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利维斯小说批评弊病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维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渊博的知识对小说批评做了不懈努力,他的小说批评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他的小说批评有自身的弊病:他关注局部肌理,忽视整体结构;他的小说批评有时关注小说体现的伦理道德、宗教、历史价值等,滑入了另类批评;有时他没能给自己的判断以任何理由;他对一个作家的赞扬往往以贬损另外的作家为前提.所有这些不足之处影响了利维斯在小说批评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F.R.利维斯是20世纪英国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大家,其文学批评思想影响巨大而深远。我国对利维斯的译介、研究在严格意义上来讲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文学传统观和文化批评观两个方面,且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研究都是围绕着利维斯的小说评论著作《伟大的传统》展开,对于利维斯其他的著作的介绍、研究及其学术思想的全面考察尚待深入。  相似文献   

3.
在英国的文化教育史中,存在一个"文化-文明"的传统,而利维斯就是这一传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利维斯承续了"文化-文明"传统的主要思想,即以文化作为对抗资本主义文明的武器,并赋予教育以重要角色.利维斯批判了美国当时恶劣的文化环境,将教育视为改变文化环境的重要途径,并把大学作为改变这一形势的重要阵地.此外,他还试图通过在...  相似文献   

4.
英国文坛在19世纪出现了一批卓越的女作家群,如夏洛特·勃朗蒂、艾米莉·勃朗蒂、盖斯凯尔夫人和乔治·艾略特(原名为玛丽·安·埃文斯)。其中,乔治·艾略特因其作品对道德的严肃探讨和对人性的关怀而被当代英国批评家F.R·利维斯列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传统四大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九、抑扬式抑扬式又称"褒贬式",可分成欲扬先抑(欲褒先贬)和欲抑先扬(欲贬先褒)两种.即要说好、先说坏,或要说坏、先说好,要表扬、先批评,或要批评、先表扬;类此等等.故从某种意义上说,抑扬式又是对比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让我们先以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初六册)一文来说吧.作为一个"正派人"生平以来没有干过一桩可羞的事情"的人,要想参加资本主义世界的"自由竞选"根本不可能.但作者一开头偏要写"我总觉我有一个显著的长处胜过这两位先  相似文献   

6.
高兰 《考试周刊》2011,(3):35-37
弗·雷·利维斯是二十世纪饮誉全球的英国著名批评家,倡导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方法.强调文学的道德批评使命。他以四十余年的教学与批评实践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小说批评遗产——《戴·赫·劳伦斯》(1930)、《伟大的传统》(1948)、《小说家劳伦斯》(1955)、《小说家狄更斯》(1970)和《思想、话语和创造性——劳伦斯的艺术和思想》(1976),重新改写了英国小说史,捍卫和传承了英国的文化传统,推动了文学鉴赏的发展。回眸这段难忘的批评史,对于我国的文学批评和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这个世界上,各行各业都有精英人物存在.他们被人羡慕,他们被人议论.记录他们人生历程的书籍被人广泛传阅,或褒或贬,总能让人回味……  相似文献   

8.
在查尔斯·狄更斯的著作<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一生爱过两个女人:朵拉和艾妮斯,她们就如大卫·科波菲尔生命中的红玫瑰和白玫瑰.一个充满激情、迷恋或许带一点盲目;另一个真挚、深沉而且成熟.爱情中最重要的是志趣相投,大卫最终和艾妮斯携手到老.而三人之间始终保持着和睦美好的关系,他们身上寄托了狄更斯对善意和美德的追求与理想.  相似文献   

9.
点校本《明史》问世前出现的万历首辅申时行的传记,至少有十多种。这些传记对申时行或仅记事迹不予评论,或极力歌颂,或予以肯定但行文平和,或褒贬兼有而以褒为主,或虽以褒为主而批评用语亦有一定的分量。而从问世时代分,则明代问世者大体持表扬歌颂态度,清代问世者则多半褒贬相兼且批评用语有一定的分量。这些传记为点校本《明史》底本即殿本《明史》的申时行传,提供了撰写参考。点校本《明史·申时行传》关于申时行籍贯,以及关于其子申用懋任职经历等记载皆有需加考订之处。现存殿本《明史·申时行传》的清朝明史馆拟稿中,有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申时行传》和旧题万斯同编撰《明史·申时行传》,两者多有区别,前者观点相对陈旧,这当反映出前者问世当早于后者,这一状况值得治史学史者给予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0.
《教师》2009,(16)
狄更斯的作品与他的个人经历和所处的社会背景,尤其与他的童年经历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因而,<大卫·科波菲尔>被认为是作者的自传书,再现了狄更斯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11.
D.H.Lawre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as well as controversial)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His works are received with high praise and furious criticism at the same time,and he suffered for it in his lifetime.He wrote poetry throughout most of his life.He was far too prolific and undiscriminating a poet.In this articl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oem collection of D.H.Lawrence’s’ "Birds,Beasts and Flowers",the author try to mak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D.H. Lawrence’s nature view.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访谈,考察在实际生活中母亲对幼儿批评/表扬使用倾向,发现表扬型的母亲占批评/表扬类型的52.4%;批评型的母亲占批评/表扬类型的14.3%;混合型的母亲占批评/表扬类型的33.3%。通过对批评/表扬类型的进一步探讨,不仅能进一步丰富、深化人们对批评和表扬的认识,而且能为教育者采取科学有效的反馈技巧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世纪20—30年代诗坛上,号称“诗怪”的李金发以新奇怪丽的象征诗引起时人褒贬不一的评价。周作人黄参岛等为代表的肯定性见解,合乎新诗发展规律,从而印证朱自清对新诗的总结:新诗三大派——自由诗派,新格律诗派,象征诗派,“一派比一派强”;以胡适梁实秋等为代表的否定者,带有较重的个人情绪和审美偏见,为维护自尊和捍卫正统排斥异端,所表的言论缺乏科学性,影响人们对象征诗人与新诗发展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的精神追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科学技术的时代,人类精神生活的“单向度化”带给人极大的困惑,现代人对尊严、公正和有意义的生活的渴望实际上比任何时代都强烈,这反映在当代学术对所谓“现代性”的批判(被统称为“后现代批判”)反思中,表现上看来这是对现代化的“俗性”之性质的不满,实际上却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人对超越的精神生活的强烈追求,表现出的是对当代大行其道的科学理性用“求真”(“实然”),用“工具”遮蔽了“求善”、淡化了“意义”的神性之向度(“应然”)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5.
阿Q该怎么做     
阿Q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 ,历来受到的批评多于赞扬。但无论从作者的创作态度 ,还是就小说客观的倾向来说 ,都是值得同情的。阿Q的堕落是残酷的社会使然 ,罪不在阿Q。精神胜利法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存而在精神上超越苦难的一种方法 ,是全人类的 ,只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别 ,在弱者阿Q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罢了。阿Q死抱着精神胜利法不放也是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现代通俗文学作家阵容庞杂,不乏渣滓,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学需求,与新文学互补共存。面对新文学家的抨击,现代通俗作家既有辩解,也有自我批评,为通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新文学家的批评声中主动向新文学学习,以谋求改良。许多作品中的爱国思想和平民意识昭示了通俗作家人生的闪光之处。通俗作家不都是封建遗老遗少,也有许多受西方思想影响乃至革命志士。通俗作家对自身积极有价值的作品,作过建设性的评论,反对因人废文。在通俗性的倡导方面,通俗作家比新文学家有明显的进步。当然,也有一些通俗作家对新文学存门户之见,颇多偏激之词,还有一些言行不一,不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7.
生态批评理论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文章从生态批评理论这一崭新的视角,结合生态批评要旨,对狄更斯《老古玩店》进行生态批评解读。狄更斯对工业与科技批判、欲望批判,重返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他的绿色思维和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8.
古代德育中,生命教育"抑"中有"扬";在近代德育中,生命教育"扬"中有"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德育中,生命教育在革命人道主义中发展;在建国初期的德育中,生命教育在继续发展中出现断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中,生命教育面临着褒扬和挑战。要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在德育中必须要避免"整体主义"和"个体至上"两个极端;要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大力继承和弘扬人道主义原则;处理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的关系,同时还应继承传统德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戏剧主义修辞批评是当今西方修辞批评领域流行的范式之一。文章以伯克的戏剧五要素分析法为分析工具,借助伯克的"术语屏"、"同一"等重要修辞概念,分析美国《时代周刊》杂志对我国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报道,解构其语篇构建的修辞方式,挖掘该报道背后隐藏的修辞动机。分析表明,《时代周刊》对此事件的报道充满偏见,严重偏离事实。  相似文献   

20.
罗丹,著名的法国雕塑家。有人说:"罗丹一生攀登,并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虽然拥有如此高的评价,但是这位大师的艺术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他始终处在丑与美的边缘,在外界批判与赞美声中找寻艺术的道路,最后通过自己的精神与作品给艺术增添了一层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