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49年,我五岁. 进入4月以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未见到父亲靳以了. 自1946年来到上海,我一直跟着母亲住在蒲石路(今长乐路)的外婆家.虽然父亲在那年夏天也随复旦大学的大队人马回到了上海,虽然我们在江湾学校教师宿舍庐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一直没有住过去.而父亲是每星期都来蒲石路的.我还记得父亲一来,我们在外婆家的那间不满七平方米的小屋只能在床上加一块木板,父亲母亲和我就挤睡在木板上,我睡中间,母亲睡里边.父亲轻轻一动弹,木板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时分我感到幸福极了!因为包围在两个亲人之间,尤其是父亲.我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安然入睡.因为,自我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出生,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无论朝起暮落,我都能听见父亲爽朗的声音.尤其是他每每下课回家,都要抱着我踱到江边,去看江水,去看船只,去闻那江边潮湿的风,去听船夫们长长的拉纤声……  相似文献   

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面的抗日战争开始.次年6月,父亲毛坤任教的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文华图专)由武汉西迁重庆,母亲带着我的三个哥哥和我回到宜宾乡下的老家.战争激烈进行的岁月,我们也慢慢长大.  相似文献   

3.
我是1928年生人,父亲叫蓝公武,抗战时期是北平中国大学的教授。因为他在课堂上宣传抗日爱国主张,咒骂汉奸和日本人,很受学生的拥护和欢迎,也因此被抓坐牢。父亲当时跟张苏、齐燕铭、申伯纯、张致祥等相熟,他们都是在北平任教的老师,也都是中共党员。我哥哥蓝铁年对他们都很熟悉,跟陆平关系很好。当时父亲组织了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读书会,有不少进步的学生都到我们家里来,哥哥经常把陆平拉去听课,所以我们家跟地下党很早就有渊源。而我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对共产党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自然亲近和向往,并由此走上革命道路。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藏獒     
1 在我七岁那年,父亲从三江源的玉树草原给我和哥哥带来一只小藏獒,父亲说,藏獒是藏民的宝,什么都能干,你们把它养大吧.  相似文献   

5.
靳诺 《出版经济》2006,(8):52-54
我是好孩子,父亲惟一的儿子. 别人告诉我,我在父亲的床边坐了一个半小时.我一点儿都不记得.离开那里时,我的头很晕,眼睛模模糊糊.沙伦挽着我的胳膊说:"我有事要告诉你."父亲去世前她一直在父亲身边.沙伦告诉我了父亲最后的遗言:  相似文献   

6.
爸爸是扇门     
这扇门颓然倒了。时间是2005年6月12日23点15分。“父亲去世,我才知道父亲像一扇屏风把死亡和我隔开;父亲去世,我才看见了自己前途上死亡的海面。”十九年前,我翻译过井上靖写的《怀亡父》一文,里面的这段话我一直记得,只是把他说的屏风记成了是门。爸爸是在5月30日下午住进医院的,当时天上下着小阵雨。120救护车开到家里,把他像粽子一样地捆在担架上,哥哥和我送他住进离家最近的民航总医院。一去就住进了监护病房,那时谁也没想到,爸爸此去就再没有回来。爸爸的毛病是在肺上。他的肺年轻时就不好,经年地咯血,老年后似乎反而好些,好多年没有…  相似文献   

7.
姑婆王会悟是我父亲孔另境方面的亲戚.我父亲的姐姐,我叫姑妈,而姑婆要比我姑妈和父亲长一辈.我们都是浙江桐乡的乌镇人.其实,王会悟(1898-1993)比我父亲大不了几岁.在家我经常听父亲孔另境讲到王会悟,那么,她究竟与我们是什么亲戚?我很想搞明白.直到1984年,我和同事应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写作《茅盾的早年生活》,有了请王会悟写序的期盼,我与母亲金韵琴说起此事,才知母亲与她有过交往,还清楚地记得在抗战胜利后,有一次与父亲回乌镇扫墓、省亲,见到在家乡养病的王会悟.母亲说他们还一起玩耍,有过踢键子比赛,或两个人一组,或者单独比赛.有时还拉根绳子在中间代替网,好比排球比赛.还有人自告奋勇当裁判喊比分,不能耍赖.键子踢累了,他们用气球玩,用吹气或头顶,规定不能用手碰,这个玩法更有劲,为了使气球过网,什么姿势都使出来,大家笑痛肚皮.母亲说着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好像回到了那段时光,可见印象非常深刻.知道我的期望后,母亲和我都先后给王会悟写了信.不久收到了她的回信.并且,为这件事我们前后写了三封信.  相似文献   

8.
战斗的历程     
《兰台世界》2014,(Z1):20-21
<正>我老家在山东沂水县,在我出生前父母为了生计领着哥哥、姐姐开始了闯关东的行程。我是在途经锦州的路上出生的,一家人历经千辛万苦到奉天(现沈阳)苏家屯定居下来。我有兄妹八人,下边有三个弟弟,我排行老五,因家贫在闯关东的路上将大姐、三姐送人换粮吃了。到苏家屯后父亲在铁路木厂做工,大哥也在铁路上当了工人,母亲  相似文献   

9.
蓉儿 《湖北档案》2006,(8):31-31
近几日,我的心绪烦乱极了.看着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的心痛如刀绞. 父亲去世已半年了,和父亲相伴近30年的母亲从此再没有露过一丝笑容.她下班后总爱独自呆在卧室里.我很爱父亲,也深知父母在这风风雨雨中的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因此在父亲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绕过有关父亲的话题,惟恐自己不经意碰破母亲心灵的伤口.但是沉默也不是办法,"这样下去,她挺不了多久的!"大姨和小姑常常焦急地提醒我.  相似文献   

10.
勇送过江侦察兵 1949年2月的一天,村里来了一队解放军侦察兵.为了过江侦察敌情,他们想向老乡借条渔船.才15岁的渔家女儿马三姐和哥哥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爽快地答应用她们家的渔船帮助解放军侦察员渡江.几天后的一个深夜,马三姐和哥哥乘着黑夜,载着这支经过乔装打扮的解放军侦察兵,悄悄地驶出芦苇丛,向着江南的敌占区划去.经过几个小时周旋,他们巧妙地躲过了敌军探照灯的扫射,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了长江南岸.  相似文献   

11.
我的兄长陈智明,是一位残疾人.1934年5月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城.由于父母有病,兄长从诞生之日起既聋又哑,属于先天性聋哑症.然而,飞机轰鸣声,鞭炮声以及突然电话铃响,他都能有所反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带他到北京同仁医院检查,医生讲,他只有一点点残余听力,已无法治愈. 劳动一生很少生病 哥哥自幼失去父母,1939年父亲患肺结核病故,1946年母亲患心脏病去世.两位姐姐已先后出嫁,兄弟二人在好心的叔婶照顾下维持生活.哥哥没有条件上学,十多岁帮助家中干些杂活.1948年10月家乡解放后,哥哥到城郊打柴,1956年哥哥与叔父一起参加新民运输合作社担任搬运工,直到"文革"后,始终在新民市第二运输公司担任搬运装卸工人并食宿在公司集体员工宿舍.  相似文献   

12.
我哥哥是个黑胖的矮子,这一点有时让他自卑。别人送了哥哥一个绰号,叫及时雨。现在你知道了,我哥哥是宋江,梁山上的宋江是我亲哥哥,我叫宋清。 哥哥上了梁山,拿几百年以后流行的词来说,他下海了。和那些几百年后的小老板创业早期一样,开饭店,搞发廊,做歌厅,跑运输,手里有了一点钱以后,就成立小公司倒粮食倒钢材倒彩电倒冰箱,什么来钱做什么,哥哥在梁山也做着和他  相似文献   

13.
张山 《档案天地》2011,(2):5-8,20
与射击阴差阳错的"邂逅" 我出生于四川南充的一个普通家庭,上面有两个哥哥,我在家排行老三.我走上射击道路,纯属是一次"意外"事件.在进入射击队之前,我在四川南充的一所很有名气的中学--南充一中学习,而且我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在中学当老师的父亲自然在我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说白了,就是看着我最后考上名牌大学.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藏獒     
在我七岁那年,父亲从三江源的玉树草原给我和哥哥带来一只小藏獒,父亲说,藏獒是藏民的宝,什么都能干,你们把它养大吧。  相似文献   

15.
我1963年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洞山街马腰.老辈的连云港人称连云港大拐弯以西叫“孙家山”,二团以西又叫“荷花街”.那时候连云港还不通公交车,由孙家山到连云港的路是后来慢慢开山筑出来的,通车的时间也不过有三十几年吧,公交车只到孙家山,原港务局办公大楼对面搬道叉那儿.以前还没有办公大楼,是十八师师部,全是日式建筑.搬道叉的北面都是海,小时候哥哥经常带弟弟去那儿偷洗海澡,给父亲知道就要被打一顿.当时的孙家山是荒凉的,数得过来的几家人家,星期天到了,妈妈经常带我和弟弟步行过大拐弯去连云港逛街.后来慢慢地长大了,我们也是几个小伙伴经常去“连港”(连云镇)逛逛.  相似文献   

16.
今年元月,在新疆《军垦报》社工作的李振平,回到老家河南省鹿邑县杨湖口乡苏阁村,准备给父亲过三周年祭日.由于身处异地,父亲在在时他不能孝敬,临终时父子也未能见面,铸下终生遗憾.本想在父亲三周年之时,操办一场,花钱为父亲立块墓碑.  相似文献   

17.
父亲王仰晨与曹靖华先生的交往,从他本人那里没听到过一个字。他病重自知不起时,一面叮嘱不要搞追悼会,一面提到过寥寥几人,吩咐我通报情况,那其中有曹苏玲阿姨。他去世后,我写了信给未曾谋面的曹阿姨,为说明详细情况,随信也附上了自己的一篇怀念文。回信来得极快,阅信才了解到,父亲与曹氏父女有过为时不短的交谊,并且经历过凄风苦雨的考验。  相似文献   

18.
三十八年过得这么快! 三十八年前,我还是宜昌市饮食公司的一个21岁的小办事员.当恢复高考的消息刚刚传来时,我并没认为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原因有三:一是我的父亲是右派.为此我母亲和我父亲离了婚,一人带着我们三兄妹生活多年.1977年右派尚未平反,仅政审这一关,就让我没了上大学的念头.二是我仅有初中未毕业的学历.这要多说几句:1971年我上初三时,宜昌市商业系统委托宜昌商校到宜昌各中学毕业班中招工,在商校培训半年后就可参加工作.为了逃避今后上山下乡的“知青”命运,我报了名.班主任知道后,急急地来劝阻我.  相似文献   

19.
我父亲袁长瑞1911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铜山县敬安镇东梁集村一个地主家庭.1934年的一天,父亲从报纸上看到税警四团在南昌招考两名准尉司书的通知,当即决定投笔从戎.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南昌时,招考时间已过,父亲便直接到税警四团访问孙立人团长,当面激切地表达了投笔从戎之志和追随孙团长的决心.孙立人听了他的陈述,颇为感动,当即特批他入伍,"补编外司书,支上士饷,试用三个月". 在试用的三个月中,我父亲工作勤恳,把伙食办得很好,所以顺利地通过了试用阶段,转为正式的准尉军官.就在他转正的这一天,发生了一件事.  相似文献   

20.
<冯牧文集>即将出版,身为子女,也作为编辑,我参加了文集的编校工作.此时此刻,我的面前摆放着冯牧文集编委会送给我留做纪念的文集校样,面对厚高一尺多的文稿,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1994年的春天,父亲过七十五岁生日的时候.就在那一天,来访的友人提出了为他出版文集的建议.当时,尽管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但仍被父亲婉拒了.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当时说的话,父亲说:"现在出文集,无论从数量还是分量而言,我的文章都不够.我还有一些该写而没写的东西,尤其是关于云南的散文,等我把想写的东西写完后,再考虑出文集的事情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