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文本是什么”与“文本意味着什么”。“文本是什么”与“文本意味着什么”是两个问题.它们所期待的答案在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它们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2.
一解释学亦被译作“释义学”或“诠释学”,它的核心问题是解读者对被解释文本的解读和理解问题,因而,理解便成为解释学的核心话语。在解释学里,以对待被解释文本的不同观念和看法又可以将其分为新旧两种,分别称为旧解释学和新解释学。旧解释学要求解释者在面对文本时要抛弃自己  相似文献   

3.
新解释学及其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解释学虽然象旧解释学一样仍然以研究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目标,但它几乎在“解释学并不是一种获得真理的方法”这个观念的支配下改变了每一个解释学命题的传统意义。新解释学为“成见”和“循环”正名,并把它们归结为理解活动的本质,由此获得了一种历史意识。由于确信人是通过语言拥有世界的,语言问题就成为新解释学的灵魂。这些见解导致新解释学否定了西方传统的理性观,表现在它不再承认理解的确定性和解释的客观性。由此,新解释学被认为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性。从本质上看,新解释学意味着一种丧失了客观性的世界观,这就表明新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冲突是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与叙事学作为20世纪证明人类存在的两大方式倍受学界关注.解释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为解释学循环,作为解释学集大成者的伽达默尔则更多地是强调在解释循环框架下的文本意义的多样性.文本以其"效果历史"原则、自身的语言特征以及与文学的媾和而使其在解释学循环中显得多样而丰富.  相似文献   

5.
理解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 ,与传统解释学认为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复原不同 ,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意味着意义的生成 ,理解不是也不可能复归文本的原意 ,而是通过读者的理解实现作者与读者的视界融合 ,生成新的意义。理解所生成的是可能性的意义 ,“它总是指向将来的‘能在’ ,理解因而体现了精神发展的意向性 ,并且通过经验的扩大和理解视野的变化精神永远建构着自身。”理解也因而对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 ,对于实现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 ,对于个体人生经验的增长和扩大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 ,作为以塑造人格、发展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的特…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说,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学说。现代解释学从人的语言、理解、历史、意义出发,其所主张的本体论的理解观,在不断加深我们对“理解”的认知的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看世界”的视域。对于我们理解教育问题,给予了很多启示。在现代解释学看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理解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怎么想,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存在,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解释学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作为理解对象,既表现为符号系统,也表现为意义,理解的实质则是把握文本的意义。理解是意…  相似文献   

7.
雷春华 《考试周刊》2014,(76):157-158
<正>一、解释学概述解释学又称为"诠释学",解释人们如何理解,揭示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中的"认识"问题,是对意义理解与解释的哲学研究。多数文献把解释学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三次转向的解释学理论:第一次转向是"圣典式"的理论方向。这种解释学流派以19世纪哲学大师施莱尔马赫等人为代表,是方法论导向的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解释学的目的是寻求文本及作者原本意义,即初始意义。他认为,文本和意义之间必须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8.
哲学释义学(又称哲学解释学)是一种探索人与文本之间意义关联,关切人存在意义的哲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特殊课程文本,它强调对于人和自然、社会、他人及自我关系的理解,是对师生生命意义的探求。二者都是通过对文本意义的重构实现自身生命意义的彰显。哲学释义学的经典概念和命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语文教学,同样的课文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我认为这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扣住该文的本质去教学。文章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是它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这个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不以任何人的情感意志为转移,因为文本一旦产生。它就具有相对客观性、独立性,即便有两种可能性:思想等于文本和思想大于文本。教学时如果扣不住文章的本质,就把“这”上成了“那”,其错误自不待言。请看: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解释学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开创性的新课题。它主要以哲学解释学理论为基点,打破过去的概念化阐释模式,建构全新的语文教学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这种解释学理论方法,把文本、读者作为丈学存在的本体层次,使之成为文学本体构成的重要部分,它显然不允许只专注于作家、作品的单一性阐释,而更加注重读者的解读活动。现代语言哲学家认为,本体即语言,语言即存在,谈“本体”就不可能不谈“语言”。本体和语言的这种交织同构关系决定了语言的人文视界与本体论阐释,包括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的构成、语文本体世界的哲学透视;语文的文化性存在特质及其本体的文化阐释探讨,包括语文的文化性构成探究、“文化语文”论与“诗性语文”的分析等。  相似文献   

11.
解释学(hermeneutics,国内也译作阐释学、诠释学、释义学等)是当代西方颇具影响与活力的一种思想理论。导致解释学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是西方历史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科学主义与理性主义泛滥以及由此给人类社会、人类精神和人类文化,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所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事实上,这也将是二十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作为方法论的解释学而言,其核心就是寻求回答对于一给定文本(或“本文”,这里专指语言文本)的有效解释何以可能的问题,用利科尔的话讲,“解释学就是关于与本文相关连的理解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释学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旨趣在解释学的发展进程中发生了悄悄的转向,形成了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分立。就其本性而言,作为解释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而作为哲学解释学之研究对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具体科学,哲学解释学属于哲学。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但两者的区别是基本的,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相似文献   

13.
探讨文学概念,回答什么是文学,这是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各种各样的说法很多,受篇幅限制,此处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西方文论中有一个新动向,就是认为“文学”不是本体意义上的词而是功能意义上的词,例如确定某一文本(text)是文学还是非文学,重要的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做什么”,即它在发挥何种功能.这显然与传统观念大异其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的理论代表沃尔夫冈·伊瑟尔沿着这个思路深入探讨,进一步指出,所谓文本在“做什么”,不能仅仅理解为文本对读者施加影响,还包含读者的“响应”在内.所以谈论文学概念,应该兼顾文本功能和读者响应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的贡献在于把读者及其阅读行为纳入了文学概念的研究范围,突出强调了“读”的作用,这就把对文学概念的思考从静态转为动态,从孤立考察变为辩证把握,从而形成了一个探讨文学概念的新角度,这对我们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4.
不经意间,我已经过了13岁。曾经平静的心情带着一种惊喜,五彩斑斓的怪念头一夜之间闯入了大脑里。大脑仿佛是一个纯白的调色盘,无条件地让它们任意地调制着色彩。我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因为它实在是太乱了……红色火红是热情幸福的象征,虽然在西方并不受欢迎。我很欣赏这么一句话:“人活着是因为快乐,快乐因为我能够写着那些属于我自己的文章。”从小到大,我的作文水平并不高,在小学里只得过几个没有价值的奖,也没有多少人称赞过我的文章,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我对文学的热情。写作对博尔赫斯的意义是“幸福”以及“幸运”。而我,一个微不…  相似文献   

15.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16.
对话:语文阅读教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淑丽 《现代语文》2005,(2):113-114
西方解释学认为,文本作为话语作品,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读者作为建构作品意义的主体,与作者主体是平等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文本、读者、作者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者在沟通与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语文阅读教学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理解可以把这两种视界融合起来。理解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融合。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的视界不断与被理解…  相似文献   

18.
教学文本是一种内含价值的符号系统,教学阐释、理解主体基于自身的经验接受文本意义或生成意义。这决定了教学中的文本阐释始终处于两难,这种两难就是解释学发展史上所谓的理解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理解的趋同性与创造性以及:意义的确定性与多元性的“解释学冲突”。在化解这种冲突,解答新课程教学出现所谓的“预设”与“生成”的困惑等方面,儒家经典的文本阐释智慧能给人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sensus communis”是伽达默尔所看重的西方人文主义的四个基本概念之一,它包含“共通感”和“常识”两个方面的含义,这个概念和另外三个概念“教化”、“判断力”和“趣味”关系密切,是其中的中介和桥梁,它们一起构成了精神科学的真理及其解释学的基础。伽达默尔对这个词的理解既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又纳入一种新的眼光,使之具有了更加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和解释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所采用的权益法,笔者认为它不是完全权益法,而是不完全权益法。在这里首先必须弄清:(一)什么是完全权益法,什么是不完全权益法;(二)“合并价差”的涵义;(三)采用以上两种权益法核算能否产生差额等3个问题,就能得出结论。1、根据权益法的理论,能全面进行权益法核算,则称为完全权益法。权益法(即完全权益法)的理论要求:①投资企业是初认购股票或投出资金时,应按实际成本入帐。②以后当作被投资企业股份中所占的比例,作为收益或损失来调整“长期投资”帐户。③被投资企业发放股利时,作为“长期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