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何谓“乌托邦”? 有人说“桃花源”是“乌托邦”理想,那么,什么叫做“乌托邦”呢? “乌托邦”是指理想中最美好的社会。本来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所著书名的简称。  相似文献   

2.
在陈寅恪先生考证“真实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历史、文化、地理方面的进一步论证得出:真实的桃花源在弘农,即今灵宝市境内。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发展所显示的“异己力量”使人为物役 ,于是发出了“不物于物”恢复和回归人的本性的反异化的呐喊 ,这是乌托邦产生的原因。而“桃花源”和“乌托邦”在东西方不约而同的出现 ,证明了人类为了发泄对现状不满而去实现更加符合人的本质的那种可能性所具有共性。乌托邦的概念依赖于人本质上应该是和可能是的那样子与人在生存中所是那样子的区别。所以 ,乌托邦既具有否定现实的社会性 ,又具有追求超越的个人性。  相似文献   

4.
侯长燕 《文教资料》2014,(29):81-83
自乌托邦产生以来,中西文化界对其解释就一直存在着争议,直到近年来一再的重读与阐释,乌托邦才重回正轨。在中国,乌托邦书写以或隐或现的方式存在于文学史中。由于极其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制约,乌托邦想象往往以乡土社会图景的呈现作为表现方式,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陶渊明的“桃花源”再到现当代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乌托邦的文化传统一直在延续,甚至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话语模式充斥于新时期的文学史之中。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是指现实社会中实际并不存在而作者所凭空构想出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在文学作品中 ,这种构想都寄托了作者的一定思想 ,如“桃花源”就体现了陶渊明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逃避。那么 ,萨德的“乌托邦”所托起的不正是萨德精神“世外桃源”的一片希望吗 ?不正是萨德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于现实生活的厌倦 ?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墨子、陶渊明、曹雪芹三人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无一例外的与乌托邦心态结下了不解之缘。墨子大公无私的“兼爱”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一脉相传,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即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它们的兴衰、浮沉,正是其由建构到存在到幻灭的“生命”历程。而这种“生命”历程在乌托邦心态的主宰下,有喜有悲,喜的是曾经的存在和建构而显现出的灿烂与辉煌,悲的是转瞬的消逝与凄凉而带来的无法抗拒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7.
晚清通俗小说中的国家想象充满了强悍任意的“桃花源-乌托邦”意象。这一想象意象,深深烙着中国文学想象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印迹。描绘单一且集中的强国乌托邦意象,就是对国人进行思想动员的一种文学承诺,表达着20世纪中国人的百年现代化之幻梦。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址的争议历来很大,至今没有定论。陈寅恪考证桃花源的原址后认为:桃花源就在北方的弘农,或在上洛。从文化和文学创作的历史继承性来看,“弘农”之“桃林”不仅是实际存在的一个地方,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学。桃花源的文化学意义,不仅显示在远古那神秘的夸父神话和桃花源之间的文化传承上,更在于它对后世文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心理定势所产生的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源已超出了简单的词汇概念而作为某种特定的范畴,或作一种象征或描述一种现象。语文教学中也仅仅相对指出桃花源即乌托邦,似乎并没引起语文研究中更深的探究。 首先我们看桃花源到底说了些什么? 作者构筑了一个桃花盛开的村庄。它的经济形式,似乎只是那种“设酒杀鸡”、“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典型的小农经济。可见陶渊明所理想的是生产力低下的农业境界。 这个封闭的桃花村,它的渊源是用来政治避难逃避专制社会的血腥镇压,其实说得更明白些是士大夫文人寻找隐居的理  相似文献   

10.
墨子、陶渊明、曹雪芹三人生活在三个不同的时代,但无一例外的与乌托邦心态结下了不解之缘.墨子大公无私的"兼爱"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曹雪芹的"大观园",一脉相传,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即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它们的兴衰、浮沉,正是其由建构到存在到幻灭的"生命"历程.而这种"生命"历程在乌托邦心态的主宰下,有喜有悲,喜的是曾经的存在和建构而显现出的灿烂与辉煌,悲的是转瞬的消逝与凄凉而带来的无法抗拒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1.
袁敏 《初中生辅导》2011,(29):15-17
《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它传诵千古,经久不衰,它让我们记住了大文豪陶渊明,也让我们记住了人类永远的乌托邦桃花源。那么到底这个桃花源美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是晋代田园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千古绝唱”。本文通过渔人的一段“桃花源”奇遇,成功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乐土。但作为一个幻想虚构、逃避时世的乌托邦世界,五柳先生留给后人的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但又令人无限向往的精神家园。综观2000年高考有关“诚信”的作文命题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不假思索地认为"桃花源"是"乌托邦",是一个无法实现的虚幻理想。但是,陶渊明将"桃花源"理想变成了自己"现实的生活方式",因为他没有采取"绝俗的超越"方式,而是"超世不绝俗"。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相似文献   

15.
九龙洞得名的多种说法,足见九龙洞洞名文化之多彩。九龙洞是桃源铜仁的一处重要景观,集山、水、林、洞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于一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武陵主峰梵净山下的辰沅之源头。锦江铜仁,是桃花源中的城市。宋代命名的湖南桃源县,是人们寻找桃花源八百年而不得的一个精神寄托,是寻找桃花源的出发点而非终点。今日之铜仁,不再是“缘溪行”方可进入之地。她有了铁路、公路、飞机,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杜国威的剧作《人间有情》以梁苏记遮厂的故事为经,以人类至善的价值观念为纬,以细致人傲的情感描写为中心,写中国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人情味”。剧中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气氛与情调,是一种对充满人情味的理想社会的怀恋,犹如“桃花源”、“边城”,在很入世很现代的香港社会,我们又遇到了人类心中同一种乌托邦情结。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既写了不少优美的牧歌,也写了许多慷慨悲歌。他的田园诗基本写实,并未刻意美化农村。有关“桃花源”所在地的争议,说明《桃花源记》并非乌托邦,而是有现实依据的理想化。陶渊明的慷慨悲歌,主要是对世事的批评和不平的倾诉。作为一位诗人、思想家,陶渊明的思想自有其光辉。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7,(2):12-15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吉光片羽的佳作。"桃花源"营造的空灵润秀、神奇轩举美境,千百年来成了古今作家援景寄情的一片沃土,同时也构筑了广大民众神往渴盼的洞天福地。"桃花源"貌似东方式的乌托邦世界,其实是自然生态乐园的诗意呈现。从生态美学视野审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发现"桃花源"体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有机统一与和谐。  相似文献   

19.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纵横,鸡犬相闻。范婷的小镇很容易让人想起晋人陶渊明刻画的"桃花源",这大胆的想法又像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不,都不是。‘小镇’不是乌托邦。它实实在在存在着,而且正在我们的手里慢慢变好。"  相似文献   

20.
初游桃花源     
人们都是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桃花源呢?依我看,可以说“桃花源林甲湖南”,妇女节那天,我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了著名旅游景点——桃花源。进入桃花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醒目的大字——“仙境”,这两个字写得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