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亚运意识汇集了中国人巨大的民族情感和强烈的爱国热忱,是全国人民为成功地举办第11届亚运会而形成的一种共识。奥运战略既是一种战略理论,又是一项战略决策。强化人们的体育意识,争取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是实现奥运战略的基础。在本世纪末使我国成为体育强国,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具有“只争朝夕”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堪称我国体育史上杰作的北京亚运盛会,以恢宏的气势、绚丽的色彩、丰硕的成果和深沉的感召力载入史册。它所激起的波涛将长期在人们心中涌动,它所树起的丰碑将永远为人们传颂。仅就竞赛而言,中国体育健儿肩负重托,奋力拼搏,以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累累硕果,向亿万海内外炎黄子孙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那一次次冉冉升起的国旗,那一次次铿锵奏响的国歌,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和坚定了民族自信心。可以肯定地说,北京亚运会获得了超体育的巨大效应,这个效应就是已被亿万人们所公认的“亚运精神”。京华62名体育健儿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正式成员,在自己的家门口展雄姿,勇搏击,30人次问津金牌,使金牌复盖面达12个项目之多,是京华健儿参加  相似文献   

3.
目前,距亚运会的召开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为了配合这次大规模的体育盛会,本刊新辟“亚运回顾”专栏,目的是为了普及亚运常识,增强亚运意识。本栏首批稿件均为白雷执笔,谷世权修改补充。  相似文献   

4.
在举国瞩目的第七届全运会上,北京体育代表团以金牌21枚、总分670分的成绩位居全国第四。这个来之不易的好成绩赢得了北京市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广泛的认可和赞许。但七运会后,当我对北京市体委主任万进庆进行采访时,却从他的言谈中感觉到,北京市体委决策者们对这个成绩并没有一点点自满和乐观之情。相反,我却感觉到他们对北京竞技体育有着一种非常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促使他们以一种时不待我的精神去努力寻求北京竞技体育跻身全国先进行列的新思路和大手笔。  相似文献   

5.
<正> 举世瞩目,气势恢宏,收获丰硕,影响深远的第十一届亚运会胜利结束了。《人民日报》在10月11日的社论中指出:“北京亚运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要全面、透彻地把握它还需要时间。”从目前已经反映出来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北京亚运会在体育功能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效果是十分丰富的,它发展和充实了体育理论的内涵。本文想就北京亚运会在体育之政治、经济功能的社会效应问题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6.
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奥林匹克的精神是当今世界体育文化高度统一的整体,是体育界所共识,也是我国教育工作者长期追求的人才成功的思想境界.从竞技体育的精神、特征以及功能的角度出发,探讨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功效.这篇文章并不是否认非竞技体育就不能发挥体育的功能,而是从竞技体育角度出发探讨教书育人的新思路,进而为竞技体育在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指出在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一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是指竞技体育的发展源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人才来源群众,竞技体育思想只有通过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好地贯彻;“到群众中去”是指竞技体育的发展要为群众体育服务,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观赏需求,要把竞技体育文化传播给群众,尤其是要在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传播竞技体育文化,大力发展农村体育。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段世杰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既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又可以奉献巨大的精神力量,促进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本文通过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第十一届亚运会,使中国得以在世界面前一展风采。这风采,来自搏击的体育健儿,来自宏伟的体育场馆,当然更来自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完备的亚运意识。亚运意识是什么?无关痛痒的抽象解释,似乎于普通人的思维太“逻辑”了些。世界杯足球赛上那些“球迷”们的狂热;奥运大赛中观者们如痴如呆的场景,很让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可以说,这里就兼容了某种意识。但仅有热度,仅有对体育本身的热忱是不够的。亚运意识的形成需要诸多元素,绝非一个体育自身的魅力所能包容。最根本的,当是由一种现象带来的对现象的太多感受。体育的感染力是一种复合剂。单一的一味药并不好治病。亚运意  相似文献   

10.
丁燕华 《体育科研》2007,28(5):31-32
在回顾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论述了竞技体育与增强国家和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二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借助北京奥运会这种国际共同的文化模式,激发新中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与此同时,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从浮浅的表面趋向深入,这种深入,进而又加快了体育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体育主体构成之一的竞技体育,山于具有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高层次需要和振奋民族精神的特殊功能,其发展程度越来越为人打所关注。  相似文献   

12.
气势恢宏,精彩壮观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已经闭幕,但是它所激起的波涛仍在亿万人心中涌动。北京这次亚运会堪称我国体育史上的杰作,振兴中华大业的丰碑。体育比赛和精神文明获得辉煌的丰收,展我民族雄姿,壮我中华国魂.一种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鼓舞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北京亚运精神。为此《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它归结为四大精神,分别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李蠲 《体育师友》2007,(2):54-55
一、竞技体育进入学校的必然性与进步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媒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已经贯穿整个社会。电视、报纸、网络等已经广泛地进入到每一个普通家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信息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快速与方便。其中,竞技体育与传媒的结合是越来越强烈。每天不断的体育新闻、体育赛事转播都无时无刻地进入人们的视线,给予人们更多的精神粮食。同时,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也给人们欣赏比赛的同时,带来了美的享受。竞技体育对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青少年的影响力是难以估计的:有多少球迷输球摔电视、打老婆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体育既需要科学精神,更需要人文精神,二者是趋向融合的。过去过多地强调体育的科学精神,片面的科学主义害人不浅。应该从竞技比赛“去政治化”、竞技训练“去军事化”、社会体育“去形象化”着手,构建属于我们的体育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举办亚运会对于1990年的中国和北京都是一件大事,其意义和影响重大深远。北京市各界人民都在议论和关心这件事,并千方百计地奉献自己的力量。能否抓佳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将是考验北京市体委工作的重要标准。时任北京市体委主任马贵田认为:在群众中培养亚运意识、体育意识,最有效的措施。让群众参加到体育中来,参与才可能深化意识。  相似文献   

16.
竞技体育商业化对其发展的负效应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简要阐述竞技体育商业化主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日益商业化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负效应和消除竞技体育商业化负效应的具体对策,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全面客观地审视竞技体育商业化,从而扬其利、去其弊,推动竞技体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形成人们的共识,也为体育教学凭借自身的特殊功能和多元价值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了契机.本文就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行体育课程体系,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提出了基本构想和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优秀马拉松运动员比赛速度分配与模式建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简要阐述竞技体育商业化主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日益商业化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负效应和消除竞技体育商业化负效应的具体对策,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全面客观地审视竞技体育商业化,从而扬其利、去其弊,推动竞技体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胡洁 《体育世界》2013,(11):34-35
通过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对比来探索竞技体育公平竞争思想的差异,将给如何增强竞技体育公平竞争精神的实践提高可靠的思想理论依据。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西方体育文化必然会将其在竞争中追求卓越的精神带给中国,有助于培养人们勇于竞争的观念以及公正平等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论北京奥运的人文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是西方竞技体育的发源,中国古代体育是中国传统竞技体育的始端,“酒神精神”是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典型表征,“日神精神”是中国古代竞技体育文化的真实写照。北京奥运会即将展现出奇特的人文意蕴,东方文化温和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尖芒,西方体育精神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平竞争理念和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