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已被许多学者意识到,1968年,杰克逊在其《班级生活》书中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不  相似文献   

2.
浅析学校隐性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隐性文化的界定关于隐性课程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还尚无公认的定义,但学者们一致认为:隐性课程具有“非学术性”的特点,而正式课程具有“学术性”特点,两者构成学校课程的整体。在前面,刘佛年所提出的第三类课程—隐性文化,它对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间接地起着  相似文献   

3.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已被许多学者意识到,1968年,杰克逊在其《班级生活》书中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观和其他的心理成长.前者是人们通常所知的目的明确、计划规范的显性课程;后者则是学校方面经由非学术途径,潜在地、无形地、间接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常莉 《教学与管理》2012,(16):75-77
一、挖掘课堂隐性课程的理论依据1.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含义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按照学科实施的课程。其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仅仅靠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很难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5.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主要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又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等特征。作为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隐性课程究竟蕴含着怎样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教育生活中如何开发隐性课程呢?  相似文献   

6.
隐性课程是广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公开的、正式的显性课程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一般认为,隐性课程应分为三种:一是物理环境(如学校、社区的建筑、设备等);二是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长与学生等);三是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社会公共文化等)。它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隐性课程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应从两个角度认识:首先,隐性课程可能会产生对学生发展的负效果。隐性课程由于其非计划性、内隐性的特点,有可能包含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课程"、"校本课程"、"隐性课程"等概念的层层论述,得出"校本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概念,它是指在国家颁布的德育大纲指导下,在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道德教育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通过学生无意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道德经验的一切内容或要素.并对校本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学校个别性、隐蔽性、广域性、易接受性等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课程按其形态载体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风气)中所学习到的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虽然隐性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方式进行,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它与显性课程合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一个舶来品,1966年杰克逊(P.W.Jackson)在<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德育课程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隐形力量.它在中小学德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学生,是对学生实现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隐性思想品德课程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正式提出。按照权威性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提法,“所谓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  相似文献   

11.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以隐蔽形式传递给学生的有关价值、态度、情感、信仰等方面的非学术性教育经验,它主要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品德经验。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概念出发,对隐性课程的特征、存在领域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隐性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教育中,除了传统规范的课堂授课外,还有一种隐性课程也对学生的品质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通过对隐性课程基本内涵及其作用的阐述,提出其在学生品质教育中的意义及应用策略,以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对隐性课程应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开发隐性课程 推进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不正规课程等等,我国有的学者也把它称为环境性课程。一般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产生的非预期的影响,它或者支持或者削弱正式规定的教育目的。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性。   教育内容的丰富性。隐性课程的教育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不像显性课程那样具有单一的学科性的教育内容。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生不仅是思想情操的陶冶,而且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科学,追求真、善、美的情感,丰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协调人际关系,促…  相似文献   

14.
自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杰克逊正式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后,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就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形课程而言的,是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通过有意无意的非特定心理反应的途径,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动机、价值观、信仰等发生影响的总和。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教科书中的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5.
浅谈隐性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成 《教育探索》2000,(9):25-25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形教育(学校课程表列人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行为、情感、能力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的传递方式的教育;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是正式课程以外的非计划、非预期的教育。对学生心身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隐性教育可归纳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师生关系等四个方面。 一、校园环境是隐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环境对人的影响虽不像对植物那样直接,但那种无形的陶冶作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  相似文献   

16.
张倩倩  田良臣 《课外阅读》2011,(1):59-59,80
隐性课程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不仅包括学校的物质生活,也包括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而课堂教学是隐性课程得以传递的重要的途径之一。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互动的主体,他们通过言语和非言语,传递着“隐性”的课程内容。因此,探析课堂中隐性课程的内容对有效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学校主要通过进行课堂教学、建立隐性课程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学校主要通过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教育。我国学校应以美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参考,并结合我国国情,通过重视非德育课程、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创设学校环境、开展实践活动以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8.
大教育观视野下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课程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开发并充分利用隐性课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已成为当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人们对它的理解众说纷纭。美国学者Martin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或学校以外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某些结果或副产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但未公开宣称为有意产生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9.
李建文 《江西教育》2001,(12):12-12
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隐性课程具有各种要素,各要素又有它自身的特殊结构,因而形成了隐性课程的自身的分类结构。根据隐性课程存在的广域性,将隐性课程分为以下三层结构:物质———空间类。作为物质空间类的隐性课程指学校的建筑、校园的规划、学校的地理位置等物质与空间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正式课程之外的影响。这一结构处于最外层,可以被受教育者直观,也容易移植和改变。组…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育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概念。关于隐性课程的定义众说纷纭,按照《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权威性看法,隐性课程是指构成学生非正式学习过程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学习情绪、课堂规则、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等。这些要素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被规定必须加以运用,而被看做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没有完全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是,恰恰是这些经验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力。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具有激励、引导、约束等教育功能,是至关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我们发现,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同样存存着可供开发、利用的隐性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