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电影与戏剧,是综合性的艺术,并是关系密切的“姊妹艺术”.电影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蒙太奇——每个镜头在拍摄时有一定的设计与法则:如距离远近,角度方位,尺数长短和排列前后等,经过组合之后就会产生艺术效果.这种对镜头的组合与分切的技巧就叫做蒙太奇(原系法语中建筑名词的译音,指将各个单独的材料安装起来.后被借用成为电影术语),又称为电影文法.蒙太奇这种艺术技巧,是电影艺术家创造力的一种表现.它的变化是无穷的、多彩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得好,能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它可以使用不同的画面、音响、语言进行艺术的剪辑、组合、嫁接.戏剧,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不能象电影那样灵活地组合、剪辑,但就语言而言,电影与戏剧都存在着“嫁接”的手法.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要把两种似乎不在同一轨道或本来不在同一轨道的思维对象进行艺术的组合,就电影、戏剧的台词而言,都存在“嫁接”的  相似文献   

2.
电影是现代人为自己发明的又一个“性”的替代物;作为梦幻工厂的电影,使用性同使用其它形态的人类行为一样合乎情理;但色情电影与严肃的情爱电影有很大区别,人们之否定色情电影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毫不足取。  相似文献   

3.
电影以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手段,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方式——运动的视象美。电影的视象美以人为中心,也包括景、物、光影、色彩和构图。电影艺术家正在一定审美理想的指导下,赋予这些视象元素造型表现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简论电影艺术概念的当代性修倜关键词电影艺术概念,当代性在20世纪的今天,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早已深入人心。但在电影诞生之初,它并不是作为一种艺术为世人瞩目,而是作为一种“新科学玩具”和“视觉消遣品”吸引观众,它的魅力在于它那“实地捕获的自然景象”。因此,...  相似文献   

5.
王凯 《文教资料》2014,(29):146-148
台湾本土电影在经历了健康写实电影和新电影的发展阶段之后,伴随着新世纪政局的更迭,尤其是2010年两岸签署ECFA之后,两岸电影产业交流与合作步入正轨。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台湾导演开始致力于拍摄以青春爱情题材为主的商业片,以期获得内地电影市场的青睐,摆脱“台湾电影已死”的论证。本文通过对“在地”与“他者”、两性形象以及地域时空三个方面进一步对台湾本土电影的去政治化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6.
影视是世界唯一知道准确诞生日期的艺术,随着电视的发展及电影的快速调适,目前二者趋于“合势”。二者间业已存在的若干本质相似点使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将二者合称为影视艺术、并视之为一个艺术门类予以整体考察,探索其共有的特征,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是综合性、视象性、似真性、组接性。  相似文献   

7.
电影民族化是所有国别电影所必须面对的电影文化属性与身份归属的转化命题,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创始期阶段(1905年-1931年),民族主义一直是支撑电影文化语境转挟的有效手段之一。分析这一特殊时期电影经验结构和价值体系中的民族情结以及它们对中国现代化民族想象的影响,以便后人对早期中国电影的文化形态和范式样本有着接近性的认识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当电影中出现第一幅裸体画面,第一张性爱中的脸,第一声性爱的呻吟……都曾引起轩然大波,遭到无穷无尽的抵制和抗议,于是它们在当时被严禁公映,世人称为"禁片"。这类作品之所以被禁,往往是因为它意识的激进,手法的大胆,画面的嚣张。本文通过对部分西方电影中"性"的浅析,来解读性是如何让这门光影流声的艺术更显鲜活的。  相似文献   

9.
“孤岛”电影这颗我国电影发展史中的奇葩,离不开优秀导演的培育和浇灌。随波逐流的张石川、堪为伯乐的卜万苍、追求完美的朱石麟、惜墨如金的费穆都是这一时期优秀的导演,其不同的风格是“孤岛”电影呈现繁盛之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论析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的嬗变及其特征。以戴望舒、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派前期诗歌意象艺术,在意象意境化探索与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现代性化用中,体现出对中西诗歌意象艺术融合的自觉追求;以卞之琳、废名为代表的现代派后期诗人主要接受的是后期象征派艺术的影响,意象艺术转向了潜沉的智性表现方向,并呈现出意象的日常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小诗创作风格与诗美观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20世纪的初中国新诗运动的“殿军”,宗白华的小诗意象新颖,风格独标,其中活跃着自然生命的感悟,宇宙万象的体会,既有理智的清醒与深邃,也有情绪的纯真与感动,传达了诗人的人生立场与生命情怀,而以明激的理性引领创作实践,是宗白华较一般新诗诗人优越的地方,他关于“形”“质”不分的新诗艺术意境创构理论,以及对于诗人人格的修养要求,体现了辩证的艺术精神,对中国新诗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得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与心灵感应产物的体现。在绝大部分诗作中,诗人通过对其本人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整体把握,通过对诗歌意象、形式、韵律的独到描绘和精心构建,把浸润着诗人理想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营造出无与伦比的优美意境,创下了新诗抒情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对面落笔”的艺术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手法,在创作中被广泛地采用。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对面落笔”手法具体表现为以虚喻实、以彼写此、情景反衬等。“对面落笔”艺术手法可以使诗歌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相似文献   

15.
诗人在创作中,主体心理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一种独特的转换机制,即审美相似律。而这条规律恰恰就是使诗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而这客观主观化和主观客观化的互动基础或前提是客观与主观之间存有某种直观的相似性,诗人正是凭借这种直观的相似性来寻找艺术的感性形式。文章将通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外在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以明晰王维诗歌创作中外形式生成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意象乃诗歌艺术之要素,用何意象,如何用意象,直接决定诗歌的风格和成就。古典诗歌如此,新诗亦然。戴望舒诗歌之所以在现代诗坛占一席之地,与其长于运用古典诗歌意象,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理想加以超越,有很大关系。戴望舒诗歌既有对古典诗歌意象多样性、生活化方面的借鉴,更有对古典诗歌意象象征化的超越以及意象叠加美和意象色彩美的升华。关于戴望舒为何能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选择继承和精彩超越,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悒郁真淳"柔美诗风的源由,本文也将作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体诗词与绘画的和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中国古体诗词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与中国绘画追求"意趣"、"气韵生动"二者异迹而同趣;古体诗词讲究"色彩观察"、"文字质感"与绘画讲究"随类赋彩"相一致;古体诗词重立意构思与绘画重"经营位置"二者之间异类而同质。  相似文献   

18.
对时局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大胆的批判精神,使中晚唐咏史诗有很强的现实性,创作题材的极大丰富使中晚唐咏史诗获得了广阔的生命力,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使中晚唐咏史诗在灿烂的诗词星空中放出夺目的光辉,体现了文学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咏史诗由"史"向"诗"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历史的真实向艺术的真实的发展过程,到中晚唐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时代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在姜夔词中,到处可见他对虚与实这两种手法的交错运用。实的一面是姜夔词情感和意境的载体,是客观实在的场景物象和人物踪迹,是可以分析把握的实体。虚的一面是词的气韵,贯穿于词作之中,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趣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它能够被感知,却难以清晰地描摹出来。姜夔将虚与实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和处理,并使二者高度融合,形成了"清"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姜夔词中,到处可见他对虚与实这两种手法的交错运用。实的一面是姜夔词情感和意境的载体,是客观实在的场景物象和人物踪迹。是可以分析把握的实体。虚的一面是词的气韵,贯穿于词作之中,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趣及所触发的艺术联想。它能够被感知。却难以清晰地描摹出来。姜夔将虚与实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了独特的运用和处理。并使二者高度融合。形成了“清”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