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网络技术鼓励公民"成为媒体",公民记者、媒体激进分子通过他们的媒体报道建构了与主流媒体不一样的社会运动现实,他们从主流媒体手中夺回了部分建构现实的权力。  相似文献   

2.
传统主流媒体要积极应对网络“议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林岚 《军事记者》2011,(10):18-19
网络的议程设置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且早就与传统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相互交集、相互影响。有调查显示,2011年上半年,"公共议程"开始占据网络议程设置的突出地位,并以强势之态向传统主流媒体渗透。这也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新媒介",向传统媒介发起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3.
王凯文 《新闻世界》2014,(11):56-58
网络围观现象主要发生在以网络为平台的虚拟社会中,微博作为新事物产生后,网络围观的含义也更为丰富,它弱化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激发了受众主动参与和创造力。网络围观现象是必需得到重视的舆论力量,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也代表了整个社会舆论的动态热点和发展动向,但它同时也会带来网络暴力。  相似文献   

4.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细心的读者会看出,近来越来越多报纸的文章短下来了、活起来了、变好看了。这是广大采编人员真心实意改进文风、落实"三贴近",努力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朱霞 《视听界》2010,(6):110-111
一、用个性化的思维贴近大众 当今社会的舆论环境越来越宽松,民意参与舆情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随着媒体多元化带来的舆论界"群雄争锋",各家媒体都试图去挖掘和引导舆论力量,其正面的积极意义不可否认。在此起彼伏的媒体"群舌论剑"声中,人们更需要听到来自主流媒体的声音,期望他们心中的媒体代言人敢于"亮剑"。广播新闻评论如何做到动人心弦?评论播音如何处理好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度?摆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19):36-42
理解不同类型个体在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参与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网络公共事件的特点与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了大学生群体中人格特质对媒体信任和网络公共事件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群体对网络公共事件的参与行为可二分为围观式参与和互动式参与。2.高外倾性群体在网络公共事件的互动式参与中居于主导地位。3.高宜人性和神经质群体更倾向于围观事件。4.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特质影响个体的媒体信任度,而媒体信任度与网络公共事件的互动式参与呈正相关。5.性别和学科背景对大学生网络公共事件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络时代,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在传播方式上,网络热点事件最初引起大量网民围观并再次传播,进而形成网络舆论环境,在群体压力下吸引着更多的网民参与。本文分析热点事件出现的原因,审视网络热点事件并提出应对建议,形成对热点事件的理性判断。  相似文献   

8.
杨庆春 《军事记者》2014,(12):24-25
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互联网生成舆论、创造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并日益成为青年官兵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作为党在军队的"喉舌",军队媒体必须抢占、善占、稳占网络阵地,进一步巩固壮大网络主流思想舆论,激发广大官兵献身强军实践的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0.
国家、省、市各级党报、电台、电视台是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开展的各类活动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成效、媒体的形象。因此,"提升主流媒体活动的文化品位"应当引起主流媒体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力量。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离不开文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同样离不开文化。所以,  相似文献   

11.
手机,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关于这一"24小时不离身、坐在马桶上都可以看新闻"的媒体的争论一直不休:最初说"内容为王",接着有人说"技术为王",后来又有人说"渠道为王"、"资源为王"。笔者思考的结果是:手机媒体要想获得像传统媒体那样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化改革,新闻媒体逐渐将新闻事件当作一种"商品"来生产,就此引发了学者对新闻公共性的再思考,媒体的社会责任进而成为讨论的热点。"媒介事件"这一概念的提出,指明了新闻是一种"建构的真实",也为探讨媒体社会责任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对影视红人陈晓旭去世的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事件",从中可以窥见当下重提媒体社会责任的必...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我国舆论环境的不断改变,电视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需要充分发掘自身优势,以全新的思维和理念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化"危"为"机",重新树立电视新闻媒体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4.
孙燕 《传媒观察》2012,(6):16-18
围观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集群行为,虚拟社区的"围观"意指网民对媒介事件的共同关注行为。在"占领奥巴马"事件中,网民构成了"围观"与"自我围观"的网络(双重)景象,反映出网民在娱乐、反叛之外试图从民族文化中寻求群体和民族归属的心理以及国内网络政治参与机遇的缺失。应对该媒体事件持以宽容态度并对媒介事件背后映射的网络文化和网络政治秩序给予反思。  相似文献   

15.
艾丹  李琼 《新闻前哨》2012,(9):96-97
"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互联网民意表达,积极推行网络问政",是湖北省十次党代会报告中引人关注的内容。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借助网络知民情民意是一种趋势,利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搭建"民心桥梁",构筑"民心堤坝",是责任政府的必然选择。随着微博客等"自媒体"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公共舆论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崔瀚文 《新闻世界》2014,(8):429-430
"网友曝"是全媒体时代的产物,它诞生于互联网,而后出现在各种主流媒体上,因此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面对"网友曝",传统媒体应该摆正心态,使"网友曝"与"本报讯"发挥彼此优势,相互补充,形成融合传播、共存共荣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王黎明 《新闻窗》2010,(6):65-66
广播电视的主持人是电台、电视台面对公众的"门面",所以主持人素质的高低已经是关乎媒体形象的大事了。而时下各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大多是"以新闻为骨架,专题、文艺等为肌肤”的办台模式,因此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也就更加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8.
傅雪峰 《新闻实践》2010,(12):74-75
面对庞大的受众群体与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众多地市级媒体开始树起财经"大旗",在证券市场中精耕细作,部分媒体因此也声名鹊起。不过,相比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快捷、海量资讯,省级媒体巨资投入与"腕级分析",地市报证券版的生存面临不进则退的困境,发展中的矛盾日趋突出。  相似文献   

19.
声音     
《视听界》2010,(6):1-1
对当今所谓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感到羞愧。我们应该反思网络这个技术工具为什么变成了主流媒体?是谁把主流媒体地位拱手相让?完全归咎于技术进步是懦弱的说辞。——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华立认为,做最有"力量"的新闻,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技术风暴的应有态度。  相似文献   

20.
王莉超 《新闻世界》2014,(10):108-110
网络围观极大地推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过程,是丰富治理主体,创新治理理念,推进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友好互助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但是非理性的网络围观随时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给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用理性透视热点,守望社会公平正义,可以从政府角度、媒介角度和社会大众角度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发挥网络围观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效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