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没有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听着听着脑袋就"小鸡啄米"了?有没有老师已经讲到了第二题,而你的思考还停留在第一题的时候?同样是听课,不同的同学效果却大不一样。课堂是重要的一环,正确的听课方法会让你课后的作业、复习、考试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
姚蕊 《海南教育》2014,(12):42-43
好奇生问本是儿童的天性。在现实的课堂里,如何凸显"发问质疑"在求知中的重要作用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常留心学生的困惑之处,生发了将教学的"工业模式"转变为"农业模式"的触动。一、创设疑点,播下质疑的种子教师要适时的在课堂上创设疑点,主动引导学生发问,为学生的心灵播下质疑的"种子",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质疑的意识。有人觉得课堂上的质疑点可遇而不可求,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3.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怎样才能让学生会学习,学会思考呢?本文阐述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帮助孩子掌握思考的技能,使他们走出单纯的知识记忆而善于联想、勇于创造,从而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4.
王玉明 《甘肃教育》2011,(15):86-86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把握发问、思考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质疑,以疑促使学生深入读书,以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赵印 《考试周刊》2010,(53):51-51
如果说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把传授知识当作教学工作的唯一目的,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说"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教师如何让"质疑"伴随着我们所有的学习过程呢?  相似文献   

6.
沈雪芹 《考试周刊》2012,(93):135-136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提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独立思考的开始,是知识学习的基础。只有认真思考才有可能质疑,只有质疑才能促进思维。  相似文献   

7.
朱信智 《考试周刊》2011,(80):51-51
纵观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底语文应该怎样教?什么样的课堂才真正地具有"语文味"?我学习着、思考着、探索着,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有幸读到了张庆老师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和吉春亚老师的《"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两篇文章,才有醍醐灌顶之感,一下子  相似文献   

8.
郭娟 《教师》2013,(6):40-40
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语文学科很多时候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爱语文但是对语文课或者是"敬而远之",或者是"不屑一顾"。那么,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该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变得高效而且更加生动?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这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在一开始的时候便能够吸引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9.
南帆时常介入文学研究的各种重大话题,但是,他的观点往往与主导的观点存在相当距离。例如,当大家都在讨论"纯文学"的时候,南帆却认为"纯文学"是一个"有意义"的"空洞理念";当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失语症"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时候,他却指出"阐释的有效与否比理论家的族裔更重要";当大家都在进行文化研究的时候,他却在许多不同场合表明,文学研究必须包含阐释文学的语言、形式、结构和美感;当大家都在谈论反本质主义的时候,他又提出了关系主义的理路。这种特立独行的思考源于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师生间进行了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10.
有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评价作文教学不堪回首。那么我们不妨深入地想想,当作文的"批量产出"使学生进入一个个早已准备好的精神套子之中的时候,这难道不是学生作文的创伤记忆吗?当我们思考作文教学究竟失去了多少本真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有怎样的发现呢?叶圣陶先生说过,  相似文献   

11.
"这世上并无独立的人,我们人人都像电脑一样,被自己出生的家庭编好了程序,然后按钮行动。"(李维榕)当你读到这样一段话,会有怎样的一种感觉?或许你会惊讶,或嗤之以鼻,或不以为然,或许会质疑——"不至于吧?这话说得好像人是机器,毫无自我意识。事实并非如此啊,我们会思考、会辨别,甚至实在不行的话,会逃离啊。"是的,一般人都觉得这样一段话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12.
罗小军 《高中生》2012,(3):14-15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李时珍学医,在质疑声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相似文献   

13.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两能"转化成"四能"。在原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发现、困惑的阶段,就是让学生会质疑,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同时对于学生学习惯的培养,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4.
陆晓波 《考试周刊》2012,(59):146-147
"90后"学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角,作者对当前"90后"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了分析思考:"90后"高职学生的新特点及人文素质的总体现状到底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当我教完《我最好的老师》一文时,我就不断地问自己:"你做到了吗?""我"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不要迷信于书本,也不要迷信于权威",在科学上要不断质疑,善于独立思考,要有怀疑精神。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相似文献   

16.
黄琼 《上海教育》2011,(11):47-47
5月21、22日这个周末,是全市小学招生报名启动的日子,又一届孩子将告别幼儿园生活,迈入小学的大门。与此同时,社会上各种"幼小衔接辅导班"又"风起云涌",让我们再一次卷入幼小衔接的漩涡里。幼小衔接,一直是横亘在我们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坎。究竟衔接什么?怎么衔接?以及在衔接过程中我们更在乎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对此,我们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许多学者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灌输"原则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之所以对"灌输"理论产生质疑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则等同于灌输式教育方式,没能搞清楚什么是"灌输","灌输"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区分它与灌输式教育。由于对"灌输"的认识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此从"灌输"这一基础理论出发,纠正对"灌输"的错误认识,并对"灌输"和灌输式教育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原则的建设性思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失败算什么     
很多时候,我都在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帮助孩子?帮助他们走出那小小的困境和黑暗,一如每个人童年都会经历的无奈和孤独?我努力着。今天,我突然发现班里的体育健将莫悠然情绪很不稳定,上课也不举手发言,总是低着头思索什么。"出什么状况了?"放学的时候,我特意叫住了她。"没什么,"莫悠然的脸一红,很不好意思,"我的头有点不舒服。"  相似文献   

19.
爱的威逼     
表妹打来电话,没说两句话就哭起来了。我忙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哽咽着说:"跟女儿闹翻了……要离家出走!"我急了:"离家出走?孩子什么时候离家出走的?报警了吗?"她稍稍平静一下情绪说:"不是她离家出走,是我要离家出走!我在这个家实在呆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20.
倪华玉 《辅导员》2010,(13):101-101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把学生主动学习的提问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具有质疑的勇气、意识和能力是新基础教育各科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