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教材分析1.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的联系“水分代谢”是第二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的第一小节内容。本小节内容是在初中“植物吸水原理”的基础上及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第一章“细胞”,掌握了细胞膜、液泡膜具选择透过性特性的知识后,重点讲述植物渗透吸水这一生理过程。学生在学完第一章“细胞”后,转入难度加大的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学习。因此,指导学生学习好这一节,对学生增强信心和兴趣,学好后面的生物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1.2教学内容本小节主要叙述了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共分2课时完成。本…  相似文献   

2.
1教材分析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选自义务教育九年制教科书《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在学习了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后,进入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学习的第二节内容。在前面刚刚学过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学生了解了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光合作用所做的实验原理及其实验推断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新陈代谢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之一,高中生物教材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以绿色植物和动物为代表介绍了生物新陈代谢中的生理生化过程。这一章的第一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从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光合作用和  相似文献   

4.
1教材分析 "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无机盐"第二课时"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中的实验.本课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过程",其中"细胞吸水的原理"是重点,也是难点."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的实验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  相似文献   

5.
"渗透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内容,也是该节的重点和难点。渗透吸水是细胞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材"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6.
“种子植物”一课是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中的第二节。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细胞呼吸”一节,是在学习了植物的水分、矿质代谢,光合作用,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之后,关于新陈代谢异化作用的内容。细胞呼吸是细胞结构的生物个体异化作用的重要生命活动,也是本章甚至全教材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是新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植物根毛是怎样吸收水分的,教材中安排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过程如下:将两块大小和质量都相同的条状萝卜分别放入20%Na Cl水溶液和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比较两个萝卜条的质量和形状,通过质量的变化和形状软硬的变化来帮助学生认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然而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相似文献   

9.
1教材分析 经历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章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学习后,学生对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已全面理解,但对水分是如何进入植物体以及在植物体内的利用情况却模糊不清,本节以高等植物为例,让学生明确植物吸收、利用和散失水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案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的教材内容是《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在这部分教材内容中,教学的重点是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为了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印象,我自行设置了一道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教参中告诉我们,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性依次递减,但是在实际中我们如何能证明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这三种亲水性物质亲水能力的大小呢?”  相似文献   

11.
1 教材分析 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它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的.本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本节改变了以往教材的呈现方式,没有把水分放在代谢一章里,也没有先讲植物的渗透作用,而是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水分的跨膜运输含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2.
1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中,“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清楚“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之后进行的。这样安排满足了学生“追根”的愿望,符合认知规律,利于学生对“水分如何从外界进入植物体各部”的学习。教材从“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及“水  相似文献   

13.
在对高中《生物》教材“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材上只有观察渗透作用传统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对“水分的渗透作用”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有感性认识,拟引导学生再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取两块体积大小一样的萝卜块,分别放在装有等量的清水和30%蔗糖溶液的两个烧杯中;第二个实验是教材上的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第一个探究实验的设计是自行增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这节课学生一定很感兴趣。因为要做实验,这节课安排在实验室上。学生看到那么多的实验器材非常兴奋。  相似文献   

14.
1、教材分析《蕨类植物》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第二课时,该节内容涉及的三大类群的植物,虽“低等”,但其在生物圈的作用不可或缺。在第一课时里学生已经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探究学习了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尤其对它们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已有了相当的认识,这就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基础。蕨类植物是这三个类群的“老大哥”,学习它对整节的教学有带动和统领的作用,并且让学生对整个植物类群将有一个总的认  相似文献   

15.
<正> 1 教学资源分析1.1 教材体系“花的结构”是苏教版第二册第八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生殖”的第一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花的结构是学习果实发育的基础。1.2 教材内容本节文字不多,知识量也较少。这  相似文献   

16.
1.1 教材体系 “花的结构”是苏教版第二册第八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生殖”的第一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花的结构是学习果实发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1设计思想“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而且生活经验也告诉他们植  相似文献   

18.
在植物生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植物细胞对水分的渗透吸收”是植物水分代谢一章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知识抽象、复杂,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作者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变机械听讲为在老师引导下深入思考,让学生在积极思考解答问题思路与方法的同时,学到有关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将“植物细胞对水分的渗透吸收”一节的教学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是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渗透吸水”既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又是本节教材的难点。如果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是很困难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改进渗透作用原理演示实验,增加学生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生物课本“绿色植物水分代谢”这一节中,讲到渗透作用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而本节内容讲的是绿色植物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从外界吸收水分,当水分进入细胞对,人必须通过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原生质层由于细胞膜和波泡膜是选择透过性股.因此可以看作一层选择进过性脑这里,学生往往造成概念错误,把选择透过性膜当作半透膜。事实上,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渗透作用原先是一种物理和化学现象.中国中学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