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国文 《教师》2011,(14):41-41
教材说明: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翟娓 《语文知识》2016,(21):86-87
2012年,新语文教学代表人——北京的韩军老师在"全国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上了一节《背影》的研讨课。之后,围绕韩军《背影》教学的视频、实录、解说等资源,国内语文界先后开展了多轮大讨论。其中以四川师大李华平为代表的多位教授发表了一些批评文章。其实,当年韩军的《背影》教学实是教学实验,是非典型的教学课例。  相似文献   

3.
汤效荣 《宁夏教育》2014,(12):53-54
朱自清的《背影》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回忆性纪实散文,具有很多美点,比如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匠心独具的选材、灵巧回环的结构、质朴含蓄的语言、冷暖和谐的色调等。但《背影》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今天相比已发生了近百年的变化,教师如何引导才能使新时代的孩子为那个泪光中的"背影"而感动,才能使课堂学习更有效?尝试让家长参与到孩子学习此文的过程中,同交流、共感悟,可以带动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体悟,从而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笔者在教学中围绕数字"二四四"进行课文赏析,以"情"为切入口,使文中"异常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贯串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5.
顾增清 《考试周刊》2011,(93):42-42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我,从读书到教书已经读了无数遍,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感动,一个个新的收获。我总在想:自己是为作者感动?还是为"父亲"感动?还是为更多的我所接触过的学生的父母感动?所以,每次教学《背影》时,我都不敢有一丝的疏忽,怕有愧于熟悉的"父母们"。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中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于"语言文字运用",简称之为"语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文本搭台,引导学生唱好"语用"的戏。下面,笔者结合《背影》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回归语用本位,如何有效地打造"语用型"的课堂。一、字词教学——回归扎实有效初中语文是基础课,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字词教学回归扎实有用呢?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背影》不仅在汉授语文教科书中被选为重点课文,同时在蒙古族语文及汉语文教学中也被选入为重点课文。本文以学习《背影》这篇课文的汉授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与蒙授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具体对两种教学的本课教学目标、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的同时,对汉授初中生和蒙授高中生学习《背影》的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提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不仅要传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也应注重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散文家。在其散文作品中,《背影》、《春》、《荷塘月色》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绿》被节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并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影响重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对朱自清散文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朱自清的散文,让我们的学生更有收益。下面结合《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文章,就"情真意浓、精美缜密、清秀纯朴"三个角度,对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色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的《背影》不仅在汉授语文教科书中被选为重点课文,同时在蒙古族语文及汉语文教学中也被选入为重点课文。本文以学习《背影》这篇课文的汉授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与蒙授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具体对两种教学的本课教学目标、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的同时,对汉授初中生和蒙授高中生学习《背影》的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提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不仅要传承中华优良文化传统,也应注重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其最大的特色是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父亲的背影来构建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浓浓的父子深情,是散文中的精品。学习这篇文章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了中职学生特点、中职语文教学特征和"探究学习"法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探究学习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使用的优势,探析了其在教学中应用的实施步骤。文章结合《生命的五种恩赐》、《宇宙的边疆》、《胡同文化》与《浪漫的灵魂》四篇中职语文课文教学的具体实践,分析了"探究学习"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强调了教学中应注意的"通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思想品德的教学实效性,教师要有"以情引趣"的艺术方法,用自己积极的教学情感,精湛的教学技艺去诱发、强化、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一、激趣导入教学,诱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动力之一。《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相似文献   

13.
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学实录《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对《背影》作了据说是“到现在为止”“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读”。笔者读罢,实难苟同,现不揣浅陋,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课程.教材.教法》2016,(5):101-109
《背影》在民国时已选入语文教科书,是"父子之爱"教化和"语体文"学习的范本,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能实现"思想教育的任务"而被逐离教科书,改革开放后再度成为课文,并实现了主题的回归。《背影》的教学史对语文教育有着深刻启示:应以教育家的立场"选文"和"教文";正确处理"文学作品"和"课文"的关系,关注课文的教学价值;辩证对待"经典课文"的去留,客观认识各时期的语文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5.
《背影》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朱自清在该文中书写了浓浓的父爱。文章平白、质朴,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刺激的情节,只有浓到化不开的亲情,触人心弦,使人不禁潸然涕下。本文中笔者针对《背影》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从如何教入手,对《背影》的教学启示进行了挖掘,并谈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感悟。  相似文献   

16.
潘国胜 《教学月刊》2008,(12):63-64
董水龙老师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期上的教学实录《追寻远去的父爱——我教(背影)及思考》,对《背影》作了“最有深度和智慧的解读”。笔者读罢,实难苟同,现不揣浅陋,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吴瑞英 《考试周刊》2011,(27):88-8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因此,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体验,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励和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样才可以将有效体验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材分析《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描述了一种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本文的刻画角度与一般的作品有所差别,注重描绘的是背影,利用背影这一细节将父爱描述得淋漓尽致,构思非常精巧。二、设计理念文章的核心是围绕"背影"叙述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四次背影,从背影中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教学采用的是互动的形式,首先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接着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渲染课堂氛围,设计探究性的学习目标,最后  相似文献   

19.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写的一篇记实散文。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以浓厚的亲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教学中如果用数字来分析课文,不仅能使学生较快地把握课文内容,而且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背影》的内容可概括为“一条红线,二个人物,三幅背影,四次流泪,五处心理描写,六句话。”具体含义如下:  相似文献   

20.
教材说明: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主要围绕特定环境中背影的描写,来表现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教学适合采用自主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实施探究性学习,掌握自主式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