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两年来,已被采用稿件130余篇。在写作实践中,我摸索到提高稿件采用率的四个因素: 一是抓住报道“点子”。如抓住了报道的“点子”,稿件可谓成功了一半。比如近年来,企业竞争激烈,我乡某企业的厂长由于能力有限被精简下来了,他很苦恼,说面子丢尽了。我便抓住这个“点子”,写了篇评论《丢官未必丢面子》,很快在《徐州日报》上发表。二是舍得“割爱”。一些同志写文章,因绞尽  相似文献   

2.
求新出佳作     
前不久,在江苏省广播电视报1997年度优秀作品评选中,我写的两篇通讯和一篇评论,分别获了一、二、三等奖。我在写作以上稿件时,注意了从角度、语言、题材三个方面“求新”,力图写出有点份量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3.
为宣传中央一九八四年一号文件精神,促进我省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去年,我除就一些重大主题撰写了几篇社论外,并配合典型报道,写了一些署名魏明夫的短论。“从雄鸡过江到罐头进城”是其中一篇。当我编发了如皋县“一个充满生机的村办宰鸡场”的稿件后,领导建议写一篇评论。我也觉得这篇报道虽然有意义,但是,报道只能客观地报道事实,有一定的局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部队的业余报道员,爱好影评写作.入伍三年来,写影评稿件不下五十篇,却都石沉大海.我曾为此苦恼过,怨恨过,并发誓今后再不写影评了.看了《新闻与写作》“影评漫笔”的文章,我找到了影评稿件不被采用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对影片看得不透,没有抓住其评论要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我写影评稿的信心又大了.部队看了电影《希望这不是真的》以后,我便试着写了一篇观后感《记取“失火”的教训》,寄给《电影宣  相似文献   

5.
《陕西日报》记者晁阳与我合写的《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这是我采写“女麦客王”的第8篇稿件,也是采写“女麦客王”系列稿件中的第6篇获奖作品。回顾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我以为,扇形思维出精品。  相似文献   

6.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期间,荆楚网特别制作的专题,集纳了省内主要媒体的报道内容,通过图文、音视频等全媒体形式,全面展示了湖北社会发展的成就,共发布十八大各类稿件1700多篇.图片176张(组),其中“湖北声音”栏目发布荆楚网原创稿件180篇:“小航盛会行”发布原创稿件48篇、原创视频29条;“心系十八大”发布原创稿件79篇;“新世纪新文物”发布原创稿51篇。在全国省级新闻网站的十八大报道中,荆楚网以原创栏目多、全媒体报道多、原创评论多、报网互动鲜活而独具特色,赢得了社会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8.
我在厂里是搞宣传工作的,工作之余,有个嗜好、喜欢“爬格子”。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我紧紧依靠广大职工,在写作实践中“摸、爬、滚、打”,不断从退稿中吸取“养料”,摸索投稿的“路子”。在报社编辑、记者的帮助下,我写的文字变成了铅字,见报的稿件也渐渐多起来了。近年来,我在上海和首都20多种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消息、通讯和评论。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宣传的基本手段之一,理应与新闻报道互相配合,比翼双飞,甚至还起到对新闻报道的“点睛”,为市民代言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报社的新闻评论却普遍呈现弱化之势:一是报纸对新闻评论重视不够,新闻评论作者少,写的少,也不注重组织人写;二是评论稿件数量小,有些报纸整版不见一篇新闻评论;三是评论稿件质量差,内容空泛,文风呆板,读者不愿看。  相似文献   

10.
前几年,我给北京一家报社的周末版每年都要邮寄20多篇稿件,通常会被采用近10篇。去年,我先后发出30多篇稿件,却连一篇也未见报。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我的反思。难道是因这个周末版改换了原先的特色,我寄去的文稿“不对路”?不是!购阅两期该报,发现周末版的风格“涛声依旧”。莫非是因笔者“产品低劣”?似乎也不是。同样一篇稿件,寄出后却常被《人民日报》和《半月谈》等报刊所采用。这究竟是何缘故呢?  相似文献   

11.
2月4日新华社播发的《李洪志做贼心虚了》,是一篇体现了通讯社评论特色的新闻作品。肯定这篇评论,并不是因为这篇评论写得多么精彩,而是因为这篇评论针对性强,有点像匕首和投枪,一针见血,击中了李洪志及其追随者的要害。 在新闻报道领域,评论历来受到各种媒体的高度重视,被视为编辑部的灵魂与旗帜,通讯社也不例外。近年来,新华社接连不断地播发评论员文章。仅去年一年,就播发了各种评论性稿件150多篇,其中评论员文章21篇,特约评论员文章35篇。在“迎接新世纪、新千年”报道中,还播发了题为《开创民  相似文献   

12.
早春2月,我随报社组织的“贫困乡徒步采访团”,前往大别山腹地的湖北省大悟县黄站乡和花桥乡,进行了为期26天的采访。其间,我采写了17篇稿件,被省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了7篇,本报发稿13篇。其中,“黄站乡采访札记”一组6篇稿件受到了地委书记邓道坤的好评:“稿件很实在,反映的问题深刻,对搞好扶贫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性。”同  相似文献   

13.
什么样的评论稿件可以见报,什么样的评论稿件不能见报?或者说,对一篇评论稿件要做哪些修改?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这是报刊评论作者和评论编辑要把握的,也是广大通讯员、特别是写作评论的通讯员和投稿者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14.
《视听界》1986,(5)
1984年以来,我台新闻部在电台新闻性节目尤其是《常州新闻》中,加强了评论工作,1984年播出了“本台评论”、“本台短评”、“编者的话”、“思想漫谈”、“三言两语”等各类评论一百六十八篇;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的“两会”新闻大战中,《解放军报》的宣传很有特色。自3月2日全国政协会议开幕,到3月15日全国人大会议闭幕,《解放军报》共采写编发稿件376篇,刊登图片98幅。其中,采写编发重点稿件77篇,发表社论、评论16篇,受到了军内外读者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6.
说来惭愧,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并不是我苦思冥想写出的文章,而是别人替我“代挂”的名。然而,却是这“挂名”的第一篇使我义无反顾地踏上“爬格子”这条道路。刚当报道员那阵子,对一切事都感到新鲜,往往是一天投出四五篇稿件。只图数量而不求质量,到头来投出的稿件都是“泥牛入海”。后来,我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彻底弄清通讯、消息、报告文学与一般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概念,写出的文章也不急于发了。  相似文献   

17.
在我区业务通讯员中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如今是“写稿难,盖章难,登篇稿子如上天”。我认为那是没有抓住关键。实践中,使我认识到,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善于识别新闻价值。就一定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去年我向县以上新闻单位邮发稿件165篇,被刊登、播发143篇。今年上半年发出稿件87篇,被采用73篇。一些通讯员问我上稿率高的秘方是啥?我回答说:“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8.
自1988年从事新闻评论工作以来,我撰写的评论,少说也有七八百篇。但若问最得意的是哪一篇,我还是选择发表在宁波日报上的《胡干清何以能胡干?》。这篇评论发出之后,社会反响强烈,有十几位读者来信揭发他们那里在“农转非”问题上“胡干”的情况。该文后被评为浙江省年度好新闻一等奖。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上有一期《说长道短》栏登有8篇短文,6篇批评稿都是点名点姓的,其中3篇是批评本刊“上司”新华社的稿件,3篇是批评兄弟报纸的稿件——光明日报2篇,农民日报1篇。我列出这账单,是为让大家注意到,批评兄弟报刊的6篇稿子也都是直呼其名,未借助“某”呀、“×”呀之类。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忍不住  相似文献   

20.
我“爬格子”已有9个年头了,相继敲开了全国83家新闻单位的大门,发表了多种体裁的稿件2000余篇。有人间我的诀窃是什么,我在实践中体会最深切的一点就是,要留心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特色写稿件,给稿件选合适的“婆家”。 记得初学写作时,我把投稿视为“跳井”,投进邮筒的稿件经常是“泥牛入海”。1986年夏季,我参加了抚顺市首批新闻干部培训班,听报纸编辑讲了“报纸专栏特色及稿件要求”的课后,我茅塞顿开,从此自觉摒弃过去那种用复写纸发“通用”稿件的散射作法,留意揣摩各家报纸的办报特点,及其栏目选用稿件的“胃口”,有的放矢地写稿,定向投稿,这样做的结果,稿件刊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