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意向性理论是现当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认知科学、人工智能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论题。当代心灵哲学在构建意向性理论之时,不仅充分汲取了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两大研究传统的重要思想基础,而且进一步借鉴、吸纳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现代科学研究领域的新近成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研究视域和方法以及独特的逻辑发展主线,即物理主义的自然主义纲领。由此,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意向内容的自然化、意向解释的方法论地位等问题,就成为意向性问题在当代自然主义心灵哲学背景之下最集中和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观念论是一种意向性还原理论,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里德系统地反驳了观念论的意向性还原,他积极地描述心灵的意向性特征,并承认心灵的非意向性活动,尽管里德并没有提出一种理论来说明心灵的意向性特征,但他使意向性问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3.
自柏拉图以来,著名的“非存在之谜”一直吸引着哲学家们为之绞尽脑汁。那么,非存在存在吗?到底有没有非存在对象呢?如果有非存在对象,那么它们是什么类型的对象呢?它们能被描述吗?有可能提供有关非存在对象的统一理论吗?这样的理论的解释力又如何呢?在当代哲学研究、尤其在心灵哲学意向性等问题的研究中,非存在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对象属性策略体现了非存在问题的传统哲学解决方案的现代拓展,语言策略体现了非存在问题的语言学研究的当代趋向,可能世界策略则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更精细的逻辑论证思路。  相似文献   

4.
现代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研究始于布伦塔诺。而其最新研究成果则是语言哲学传统所建立的意向性理论。文章概括论述了语言哲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然后从指称、意义、真理、知识和科学等方面探讨了其对开拓哲学研究新局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意向性和因果性一直以来都是哲学中的重要议题,但是将两者联系起来讨论的话,通常认为意向性不能具有因果性,因果性中的解释项也不能是意向性。但是,意向实在论者仍然坚持意向性是因果有效的,并且意向性本身在本体论上不可还原。塞尔所提出的意向因果性理论是意向实在论的自然主义进路的代表,他的理论若能成功,则一方面为意向性和外部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意向性不再是先验的、高于自然的概念,另一方面因果性的概念也得到了拓展,意向性不再被因果性拒之门外。然而,他的这一理论仍然遇到了三个困境。而这三个困境的解决都有赖于一种更为精致的因果理论——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  相似文献   

6.
科学哲学在21世纪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这是当前国内外科学哲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对此,笔者认为,科学哲学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沉寂与酝酿之后,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研究纲领开始转型的迹象,即科学哲学开始从历史主义向自然主义和自然化认识论的方向演变,这种转变暗示了两种研究进路:首先,在本体论层面从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中跳离出来,转而关注外延更大的自然主义,这样就有效地回避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长期争论所导致的僵持状态;其二,在认识论上,以自然化认识论为主要的理论旨趣。通过这样的梳理,就可以清晰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科…  相似文献   

7.
突现论是一种古老的理论,伴随着心灵哲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崛起,突现论再次在哲学中复兴。与传统突现论相比,一是当代突现论的一般特征、内涵及理论形式发生了重要改变;二是当代突现论得到众多科学家们的支持和辩护。斯佩里、斯塔普等自然科学家们不仅旗帜鲜明地为突现论辩护,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出其突现论的理论学说。在当代,突现论与自然科学形成这种合作关系的原因在于,一是存在于突现主义者中的共同的反还原主义的倾向,二是存在于突现主义者中的共同的反“统一的科学”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心灵哲学的讨论中,丘奇兰德的取消唯物主义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在对民间心理学和功能主义批判的基础上,丘奇兰德提出了神经哲学作为替代当前心灵哲学讨论的新框架:它反对民间心理学来捍卫物理主义,反对计算主义来捍卫联结主义,反对功能主义来建构还原式神经哲学,并通过知觉的可塑性理论为神经哲学的合理性辩护。尤其是他强调哲学解释要与最新的科学进展相结合,这为其理论提供相当有利的支持,从而使“神经哲学”成为心灵哲学讨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派别。但是它又排斥当前流行的哲学话语,在神经科学还并未取代民间心理学的今天,丘奇兰德的主张更多的是一种预测或猜想。  相似文献   

9.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中的基础,具有表征人否定显示及追求理想的意义。在当代中国哲学角度下,重视形而上学是哲学理念下最为重要的任务,通过时代与心灵问题的紧密结合,可以充分彰显形而上学的核心理论,并为当代文化的传承及优化提供充分保证。  相似文献   

10.
意向状态由于能与非存在事物发生关系因而是宇宙中最奇特的一种关系属性,同时也成了爱生惊诧的哲人智者的探索课题。20世纪以降,各种理论竞相争妍,最终形成了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两大传统。前者从自然主义出发,试图揭示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说明它的基本特点和成立条件,建立关于意向性、意义、表征和内容的统一理论。后者站在自然主义的对立面,把意向性作为意识的基本属性和结构,着力探讨意识和意向性所以具有超越性的根源和条件。两种走向也有一致之处。这种一致最终导致了将它们统一起来的种种尝试。  相似文献   

11.
作为生物学模式与以物理主义为代表的传统科学解释模式的不同,目的论的解释占据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生物学中的目的论问题历来争议很多,同时研究的途径也很多。对于这些目前的主流观点以及研究途径,认真的分析评论很有必要。文章将从意向性、功能解释以及目的论观点下的适应论等方面对生物学中的目的论问题展开分析,期望能够对各种争议的源头从解释文本的角度加以考察,并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出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After discuss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rtifacts and natural entitie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rtifacts and technology, the condi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account of moral agency are identified. While computer system behavior meets four of the five conditions, it does not and cannot meet a key condition. Computer systems do not have mental states, and even if they could be construed as having mental states, they do not have intendings to act, which arise from an agent’s freedom. On the other hand, computer systems have intentionality, and because of this, they should not be dismissed from the realm of morality in the same way that natural objects are dismissed. Natural objects behave from necessity; computer systems and other artifacts behave from necessity after they are created and deployed, but, unlike natural objects, they are intentionally created and deployed. Failure to recognize the intentionality of computer systems and their connection to human intentionality and action hides the moral character of computer systems. Computer systems are components in human moral action. When humans act with artifacts, their actions are constituted by the intentionality and efficacy of the artifact which, in turn, has been constituted by the intentionality and efficacy of the artifact designer. All three components – artifact designer, artifact, and artifact user – are at work when there is an action and all three should be the focus of moral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3.
崔兰 《科教文汇》2012,(10):75-76
翻译是"技术"、"艺术",还是"科学"?这个问题至今难有定论。但无论如何,"翻译学"这个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译界学者所接受,并且大多早已积极投身于"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当中。而中国目前的译学建设不得不说受到了西方译论发展的影响。本文对西方译论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所引起的问题,即国内译界不少学者所提倡的"中国译学"的建构问题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浅谈习语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科教文汇》2011,(13):130-131
习语的翻译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亦是重点。本文从习语的定义、特点,以及其来源出发,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对习语翻译策略的研究,对国内翻译作了历史性回顾,分析其现状,并应用多个翻译实例探讨了异化法与归化法这两种主要翻译策略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Spary E  White P 《Endeavour》2004,28(2):75-80
In many ways, Tahiti was central to European colonialism, for it was there that European visitors forged a model of primitive nature that served as a comparison to, and sometimes critique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Tahiti was also the place from which a unique plant, the breadfruit, was brought to European colonies and to England and France during the late 18th century, at the behest of naturalists. With the breadfruit travelled contrasting perceptions of the Tahitian way of life. The autocritique of European lifestyles and the naturalization of the breadfruit are closely intertwined. The breadfruit indeed became a radical food of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相似文献   

16.
意向性一直是西方哲学的固有领地,国内现有关注多集中在评介之上。文章试图直接切入有关问题的前沿研究,阐述一种解答的策略,认为,意向性研究的第一步不应是直接提出新的理论,而应是祛魅,是意向习语的语言发生学研究。在揭示意向性的本体论地位,科学再现意向性的地形学、结构论和运动学的过程中,应着力抛弃拟人论和隐喻式模型,既通过本体论的“元问题”的研究澄清意向性的存在特点,又根据脑科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科学成果具体说明它的物质基础与发生过程及机制。  相似文献   

17.
马静静 《科教文汇》2011,(29):106-107
许多中职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这已经成为中职基础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大困扰。导致这种困扰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英语学习本身的特点,人们首先考虑到的是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言天赋,而学生本身的观念和使用的学习策略这两个因素往往被忽视。本文主要从学习策略的三个方面来阐述学生如何培养自身元认知策略意识,如能正确运用,学生就能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加快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的步伐,最终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