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进程为两岸青年交流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深化交流与形成共识的机遇,本文在梳理两岸青年交流中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中反思影响台湾青年认同流失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两岸青年“共同认知”的价值、文化、制度和社会四种路径建构,多渠道、多层次的建立台湾青年一代能够接受的交往形式与交流途径,更好地解决两岸青年交流中集体行动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进程为两岸青年交流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深化交流与形成共识的机遇,本文在梳理两岸青年交流中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中反思影响台湾青年认同流失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两岸青年"共同认知"的价值、文化、制度和社会四种路径建构,多渠道、多层次的建立台湾青年一代能够接受的交往形式与交流途径,更好地解决两岸青年交流中集体行动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认同是国家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和其统独立场有很强的相关性,了解台湾民众认同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的意义凸显。台湾民众目前存在认同危机,这表现在"都是"的双重认同在其国家认同中比例最高,另外也表现在他们在不同场合会选择不同认同的摇摆性,台湾民众的认同和其政治价值观形成的政治环境有关,呈现一定的年龄段和来源地差异。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重要转变,得益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诸多路径获得了广大中国民众的高度政治认同。这些路径措施主要有:注重政治思想宣传和文化教育,厚植民众政治认同的思想基础;大力发展边区经济,打牢民众政治认同的经济基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建构民众政治认同的法理基础;关切民生,赢得民心,构筑民众政治认同的社会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增进民众认同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深刻的经验启示: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党增进政治认同的保障;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增进政治认同的关键;广泛的政治认同始终是党获取政治合法性的前提;更好满足民众诉求是党增进政治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涉及中国主权,牵动两岸人心,是中学生关注的热点。中学涉台教育要以尊重史实筑牢两岸互信的社会基础,以同宗同源激活两岸融合的文化基因,以“一个中国”作为两岸统一的政治基石,以经贸合作夯实两岸双赢的经济基础,促进中学生对台湾问题的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和发展认同,引导学生系统思考台湾问题,理性表达爱国情感,不断厚植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以公民对政党、国家、民族的情感为表征,以价值认同为核心,以共同领域为界域。在社会转型期,稳固的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现阶段,中国公民政治认同正面临着弱化,既有现实场景变化所带来的时代冲击,也有现实消解性障碍。作为政治社会化的内生动力,牢固的公民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因此,国家要以公民政治认同的建构为突破口,弘扬社会正义,疏通公民利益表达渠道,在实践中进行公民教育,坚持价值应然与经验实然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国家认同的内涵伴随着政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此种变化的历史考察,能够为研究社会政治发展提供重要的视角,也可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廓清历史前提与现实方位。如果把政治体系看做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那么政治输入与政治输出则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体系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国家认同。在基于民族主义、民主政治的国家与人以及制度与人的有机互动中,政治体系的输出子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塑造民众国家认同的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与民主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围绕现代国家建设所形成的国家认同建构,需要以民主为基本前提,形成新的政治输出子系统。  相似文献   

8.
从政治社会化视角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事业是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被纳入整个政治社会化体系.它通过课程设置、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学校的组织建制和管理制度以及对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治实践活动的介入等途径推动政治社会化.其作用表现在:培养了社会精英;增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民众的政治认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了他们的参政意识和参政技能,扩大了政治参与面.  相似文献   

9.
密利本德将意识形态在当代资本主义政治认同中的作用定义为政治的社会化和合法化过程。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活中,不仅政治上的保守党,甚至左翼工人政党都在制造大量"民众政治"的幻象。宗教、民族主义、大众传播和文化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手段,在确保资本主义政治正确和参与危机管理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精神生产与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密利本德对当代西方国家政治认同策略的研究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大学生政治认同趋向是一定政治社会化的反映;是高等院校政治教育效能的直接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认同状态。通过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政治认同变化的表现、原因来分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放射状态。通过对政治认同三要素的解析来归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1.
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度不时发生问题,影响了该地区发展,也为国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提供了某些口实,制约着国家的和谐社会构建.究其原因,政治文化认同是一个重要方面,即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差异、以至碰撞为其根本因素.因此,需要通过政策认同、利益认同、文化认同的努力来实现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的融合,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political transition affected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between 1987 and 1996. The patterns of political transition were reflected in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were mediated by the state and newly emerged actors who strove for university autonomy, such as university academics and students. However,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se state and non-state actors have been complicated by such issues in broader context as party politics, national identity and relations with mainland China.  相似文献   

13.
吴维旭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1):28-31,59
民进党自成立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以选举动员为主要路径的民粹式政治动员模式。这种政治动员模式对台湾岛内民主政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省籍(族群)身份认同与公民身份认同的矛盾,选举文化"劣质化",政治内耗与冷漠,对社会的割裂效应。同时所导致的国家认同危机也对两岸统一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Taiwanese textbooks play a central role in Taiwanese education. In the wake of the political reform and social protest movements of the 1970s and 1980s that prompted Taiwanese educational reform, critics have charged that traditional curricula tend to reinforce the dominant national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recent research on the complex ideological processes in Taiwan’s school curriculum.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impact on social studies curricula in Taiwan from 1949 to the present, followed by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curriculum and political ideology using an analysis of Taiwanese textbooks as evidence. The article then suggests a number of classroom practices and methodologies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social studies classes.  相似文献   

15.
政治国家权威以公民的政治认同为基据.秉持稳固的民族国家观念和深厚的政治信仰是培育公民美德的关键要素。《利维坦法哲学》对合法性权威、文化认同和政治美德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梳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矛盾与政治冲突,使得民族国家观念仍然是培养公民政治美德、文化认同和政治义务观念的支点。  相似文献   

16.
经过中国人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1945年台湾终于光复。对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台湾民众欢欣鼓舞,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高度融合,表现出空前一致的民族与国家认同。但由于国民党政权的专制与腐败,台湾民众因对国民政府不满导致1947年爆发反政府的“二二八事件”,台湾人民的本土意识空前膨胀,民族精神失去主导地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台湾民众的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产生了更化。  相似文献   

17.
国家认同包含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等。在全球化时代,我国中小学实施国家认同教育,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通过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的属性能够满足该活动作用对象主体合理需要的关系状况。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促使社会成员在思想价值观念上形成统一的政治认同、社会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功能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所具有的属性,不是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发出者需要的满足状况也不构成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受教育者的一切需要不加区分的迎合也不是价值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三大理念的确立上,即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魅力就是其价值实现源泉的理念,确立受教育者是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个体主体的理念,确立受教育者的需要客观上是多样和多层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政治认同构建,其政治民主化的价值取向,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来源是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政治原则,立国之本的政治功能,充分表明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认同基础,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文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化也从早期单一的宗族文化发展成为今天文化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在世界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不再以独立的形式存在而是更加紧密交织在一起。而认同感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的个体心理趋同,文章主要探究在新时期的文化交织的过程中,政治认同感对我国国民幸福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