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我尝试着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有效性研究,既培养学生的阅读与习作的良好习惯,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房炳安  王光海 《教师》2019,(3):21-22
阅读和写作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素养,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文章主要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人文素养,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叶霞 《学周刊C版》2023,(33):36-38
核心素养对中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更高水平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应合理规划阅读与写作教学,以实现对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文章关注读写结合现实意义讨论其教学策略,构建中职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提出“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思路,对立足于核心素养推进中职语文教学有一定帮助,能使学生更充分地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职语文教师应明白阅读与写作息息相关,发挥其“1+1>2”教学作用,锻炼学生读写能力,培育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小学六年级时,阅读理解和作文在语文试卷中的占比将超过65%,因此,不擅长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学生,将成为潜在的“学困生”。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是体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两大重要方面,当前的教育改革强调阅读与写作灵活运用,但从当前来看,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写作而写作不灵活、重阅读而阅读不灵活的矛盾态势,阅读与写作常处于分裂状态,与当前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相异。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本文认为,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阅读与写作就是吸收输入和倾吐输出的关系,它们都是学生在思维发展中的最直接体现。从其根本目的出发,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而写作水平的提高又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就如何实行初中阅读与写作的整合训练从而促进良性互动,试简要阐述之。  相似文献   

6.
马平平 《甘肃教育》2022,(12):105-107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学科,对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阅读和写作都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强化学生词句理解、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手段,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读写结合”策略,借助“读写结合”的优势,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写作素材和写作思路,在写作中升华小学生的阅读感悟,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水平。文章先分析了读写结合模式的作用,然后提出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模式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强调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更多的重心放在阅读教学中,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分割,学生的写作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提升。课堂小练笔可以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教师在文本讲解结束后让小学生进行小练笔,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口语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把它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并列为学生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正确理解和把握口语交际的内涵,明确它的目标和内容,是研究口语交际教学法的基础,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保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自身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理解不准确,  相似文献   

9.
孙倩 《文学教育(上)》2022,(10):110-112
语文是一个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按照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建构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高中学段突出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培养学生素养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素养。教师素养的选择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指向,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写作教学向来是教师教学中的难题,写作之所以“不好教,教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缺乏相应的写作素养。如何基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探寻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具备的相关素养,并寻求教师写作素养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宋焱 《现代语文》2008,(5):53-54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发挥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的重要作用。不难发现,《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人文素养”的提高,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丰富的语文积累,他才可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才可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和较高的文化品位、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阅读和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衡量其语文素养的标准之一,也是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要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内涵丰富,最基本的表现为:识字写字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针对阅读和写作,我们倡导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和写作,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体验快乐。  相似文献   

14.
何宗文 《考试周刊》2023,(37):23-28
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阅读和写作是每位初中生需要重点具备的能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开展课堂教学期间重点培养并提高学生这两种能力,进而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当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并没有进行有机整合,导致整体读写教学效果不够显著,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开展阅读与写作的深度结合,促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实践中积累更多知识,增强读写能力,从根本上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师应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把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培养目标渗透在教学当中,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个方面探究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发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16.
蒋慧 《考试周刊》2010,(25):47-4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与写作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促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思考方式和思维品质。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应当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运用,在阅读中提升写作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试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衔接的积极意义和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衔接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习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识字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结构要素,是学生读写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又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建议”中多次提到“理解”,那么,究竟何为“理解”?从古至今,人们对“理解”的理解经历了从表象到实质、从主观臆断到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20.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目标,而阅读和写作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主要途径。如何借助阅读和写作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二点:一.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资源,以读促写;二.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性写作,以写促读。这样,通过读写双向沟通,可以实现读和写的和谐发展,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