔老夫人的想法是一致的。而莺莺追求的是纯粹的爱情,正如《幺篇》所唱:“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相似文献   

10.
王实甫的《西厢记》来源于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历经了唐、金、元、明几个朝代的演变和改良,这段爱情故事无论从情节、人物、主题还是最后的结局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文变染乎世情",正如刘勰所言,在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演变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以多情的崔莺莺遭受了始乱终弃的命运结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段爱情故事演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由于时代环境的发展,王实甫的《西厢记》走出唐传奇《莺莺传》,蜕变为世代流传的爱情佳话。  相似文献   

11.
儒生的悲哀     
《长亭送别》是元杂剧代表作家王实甫经典名作《西厢记》中的一折戏,我以为该剧隐隐透射出的是一个儒生的悲哀。《长亭送别》的戏剧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抱定了“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崔老夫人,自然是张生赴考的强力主张者。而莺莺是反对的,她情愿“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但她无力留住张生,满心俱是离愁。很明显,在这里科举功名成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美丽情感能否得以维系的关键。撇开崔老夫人的因素不说,张生不去赶考可以吗?像莺莺说的那样,“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可以吗?回答是否定的,爱情走到极点,幻灭也…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王季思校注本《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也就是一般标目为《妆台窥简》那一折。红娘奉张生之命,将简帖压在莺莺梳妆台上,莺莺看见之后,不仅不感激红娘,反而摆出小姐的架势,把红娘训了一顿。红娘回到张生处复命时,心情很不舒畅。对张生唱了一支[上小楼]:  相似文献   

13.
<正>《西厢记》中,当崔莺莺、张生这两位自由恋爱的"明星"被封建保守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严防死守之时,红娘就是促使这场自由恋爱圆满胜利的重要推手、不可小觑的配角。本文拟以《长亭送别》为例,探析红娘这个人物形象的微妙作用,并探求其在小说、戏剧教学方面的启示。《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节  相似文献   

14.
张生跳墙是《西厢记》的有趣关目,然而他跳墙的原因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黄天骥老师认为张生跳墙的原因在于这个大喜过望的傻角解错了莺莺的诗句:误以为莺莺叫他跳过墙去。所谓“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只是小姐的盼念之辞。〔1〕王季思老师则指出:“张生对莺莺...  相似文献   

15.
元人杂剧《西厢记》渊源于唐代元稹的小院《会真记》,却并非直接从《会真记》改编,而经过了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这个中间体。也就是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已经有了两次丰富发展和改动,主题思想也随之变化。我们先看张生、莺莺相遇于蒲东普救寺的时序是如何演变的。《会真记》“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后来孙飞虎要抢莺莺为压寨夫人,赖张生驰书白马将军求救,  相似文献   

16.
一、故事之美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文学史上先后出现的两部题材相同的优秀作品。它们虽然都是承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演变而来,但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超过了元稹的《莺莺传》。这里谈一下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的情线景衬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从唐元稹《莺莺传》作者称赞张生抛弃莺莺的行为到宋代词人们对莺莺的同情,张生的不满。再到金《董西厢》对青年男女执着追求爱情的赞美,向封建制度的宣战。最后到元《王西厢》描绘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题。《西厢记》题材的作品在流变中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客观因素外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此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导语:唐代诗人元稹曾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爱情佳句,还创作了以自己为原型,反映“才子负心,佳人薄命”的唐传奇《莺莺传》。短短的《莺莺传》竟成了后世文人创作的蓝本。金人董解元以《莺莺传》为蓝本,将其改写为“才子佳人,以恩报德”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写下了“才子佳人,喜结姻缘”的千古绝调《西厢记》。明初贾仲明以“天下夺魁”四字,概括了《西厢记》在元代剧坛的崇高声誉。而其中第四本第三折(俗称“长亭送别”),曲尽“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情致和意蕴,不仅警绝深至,堪称…  相似文献   

20.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又名《暮秋离怀》。剧中以秋天萧瑟之景衬离人伤感之情,被誉为曲中绝调。但是这一折里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口占一绝”却与送别的气氛有些格格不入。这首诗出现在【四边静】曲牌后的一段念白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