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阳  李延龄 《科技风》2014,(24):204-204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多。就业问题在我国成为了一个难题,想回避都回避不了。如果就业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有效地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把我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变为资源优势。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都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只有提高了农村整体的劳动力的素质、技能。才能让广大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中去,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在我国目前存在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大多没有进行职业教育。致使农民工就业偏低、就业收入偏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培训,才能让广大农民尽快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利用我国1997~2008年各省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农业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研究认为:提高种植业的机械作业水平、农业劳均产值、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以及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对提高农业能源效率有积极的作用;而单纯地增加农机总动力、农民家庭收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却对提高农业能源效率有消极的作用。研究表明,尽快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转型向质量提升转变才能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焰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12):76-77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科普期刊面临读者群减少的影响,同时,城镇化也带来了农业和农村的新变化,国家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农业土地面积减少、土地的相对集中经营、新型农业经济组织的产生和返乡务农,都增加了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新形势下金融危机发生后"二元经济"表现出的新特点出发,分析了现有农村经济向城镇经济转变的可能性,在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逐渐饱和的情况下,提出了符合国家发展内需新经济道路的,以人性化、集约化、城镇化、工商业化为主的农村劳动力的本地转移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王阳 《内江科技》2007,28(2):82-82,85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村经济并不发达,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成为解决农民问题乃至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旨在提出一些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加快转移、促进农民充分就业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孙黄初 《今日科苑》2006,(10):73-74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资源大省,城镇化发展相对落后,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黑龙江城乡经济发展应该选择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资源性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7.
闫红梅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14):193-194
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根本举措,对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实现农业转型,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及全面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和社会政治生活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应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特点和农村、农民全面发展要求的农民职业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根本举措,对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实现农业转型,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发展,以及全面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和社会政治生活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应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特点和农村、农民全面发展要求的农民职业教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已建立的最小劳均耕地面积、耕地劳动力承载力、耕地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耕地劳动力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及模型[2],对鲁西北地区未来50年不同情景下的耕地劳动力承载力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多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何种方案,鲁西北地区最小劳均耕地面积均呈增大趋势,而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只在理想方案下呈逐渐降低态势,在不理想方案和适中方案下均呈升高趋势,且以不理想方案下提高的幅度较大;由2010年到2050年,耕地劳动力承载能力将逐渐降低,劳动力超载程度逐步加剧,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将十分严重.因此,要保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寻求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途径,确保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实现耕地数量与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动态平衡,从而消除压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都市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趋势,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载体。加强学科建设,是农业院校服务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农业院校通过采取"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平台建设、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以及完善学科建设制度"等策略,构建符合都市农业发展的学科体系,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并在服务中发展、壮大自己。  相似文献   

11.
苏中义 《今日科苑》2007,(12):11-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劳动力基数大,且供给不断增加,到2006年我国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已达到60012万人。而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过度;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减少;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程度的降低;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不断减少,致使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不可回避的一道难题。只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将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模式也将由传统的分散化、随意化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新时期的农田水利规划需要配合这种发展趋势,向着节水、高效、科学的方向发展。以浦东新区为例,探讨城镇化趋势下经济作物及粮食作物的农田水利规划方法及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无疑对农村贫困产生了重大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非农收入增加、农业资源重组和资金技术回流推动了农村贫困减少,而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则使农业发展乏力且阻碍了农村贫困减少进程。理论分析及其验算表明,1992至2008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有利于农村贫困减少的。而基于ADL模型的统计检验更是得出明确的结论:1994至2008年农村劳动力流动所降低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占总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的30.17%。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分别从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农业劳动力非农化与农村城镇化进程之间滞后的问题入手,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外部因素和自身因素,分析了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期为制定合理性转移的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转移对朱鹮保护区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段伟  温亚利  王昌海 《资源科学》2013,35(6):1310-1317
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能动的生产要素会影响家庭化肥、农药的投入和薪柴的利用,进而间接影响当地环境安全.本研究运用2006年和2011年朱鹮保护区周边8村的215份有效农户调查数据,分别建立劳动力转移对化肥、农药使用量和薪柴采集量影响的Tobit模型,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随着家庭外出劳动力个数的增加,单位面积农田化肥使用量减少28.5%,农药使用量减少26.7%,薪柴使用量减少7.3%.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农村生产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还将不断调整,劳动力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家庭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减缓.  相似文献   

16.
周军 《华夏星火》2005,(3):22-23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13亿人口,其中农民就有9.3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50%左右,而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不到15%。这表明,占劳动力1/2的农业只创造了1/7的产值,而不是1/7的经济量,却要养活占总人口超过70%的农村人口。由此可见,要想使农民富裕,必须减少农民。大幅度减少农民数量,加快城市化建设,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捷径。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耕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中国目前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论文从农业耕地资源所能承栽的劳动力数量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利用最小劳均耕地面积、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耕地资源劳动力承栽力指数等概念对江苏省2005年实际需要的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量、耕地的规模压力指数、农林牧渔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8.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制约着农业持续发展、威胁着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农村稳定.加剧"三农"矛盾的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是人口压力过大、滥垦、滥牧、粗放式农业生产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统筹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农村科技工作坚持以加快农村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目标,以创建衢州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和省级星火示范县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衢州农村科技信息网建设,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提高劳动力素质,促使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