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蔡玲  王岚 《档案与史学》2014,(12):43-45
考进胡佛研究所 1949年,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格局下,我随父亲迁往台湾.读高中时,又跟随家人去日本的东京读书. 高中毕业时,我要求父亲让我去美国读大学.父亲说:好,我托朋友去找于彬主教,代你和妹妹两人申请奖学金.由于我的功课优秀,运气也很好,不久就顺利获得了奖学金,我和妹妹整装奔赴美国了.1950年代的中国旅美学生,在美国任何一个大学里都少得可以用手指头点出来的,多数还是从台湾或者香港去的留学生.自费的学生少,大多数是申请到了奖学金.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对于中国的广告人而言.三十年意味着什么?也许只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三十年的艰辛和磨砺..我想只有他们最清楚!中国广告历经30年的风雨兼程,从最初的广告荒  相似文献   

3.
不少青年朋友常常这样问我:你没上过大学,怎么会喜欢文学这一行?又怎么会走上当作家这条路的?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我是在图书馆里读我的大学,在图书馆里学会文学创作,从图书馆里走上我梦寐以求的作家之路.  相似文献   

4.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双方,祖辈几代都是教书人.1977年我有幸赶上国家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后的首批高考,从知青点直接跨人了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如愿圆了我当教师的梦.记得当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当一辈子光荣的人民教师!何曾想,在学校干得正欢之时,我却因故调动了工作,离开了我酷爱的教学岗位,调往我先生当时工作的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当上了一名图书馆员,而且,这一行,我一干就是26年.  相似文献   

5.
熊德安 《档案天地》2012,(5):9+30-9,30
1977年,停顿了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复,我和其他千百万青年一样重新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无论考试的成绩如何,无论考到哪所院校,就高考本身来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在我的脑海中,依稀记得那一年的招生简章是在11月5日下发的,而考试是在12月22日。  相似文献   

6.
高考时我第一志愿填报的大学是辽宁大学,第一志愿填报的专业是档案学.我喜欢我所学的专业,那是我成年后第一次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和选择,无怨无悔.我从高校的大门走出后,如愿以偿的迈进了兰台的世界,光荣地成为了辽宁省档案局(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自党的十七大以来,辽宁的档案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我有幸成为了这个新兴集体的一员.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充满温暖和激情的集体,因为这个集体有太多让我骄傲和敬佩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7.
我是哈尔滨工业大学67届毕业生。这纸珍贵的毕业证书是我的学历证明。毕业已经40多年了,我不但对毕业证书保存完好,还保存着考大学时用的"高考准考证"、大学时期的学生证以及当年邮寄《录取通知书》所用的邮票。我还保存有两张大学生活时期的照片,都是以母校哈工大主  相似文献   

8.
我在整理旧物时,翻到了二十多年前三次参加高考的准考证、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大学后同母亲、弟弟的合影,顿时泪眼迷濛,思绪滚滚……当年,那交织着辛酸与血泪、羞辱与孤傲的三次高考,有如惊涛拍岸的激浪,撞击着我的心扉——  相似文献   

9.
张羽 《青年记者》2008,(10):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10.
一我出生在1976年的山西。山西姑娘没见过小溪青山之类,基本上处处灰头土脸。我1993年考大学离开山西,坐了三十多小时火车到湖南,清晨靠窗的帘子一拉,我都惊住了,一个小湖,里头都是荷花——这东西在世上居然真有?就是这个感觉。孩子心性,打定主意不再回山西。就在这年,中国放开除电煤以外的煤炭价格,我有位朋友未上大学,与父亲一起做生意,当时一吨煤17元钱,此后十年,涨到1000多元钱一吨。煤焦自此大发展,在山西占到GDP的70%,成为最重要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1.
坚持业余新闻写作数年来,我多次被省地党报党刊评为“模范通讯员”或聘请为“特约撰稿人”.人家问,文章该从何写起?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中国人     
在露天咖啡座里,有好的阳光,有好的咖啡,有好的歌.邻座的德国人问:你是日本人吗?我说不是.又问,你是台湾人吗?我说不是,我是中国大陆人.那人点头致意,说很少能够看见大陆人在休闲.我问那么中国大陆人在做什么?他说在中国餐馆里打工.他说中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钱?我说我在中国时,常听到人说德国光头党的事,是不是德国人都是光头党,全民都在复兴纳粹?  相似文献   

13.
我的感觉     
不知怎么回事儿,大多数人第一次见面,都说我不像记者。自己琢磨一下,问题大概在于营养不良似的的身材和一直没变的学生头,这和影视作品中女记者婀娜亮丽、成熟深沉的风采自然是相去太远。有一回,带着实习生去采访,盘算着有他垫底,我怎么也得像回记者了吧?结果呢,人家满面笑容,伸出热情的手奔着实习生去了。类似的经历多了,自己都有点心虚,再向人介绍我是记者,底气就不太  相似文献   

14.
我的办公桌     
《兰台世界》2014,(Z4):33-34
<正>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1982年我终于大学毕业,分配到辽宁省档案局。我能分到档案局,还有个插曲。大三的时候辽宁大学与辽宁省档案局签约开设了我省的首个档案专业班,是从历史专业中选出38名学生改学档案专业组成的。这是我省自己培养的首届大学本科档案专业毕业生。毕业时历史系从中选三人留校任教,为补足双方当时签约人数,就又从历史专业毕业生中选出3人,我就是其中之一,因而有幸进入"统分",被分配到省档案局。不然像我这样的条件——从工作单位考入大学、  相似文献   

15.
那年我17岁     
那年我17岁.我考上了大学,但体检把我从珠穆朗玛峰掀到了马里亚那海沟,我腿瘸.好好的一个人材,头都进了大学的门,可腿却迈不过大学的槛,我就骑着牛去中学代课.  相似文献   

16.
我虽未曾亲身到过白公馆、渣滓洞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但却通过读《忠诚与背叛》,弥补了遗憾,让自己的内心和灵魂接受忠诚与背叛的拷问与考验,是绝不玷污党的荣誉,还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 在书的开头有这样一段问答,假如处在那个年代,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大多数人脱口而出:我可能没有勇气像烈士一样面对死亡考验,说不准……我可能也会叛变!如果要我选择当烈士,我真怀疑自己有没有那样的思想基础!这样的回答会让人感到揪心,生在和平年代的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出国留学,可时值高考迫近,独木桥上的人仍然不少。他们有个大学梦。梦境一时真一时幻。武汉大学毕业生的这篇文章无疑将他们拉回了现实。在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眼里,大学已经失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成了名利场。学生们混文凭,老师们混职称。他不愿走寻常路,从而发问:"到底是我疯了,还是社会疯了?"  相似文献   

18.
徐福生 《出版史料》2009,(2):106-108
我是从事编辑出版的,近来读了一些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的文章,也勾起了我对1977、1978年经手突击重排出版《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回忆。  相似文献   

19.
时间:2007年11月20日上午和12月3日下午 地点:北京大学 访谈人:赵月枝邓理峰 题记:2007年11月19日,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传播学院赵月枝博士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政治经济学系列讲座的第六讲.课间赵老师提到一个问题:批评美国,会存在什么样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风险? 她把问题摆出来,教室里一片沉寂.我想可能在场的大多数人尚不能理解她的问题所指是什么,更不理解现在中国百业无不以美国为师,何来批评美国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我与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说过这样一句话 :世上原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便成了路。人生的路亦是如此。我是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 ,从事图书馆工作已有近三十个春秋 ,这是我一生中最充实 ,收获最大的一段人生经历。我热爱我所从事的工作 ,对图书馆事业的真挚情感 ,是在近三十年平凡工作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中学未毕业 ,196 9年 1月。我支边去了内蒙古大草原 ,亲身感受了那个时代的狂热、愚昧和无知。 1971年底招工 ,次年分配到北大分校图书馆。即现在的陕西工学院图书馆。我还清楚地记得 ,报到的第一天 ,白发苍苍的老馆长领着我到各个室和书库参观 ,各类书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