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中有一句话:"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对这句话的理解,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分歧.不仪教者如此,教材编者和教参编者亦如此.如:教材注"负势竞上"(P169):"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译为:"(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教帅教学用书>选录的专家丁长河的欣赏文章则说:"‘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与朱元思书》中的“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竞、争”不能作“竞争”“争夺”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吴均的名篇《与朱元思书》中有如下一节精美的文字: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其中“负势竞上”一句,是“高山”“负势”还是“寒树”“负势”?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译为“两岸的高山都依仗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中学语文课本也将此句译为“(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两种译文都将“负势”的主体断为高山。山“负”山“势”,在逻辑上、在情理上显然是不通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  相似文献   

4.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高中语文教材注释者认为,作者在“负势竞上”前省略了主语“高山”,因而把这句话译为:“(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样,下旬“互相轩邈”的意思也  相似文献   

5.
吴均<与朱元思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其中"负势竞上"几句的主语究竟是"高山"还是"寒树"?两种看法至今仍然同在①,孰是孰非,简直成了文本解读的一大疑难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并不是不可解决的.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对"负势竞上"几句早有精当的分析,他实际上已为我们释疑解难,既然如此,我们乐于借花献佛,现将他的原文择录于后,以供读者诸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中有这样一句“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文下注解“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如此一来,“千百成峰”的也只能是这些“借势”的“山峦”了。而整句的翻译,《教师教学用书》上是“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我认为,这个注解值得商榷。“高山”是后边所有句子的主语吗?我认为不是的。如果后边几句是承前省掉了高…  相似文献   

7.
语文片羽     
《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2013,(1):10+22+40+47+69+71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文注释中,把“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解释为“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作动词用”。正是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文注释中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这种解释,  相似文献   

9.
五泄水赋     
许昂 《中文自修》2006,(10):27-27
前些日子,心里颇不宁静,于是便往山水中逃了一回。 脚下是颠簸的甲板,甲板下便是起伏的人工湖水。对一般人来说,四周风光当属不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水外围着山,山中盛着水。然对我而言:山不及武夷之峻秀,水不及千岛湖的渺阔罢了。  相似文献   

10.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呜,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相似文献   

11.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课本对这两句分别注释为“(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准确的,这两句描写的是高山上的  相似文献   

12.
争高的山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相似文献   

13.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  相似文献   

14.
与朱元思书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戍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夭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惠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相似文献   

15.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手法 ,它借助于特定的事物或抒发一定的感情 ,或说明某种道理。古人在文学作品中 ,常借题发挥 ,托物言志 ,使人由此及彼 ,引起遐想 ,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收到形象、含蓄的艺术效果。一、借助形态 ,直接寄托情怀古人在散文中把自我的情怀直接寄托于事物的形态 ,或抒发褒扬之情 ,或排遣忧郁之感。以山水抒写豁达开阔的胸襟。如《与朱元思书》 :“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作者借助富春…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电脑》2005,(2):38-39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  相似文献   

17.
一、基础知识。(17分) 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11(2分)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水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骄句的一项是 【】(2分)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邀。 3.默写古诗词。(9分) (l)《过零丁洋》 (2)《山坡羊·撞关怀古》 (3)《赤壁》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独坐教事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l)全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 境?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1…  相似文献   

18.
原文阅读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赏析案例1500年前,一位博学多才、精通史学却因私撰《齐春秋》而得罪梁武帝,遭受焚书免官惩罚的文人,在一次游历浙西富春江秀丽多姿的山水之后,挥笔给朋友修…  相似文献   

19.
与朱元思书(略)点睛与精练1.选出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样颜色)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借山势)C.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形成韵律)D.经·纶·世务者,窥容忘反(筹划)2.按要求填空。作者概括在百里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句子是_______  相似文献   

20.
与朱元思书(略)点睛与精练1.选出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样颜色)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借山势)C.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形成韵律)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筹划)2.按要求填空。作者概括在百里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句子是_____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